新形势下贯彻依靠方针的几点思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宁阳一中 魏伯河 目前,各项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校内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给深入贯彻依靠方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新形势下校内若干重要关系,对深入贯彻依靠方针、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办好学校、把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至关重要。本文试图根据个人实践体会,对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 校长负责制与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的关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几年来,作为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校长负责制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得到落实。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其地位和职权都得到了突出和强化。这和过去集体负责制或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相比,解决了校长有职无权、责权利不统一的严重弊端,有利于发挥校长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形成统一协调的领导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办出学校特色。校长负责制绝不等于要校长唱“独角戏”,校长全面负责与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参与是三位一体、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仍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但是,也不排除会出现少数校长素质不高,有的把校长负责制理解为什么都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不讲民主,独断专行以及用人上任人唯亲,搞“家天下”,而忽视和忘记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有的虽有工作热情但不会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不知道怎样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造成学校领导班子内部以及校长与教职工之间关系紧张,影响乃至贻误学校工作的问题。尽管可能出现的这类现象在全局中只是局部,与主流相比只是支流,但也应该引起重视,尽力予以防止。 我认为,防止出现上述情况的措施有以下几点:1、在校长的选拔任用上,既要重才,更要重德,力求德才兼备。要把群众公认作为重要条件。2、要加强对校长有关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和领导艺术方面的培训,使其能自觉地“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依靠教职员工办好学校”(《纲要》)。3、把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作为考核校长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民主评议、深入调查研究给以中肯评价,有不同问题存在的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二、 全员聘任制与教职工主人公地位的关系 与校长负责制相辅而行的是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全员聘任制的实施,可以解决当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利于克服较普遍存在的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积弊。使少数南郭先生不能滥竽充数,恰恰是对大多数尽职尽责工作的人的合法权益与积极性的保护。当前学校中聘任制有两种形式:1、校长直接聘任所有教职工;2、分级聘任,即校长聘任副校长和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任教职工。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强调谁聘任对谁负责,教职工都是处于被聘的地位。虽然说,校长对教职工有聘与不聘的权力,教职工有应聘与拒聘的权力,但实际上前一种权力自然到位,后一种权力作用甚微。因为多数学校存在超编现象,总有一部分人要落聘,一般情况下,一些教职工实际上是在应聘与落聘之间抉择。聘任制实行之后,应聘上岗的教职工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国家分配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变为“校长聘任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这种情况下,该怎样认识教职工在学校的地位呢? 我认为,实行聘任制之后,必须强调三个不变:1、教职工在学校的主人公地位不变。聘任制作为一种管理形式,与过去的管理形式相比是有很大变化,但教职工作为学校主人公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国家兴办的社会主义教育机构,教职工与校长尽管在校内的角色不同,但都是国家的教育工作者,聘任关系绝不等同于雇佣关系。校长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才有可能办好学校;教职工必须强化主人公意识,自觉维护校长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努力把学校办好。2、教职工评议、监督和选举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的权力不变。校长与教职工之间不是一种单纯的单向选择关系。校长的产生,有的经过教职工民主选举,有的虽属上级任命,但任命之前也要广泛征求教职工群众的意见。校长无论以哪种形式上岗之后,仍要接受教职工群众的监督,包括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民主评议。每次教代会上,校长都要向教职工或由教职工选出的代表报告工作,接受大家的审议。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职工也在选择校长。当前,需要加强并力求落到实处的是教职工在校长任职之后对其工作的评议权,避免流于形式。3、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管理的民主权力不变。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不仅不是校长的负担和麻烦,而是办好学校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一位校长的总体素质可能高于一名普通教职工,但和群众集体的智慧、能力相比永远不可同日而语。任何英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意图及各种重要决策只有通过教代会等形式求得广大教职工的真心诚意的支持,转化为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凡是教代会制度执行较好、学校民主风气较浓的学校,校长的工作也往往得心应手,其道理正在于此。 三、 结构工资制与教职工收入变化的关系 当前不少学校实行了校内结构工资制。依据当地经济状况和学校收入情况,结构工资制也有两大类型:一是学校有一定自有资金用于结构工资,教职工档案工资不动或只动其中一小部分,收入的差距主要靠学校贴补部分来体现。二是学校没有资金用于补贴工资,只能把国拨工资的全部或部分拿出来重新分配,借以拉开差距。上述两种情况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调动教职工尤其那些骨干教师和超负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比而言,前一种情况由于教职工的总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较易为教职工群体所接受,执行起来较少阻力。后一种情况则由于教职工收入有的增加、有的减少,造成部分教职工心理不平衡,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而结构工资制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现多劳多得的主要形式又势在必行。该怎样处理这种由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呢? 我认为,首先,要让教职工明确认识:收入适当拉大差距是打破了过去表面上的公平,实现了现在实质上的接近于公平。过去的“铁工资”表面看上去人人都差不多,貌似公平,但由于实际上付出的劳动量与创造的劳动价值有很大差距,那基本平均发放的工资恰恰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它违背了社会主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至于结构工资方案是否完全合理,收入差距拉开多大为宜,则是可以在执行前充分讨论、执行后根据情况予以修订的。在这个问题上,校长宜充分发扬民主,让教职工反复讨论,力求为绝大多数教职工所接受。其次,不能把自己的档案工资看作与自己当前付出多少劳动没有关系的既得利益,谁也动不得。现在的劳动报酬应该与现在付出的劳动、作出的贡献相对应。在学校没有或很少收入的情况下,少数工作量不足或贡献太小的教职工拿不到原工资是合理的、不可避免的。不能认为只要收入比过去有所减少就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第三,目前收入差距不宜拉得过大。校长和教职工应形成共识:学校的收入主要应用于学校的建设发展,用于改善教职工的住房、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等等。这方面的事情办好了,可以有效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能从根本上使绝大多数教职工得到实惠。同时,也可以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1999年11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