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欧阳修和王安石 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第一节、欧阳修 (一)生平 字永叔,醉翁(《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六一居士集序》:“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四岁丧父,母亲抚养成人,以荻杆划沙写字,进士中举后,立朝刚正,范仲淹批评吕夷简被贬饶州,修为其辩护,被贬夷陵。后范入朝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也回到朝廷辅佐。新政失败,范黜知邓州,欧阳修因被诬告被贬滁州。后来官运逐渐好转,政治地位不断上升,曾主修《新唐书》、《新五代史》,主持贡举。晚年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有保留意见,退居颍州西湖。 (二)文坛盟主 A地位。 名臣:政治地位突出,视野开阔,有号召力,主持修史、科考等重要工作,推行自己的理想。 儒林:经学(易童子问)、史学(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 文苑:有系统的文学主张,和巨大的创作实绩,起到楷模和榜样的作用。 B人品。 立朝刚正,议论风生。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温厚醇雅,如对宋祁、王安石。 严谨谦虚: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序》:“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贴》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 《朱子语类》:“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沈作喆《寓简》: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C人际关系。 入钱惟演幕,认识尹洙,受到影响,得到帮助。后来赏识或推荐苏洵、司马光、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录取二苏、曾巩。人品端正、才学兼具,文学理论和创作都成为一个时代的制高点,又领导如此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备受尊敬。 (三)理论主张 A在文道关系上,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答吴充秀才书》:“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B强调道的现实性。要有具体的时代内涵,能解决社会和人生中的难题,这样就保证了作品的充实和新鲜。《与张秀才第二书》:“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C重视文的作用。从文与道的关系出发,强调文对道的意义:《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强调文的独立意义:《与乐秀才第一书》:“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D 自然的风格。曾巩《与王介甫书》:“孟韩文虽高,取其自然而已。”《与张秀才第二书》:“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事文类聚》:晓寐匪祯,札闼洪休。夜梦不祥,书门大吉。 (四)文 革新的对象:西昆体,虽然遭受打击,但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太学体,国子监直讲石激烈反对西昆,太学生矫枉过正,奇险奥涩。欧阳修反对两股势力。其中前者的弊病已经为众所周知,而后者正兴盛。欧阳修尤其着力于反对后者。利用嘉佑二年知贡举的机会,痛击这种乖张的文风,“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事遂变。”《梦溪笔谈》: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即而果几也。復数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公曰:“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有一士人论曰:“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刘几矣。”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仁赋》,有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煇。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因欲成就其名,小赋有“内积安行之德,盖禀于天”,公以谓“积”近于学,改为“蕴”,人莫不以公为知言。 创作成就:早年苦学韩文,又虚心向尹洙学习。(欧九一日千里。) 1、内容充实、类型多样。欧文有些是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形势,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有些则是追述历史,描写历史上的众生相,表达他对历史的思考,如《新五代史》等。有的则是记叙亲友,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盛衰成败,如《泷岗阡表》。记叙文、议论文都有名篇。 2,抒情性强。他的政论文感情激越,义正词严。史论文感慨深沉,低回往复,如《五代史序》,经常以“呜呼”开头。叙事文在对人物的描写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如《释秘演诗集序》,怀念两个分别是酒徒和和尚的朋友。做到了抒情、议论和叙事的完美结合,也实现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高度整合。 3,体裁完备。古文外,也擅长骈文,对仗流动而不求工整,少用典故和代语,散句穿插其间,文气流畅。创造了文赋,如《秋声赋》,描写秋夜的物态,抒发心情的苦闷,保持赋体铺陈排比、设为问答的传统,又减少了押韵、对偶的限制,以散句为主,穿插韵句和骈句。语言精致,音律优美,气脉流畅。 4,语言简洁流畅,层次丰富多变,条理清晰,结构连贯,文气纡徐婉转,从容不迫,形成自然平易的文风。在韩柳之外自成一家,为北宋散文树立了新的楷模。 (五)诗。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诗人的人生处境对创作的影响。 欧诗的内容有一些是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如《食糟民》、《边户》等。更多的则是表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慨,如《戏答元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态度,如《明妃曲和王介甫》。 欧诗的风格因体而异。近体清新流畅,含思婉转,富于情韵。《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又如《戏答元珍》。古体,尤其是长篇古体,受韩愈的影响,以文为诗,引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意脉连贯,又喜欢在诗歌中发表议论,把抒情和叙事、议论相结合,情感深切,气味老成。 欧诗的语言受李白的影响,清新自然,亲切流畅。少用偏僻的典故和华丽的辞藻,也少用奇字狠字。 第二节、诗人:梅尧臣 苏舜钦 梅尧臣,出身寒门,沉沦下僚。是欧阳修革新诗歌方面的重要助手。 1、诗歌不少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汝坟贫女》,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感。多采用古体,语言朴素,是空洞而华丽的西昆体诗风的直接对抗。但最引人瞩目的表现对象是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以俗为雅”的审美倾向。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开拓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引起新的审美风气。当然也有失败之处,走向极端。 2、“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语言古朴,感情平静,意脉连贯,不追求字句的新警奇特,而是经过锤炼琢磨后达到自然的境界。缺点是有时不免枯窘,“平得常常没劲,淡得往往无味”。(钱钟书《宋诗选注》)但“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龚啸)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并称苏梅。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主张,在监进奏院时被陷害,削职为民,后退居苏州。 1,苏舜钦的诗歌有很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笔锋尖锐直接,如《庆州败》,又如《城南感怀呈永叔》。还有很多是表现人生失意、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如《对酒》。 2,语言直率自然,气象开阔宏大,风格豪键奔放。但有时因为锤炼、剪裁不够,显得比较粗糙,缺乏后劲。 3,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语言自然精练,境界生动平静,情感含蓄蕴藉,如《淮中晚泊犊头》,《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六一诗话》: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而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第三节、古文家 尹洙,字师鲁。欧阳修曾向他学习古文,称赞他的古文“简而有法”。 苏洵,擅长议论文,文章略带纵横家的风气,感情跌宕,文笔老练。《六国论》 苏辙,“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说理周详,文字简洁,布局严谨,文气舒缓,《宋史》: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之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第四节、王安石(附王令) (一)生平与个性 A、早年随父亲周游四方,扩大视野,并接受严格的教育。晏殊录取后,曾在朝廷短暂为官,很长一段时间是主动要求去担任地方官,以求了解民生疾苦。在长期的地方为官的经历中,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和弊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见解。神宗皇帝即为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重用王安石,开始了备受争议的新法活动,也引起了影响此后整个北宋政坛的新旧党争。王氏的新法过于激烈,有些地方脱离了社会实际,引起整个社会的纷乱。而且用人不当,如吕惠卿、舒亶、李定等,唯利是图,趋炎附势,正人君子不屑为伍。新法导致了新旧党争。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在新法被彻底推翻的第二年去世。 B、新法的最终失败与王安石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是中国历史上“遭受污蔑最多的人”(梁启超)。如拗相公、朱熹、《明妃曲》的典故 1、胸怀大志而不拘小节。早年曾向仁宗上书,陈述证见。主动放弃待遇优厚的京官,到地方任职。《石林燕语》:“性不修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濯,……见新衣,辄服之,亦不问所从来。”《辨奸论》:“大奸养名”。其他如赴宴、食鱼饵。 2、人品高洁而性格倔强。心胸宽广、富有同情心、刚正无私。科举时本为第一,后被列为第四,终身不言;放出小妾;驱逐邓绾;对苏轼;“人须是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乃可。”性格倔强。早年晏殊曾有觉察,“能容于物,物亦容焉”,后来才体会其中的深意。《邵氏闻见录》:司马光回忆包拯招待他和王安石,“介甫终席不能引,包公不能强也,某以此知其不屈。” 3,知识丰富而缺少历练。王安石向来以读书多自负,力主变法,斥责反对者“君辈坐不读书耳。”赵清献:“君言失之矣。如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宋史•吕诲传》:安石虽有时名,上意所向,然好执偏见,不通物情,轻信难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若在侍从,犹或可容,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二)文学观点: 1,王安石虽然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在他的价值观里,政治上的建树才是首位的。欧阳修《赠王介甫》诗云:“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盍留连。”,王安石《奉酬永叔见赠》却云:“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2,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但是也不反对审美特质,没有把审美与实用对立起来。《上人书》: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漏绘画为之容也。 (三)诗歌,以退居江宁为界,划分前后两期。 1,前期。有些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如《河北民》《感事》,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心,体现了一个有着强烈担当感的政治家的本色。有些属于咏史诗,多用绝句的形式,造语精炼,一反前人成见,在始终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新警而富有情韵。《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自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孟子》: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此外还有一些抒情诗,表现了他的人生感慨。如《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 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早期虽然也有不少佳作,但有时失之直露。 2,后期。历经人生波浪,退居江宁。形成荆公体、半山体,多用绝句的形式,语言精致,韵味深永,接近唐人风神。黄庭坚:雅丽精绝。如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步归迟。又如《北陂杏花》。 (四)散文。 政论文。长篇巨制,直陈时弊,提出改革的方案,论点明确,逻辑严密。如《上仁宗皇帝书》、《本朝百年无事劄子》,文学性不够。 小品文,如《伤仲永》《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笔墨简省,不枝不蔓,层次分明,见解深刻。 缺点:喜欢发议论,这是古文家的通病。 (五)附:王令 受韩愈、李贺、卢仝等的影响,风格豪迈,感情直率、设想奇特。在宋人中“口气最大的”(钱钟书) 宇小芋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