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教版高三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层面来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最优化。全文从语文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学论教的原则五大原则入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其中穿插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例子。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 最优化 语 文 性 互 动 性 实效性 科 学 性 以学论教 探 讨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对新课改的一片赞誉声中走到现在理智地看待新课改,这是一段极其曲折的路。不能否定,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新课程就像一只紧随其后的老虎,让教师担惊受怕,惟恐自己的课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是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解构自己的思想,又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思想。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不能放弃的。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须成功的,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是各种问题集中体现的场所,改革课堂教学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例,以供大家参考。试图从这个层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其中的观点未免浅陋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语文性原则 引一段李海林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把掌握语文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学不惜以牺牲文本言语的感性生命为代价去迁就所谓的“道”或“知识”。不仅让学生屈从于语文知识,而且让鲁迅、茅盾、朱自清、曹雪芹、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等言语艺术的大师们也屈从于一个个的知识点!在语文的天地里,语文知识涵盖了一切人。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被所谓的知识点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每天面对的语文课就是概括段意、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本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变成了生生讨厌的知识课,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容器,连文章的段意、中心思想,甚至词语解释都要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苦海中痛苦挣扎。教师在教学时,把教参列为“法典”,深怕说错了知识点,概括错了中心思想,寻求的却是每个知识点所谓的标准答案。就如同雪融化了一定要变成水,如果成了春天或泥土显然就是不符合标准答案要被扣分的,名人的文章连他自己都说这样理解是可以的,可教师却说是错的,因为和教参上的理解不符。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显然是严重脱离了语文本位,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只是在那看得见,摸得着的字上。除了语词、句子、标点其余什么都没有了。文章本应是感情的抒发,却成了一堆字的垃圾。 像以上的只重知识的传统语文教学,严重脱离了语文性的原则,把语文看成仅是一个知识点的组合,显然是一种误区,许多专家,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到了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受“语文教学人文论”思潮的推动,经过某些语文教育专家的积极倡导和一批语文教师的艰苦努力,语文教学开始实行艰难转轨,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并努力实践人文教育,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特别是新课改的施行,更是把语文的人文性推到了前沿,但由于缺乏语文性质的基本认识,教师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语文课就是不能讲知识,否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语文课严重脱离了文本,学生对语文的接触成了空文。下面的两个例子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语文教学对语文本位的疏离: 例一 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了“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播放从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上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又一次好汉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连书也没有打开过。 例二 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的《敬畏自然》,老师在上课后出示了大量的有关环境被破坏的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有什么感想,之后老师播放一段《可可西里》的影片,情节十分吸引人,学生被深深地触动,最后让学生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努力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没有意识到语文课绝不可以脱离文本,既使是人文教育也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脱离文本的教育就架空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也就成了音乐课、环保课、书画课、舞蹈课。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也开开心心,但是对文本的理解却成了一纸空文。语文教师放弃了自家的责任田不种却给别人的田种上了种子。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改革下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 既然,语文课的本质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那语文教学就绝对不能脱离文本,任何抛弃文本的教学都是同语文教学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语文课既不能只重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也不可以是脱离文本的所谓人文教育,教师不能走两个极端。新课程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此,我比较赞同的是王尚文老先生的“语感中心说”。他说: “语文学科的目标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怎么说话,即培养学生如何看待存在于语言中的世界和存活在语言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最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诚然也有与人的心灵关系较远的关于语言和语文的纯知识,纯技术的部分,但这只是语文教学的极其粗浅和狭小的层面,绝非语文教学的主体。”“如果说语言是把人和社会、文化联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与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如果说语言是人之为人的直接源头,那么语感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③语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和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直觉感受与反应” ,作为“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 ,体现了人与语言的更深刻的关系,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人定义为具有语感的存在”。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性就应该以“语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下面是余映潮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有改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困难、挫折、畏惧、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理。 (二)、阅读活动之一:学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大声地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三)、阅读活动二: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每位同学都要力争与别人的说法不一样。你可以从文章体载、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多个角度选一个,来表达你的见解。 2、生表达:这是一篇记叙文。 这是一篇故事。 这是一篇以“我”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 这是一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的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让“我”能够一辈子有勇气对待生活的故事。 …… 3、教师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突出记叙的顺序与叙议结合的学法。 (四)、阅读活动之三:品评人物。 1、教师出示“课中话题”。 根据文章的细节,从文章中找内容来说话,说说亨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文章的细节进行体味,说说亨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阅读活动之四:表达感受 1、师: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味一下作者所说的“经验”。 2、教师出示“话题”:请大家以“我们生活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话题,说一小段话。 全课收束。 点评: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每一步都紧扣文本,全部着眼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着眼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性原则。 二、互动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灌输式的,实际上,在课堂上教师成了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一切行动都要听教师的指挥,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看成了“奴隶”,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成了毫无思想和主见的录音机和播放机。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互动的,这互动不仅是双边要互动,而且是多边、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我也非常赞同王尚文先生所提倡的对话教学,对话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直接体现。来看一看王尚文先生对“对话”的理解: 语文教学作为对话,它由多个对话者(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文之间,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其中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再是学生和“他者”的对话——学生作为读者,“他者”是文本;学生作为说者、写者,“他者”就是听者、读者;学生作为反思的“自我”,“他者”就是现实的“自我”。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个对话者之间,多重对话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进入新的精神境界。学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确看出,对话是互动的基本形式,只有实现课堂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互动。以前我们总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教师同样是主体,只不过不是学的主体,是教的主体或者说是导的主体,就像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倡导的“三主教学观”中说的“以教师为主导”是同出一辙,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这样去理解就不会像当前有些教师只一味的肯定学生却忽视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互动。我的理解,文本同样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脱离了文本互动,那这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因此,互动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互动,是不同主体间的互动。 以下是一个教学课堂实录: 师:哪一位同学朗读作者描述所看到的表演场面的段落?(一生朗读第7段) 师:这一段哪三个词语可以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 生:壮阔、豪放、火烈。 师:安塞腰鼓的表演是多么壮阔、豪放、火烈!那么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描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用电脑课件显示面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的画面)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它吗? 生:百十个后生狂舞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师:请具体说说。 生:“百十个”突出舞蹈场面的壮阔;“狂舞”突出舞蹈豪放、火烈的特点。 生:用“石头”做喻体更能表现舞蹈刚劲有力的特点。 师:(用电脑课件显示如旋风一样的飞扬的流苏的表演画面)我们再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 生: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师:为什么用“飞扬”而不是“飘扬”,你能说说吗? 生:“飘扬”更多形容轻飘飘的东西,所以它不适合用来形容强劲有力的安塞腰鼓。 师:(用电脑课件显示后生蹦跳如蛙的表演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 生: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师:它与安塞腰鼓的表演特点是怎样吻合的? 生:“蛙”的大腿肌肉极有力量,它的跳跃能力众所周知,所以这个喻体选用得好。 师:经过这些语句分析,哪个同学尝试着来总结作者是怎样描述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的? 生:选择能表现力度的词语,如狂舞、急促、飞扬、蹦跳、闪射、强健。 生:选择能表现力度的喻体,如石头、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师:还有补充,从全段看,作者运用短句,排批营造了豪放有力的气势。 师:舞蹈表演这么有气势,文学语言的描述这么有力度,我们的朗读也应该有气势些!刚才我们分析时提到的有力度的词语,有力度的喻体都要重读。 (生轮换读这段排比句) 师:面对这样有气势的表演,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有力度地朗读第8、9、10、11、12段) 师:气势这么磅礴,所以作者大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他赞颂的仅仅是安塞腰鼓吗? 生:从课文的第12段看出,他还赞颂西北汉子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力量。⑨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是一篇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艺术的文章。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教师充分体现了互动性原则,课上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合作,尊重了学生主体的意愿,又不是一味地放任学生,而且紧紧抓住了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展开了讨论。这对时下一些语文课堂讨论热热闹闹,话题漫天飞舞的现象是有借鉴意义的,语文课就是要充分体现多边的互动,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实效性原则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少、慢、差、费”的代言人,如何去掉这样的一个代言人,成为讲究实效的代言人,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途径是改革课堂教学,追求精致课堂。那么,如何精致课堂,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单一 语文课不像其它课,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语文课有其本身的特点,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这就给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带来困难,但有困难并不就可以回避。新课程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无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出三维目标。并且目标必须要明确,这堂课,你需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教师都要了然于胸,所制定的目标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比如掌握哪些字词,理解哪段文章,学会什么方法等,应该说所制定的目标越具体,越明确越好。对这一点,来看看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理解: 要是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要单一。每篇课文可给学生的东西很多,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技巧,教师如果就自己钻研所得一古脑儿倒给学生,学生反会迷迷糊糊,不得要领。要做到教学目的单一,须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为让学生真正在知识与能力上有所“得”,教师要舍得割爱,舍得摒弃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⑩ (二)教学目标落实要到位 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这只是第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这是极其关键的。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似乎都被晾在一边,课堂上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课堂,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效率就显而易见了。诚然,语文课堂不仅仅是预设,更多的是生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的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是教师们都应该思索的。我们不应该设制一个个陷阱,诱学生进入圈套,但我们也不能当一只被学生牵着的羊,随便跟他们走,以为就是新课程了,教师也应该发挥教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既有所预设,又有生成,而不能走入两个极端。 (三)针对目标要及时反馈 有目标就必定要有针对目标的课堂教学反馈。如果少了这一环节,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提“减负”的口号,减负是对的,它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非常符合时代的口号,但有些人却理解为“减负”就不要布置作业,不用考试,显然,这就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作为教学,布置作业是必须的,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以前那种重复的抄写,抄题当然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坚决地减下来。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次检测,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当然对于教学目标的反馈形式有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反馈形式。 作为语文教师,打造精致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时时应该放在心上的。当然,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来探讨这个问题。 四、科学性原则 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第一个“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规律”,第二个“法”理解为方法,任何“物”“事”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科学。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离不开科学性这一原则。 (一)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教与学有其本身的规律,对字词的教学,对阅读的教学,对写作的教学等等,概括地讲,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大至一篇文章的理解,小到一个字词的理解,甚至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我们都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切不可想当然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科学地进行教学,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可效果却事倍功半。教师要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教法和学法,根据教与学的规律进行教学,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也才能学有所用。 (二)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学生首先是个体,个体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发展,从未知到已知,从陌生到熟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等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无视这些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存在,而应该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规律,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都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反应,甚至出乎你的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这种变化,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要符合语文课的规律 语文课有其本身的规律,对规律的认识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课不同于其它课,可以说比任何其他学科都复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更具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科学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等同于学生语言的自然习得,这就像是一匹没有接受过训练的野马,其用途是不大的,甚或是相反的。根据语文课的规律,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培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以学论教的原则 “以学论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理念。它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它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去考虑。 (一)摸清学生情况 现在许多公开课都是借班上课,我不是很赞同这一做法,原因很简单,面对一批你一无所知的学生,你又如何能上好课,难怪要么变成了一堂作秀课,教师在事前步步指导,要么教师架空了课堂,学生学得不实在。钱梦龙先生的一堂课或许会给我们许多启发。他在一本书上介绍了自己在金华上的一堂课,是鲁迅的《社戏》,面对他不熟悉的学生,在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把问题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归纳,在课堂上出示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文本来讨论,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钱梦龙先生的教学艺术不得不让我们敬服,完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反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自己出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到最后再问一句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一扫而光,如果把“有什么不懂”放在最前面,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教就完全为了学生的学了。 (二)关注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都包含着一种信息。教师需要关注这些信息,从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近日,笔者听了一堂课改展示课,课题是《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下))大体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看了几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接着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影片,学生情绪高涨,老师然后提问文章中出现的一句重复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该怎么读,课堂顿时陷入冷场。老师于是就不得不自己讲,课堂最后播放了文章录音。 我不禁想:学生为什么不能回答“好一个安塞腰鼓该怎么读?”这个问题,很明显是由于学生对文本还不理解,这位老师的做法,问题就在于没有把学生当时的体会和原有认知作为自己施教的基础,学生对文本的交流和理解还没有深入,那么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这样重要的反馈信息,教师并没有引起重视,而按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这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科学适当布置作业与测试 作业和测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教师可以通过批改分析来检查教学,从而调整教学,确定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以学论教”的原则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一个“实”字,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落到实处,都是真实的,有效的。它对我们当前的教学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启示。结束语: 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想用几千个字就把这一问题说清楚,那无异于蚍蜉撼大树。但任何复杂的事物总有客观存在的规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原则不是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原则只能反映现阶段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而不是教学规律本身,更不可能是不变的终极真理。课堂教学的原则只能是越来越趋近于教学规律。以上就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些粗浅的看法,由于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其中的许多地方也定有不合理之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吾定不甚感激。 冯力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