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未来,更新观念,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山东省宁阳一中    魏伯河

    

    再有两个多月,人类将进入21世纪。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初期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为了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最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今年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6月份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以说,党和国家对教育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向未来,更新观念,为加快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在联系实际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较快地发展教育,必须首先在以下几方面更新观念:

一、更新教育就是层层淘汰的观念,树立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由于教育的结构是宝塔式的,上一级学校对下一级学校的学生之间是层层选拔的关系,因而教育的过程实际就是层层淘汰的过程。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一位初中生没有考上高中或中专,一位高中生没有考上大学,就是一个完全的失败者;而不考虑他各门成绩及格,完成了初中或高中学业,就是取得了成功。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学校必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必然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无心去考虑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了。

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领导人对教育方针的最新阐述。我们必须从新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教育的功能、目的和任务。

我校近几年在不断加深对教育方针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保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标准,在实践中也形成了我们一些明确而坚定的理念。

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上,应当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现在坐在课堂上的青少年,21世纪将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总体素质如何,将决定国家民族的兴衰,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①。学校建设和内部设置,要以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为重要依据;教学安排,要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改革,也要以以能否体现素质教育为主要评价标准;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要坚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高中学校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要对高中毕业会考给予高度重视,平时对会考学科按部颁计划开足开全课时,会考时按高考标准精心组织,严肃考风考纪,确保会考信度。合格高中毕业生的标准除了会考及格以外,还应具有较全面的素质。我们开设的学法指导课、音乐美术欣赏课、微机课、劳动技术课、书法课、阅览课、天文观测活动、文学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各种特长。图书室、阅览室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学生打开了科技、学术宝库的大门。高标准的田径运动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的心理指导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各种文娱、艺术活动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由于从宁阳一中大门走出去的学生都确实达到了高中毕业的真实水平,具有较全面的素质,因而宁阳一中毕业生享有很高的社会信誉。

在对待高考升学率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是努力提高升学率,但绝不片面追求升学率。我们认为,高升学率应该建立在办学水平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升学率应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但升学率高低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不庸讳言,由于高考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对学生定终身的一次性考试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在“片追”之下考上大学的学生,其中有一些素质往往很成问题,“高分低能”就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是无须举例就可以说明的。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换来的高升学率是不可取的。在高考制度不断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升学率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办学综合水平的高低。这几年,宁阳一中的升学率年年有提高,但提高不算快。今年本科录取超过了300人,其中60多名进入全国重点大学,4名学生进入全市文理科前10名。优秀生考入北京大学2人,复旦大学1人。尽管和先进单位比仍有很大差距,但和自己比是进步较大的一年。我们认为这是多年坚持提高办学水平开始产生效益的初步表现。由于我们升学率的提高是建立在办学水平综合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认为宁阳一中已经走出了徘徊期,今后几年,不断攀升将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大量的失败者。这种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将成为社会的累赘。在素质教育观念支配下,我们的教育将造就大批不同层次的成功者。这样的学生以成功的心态进入社会,将给我们的社会注入极大的活力。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受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将快速提高,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也将立于不败之地。

    二、更新教育是纯消费事业的观念,建立教育要适度产业化的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是纯消费的社会事业。学校要建设,要发展,就要由政府全部投资;政府不投资,就什么事也不能做,什么事也做不成。这种观念,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我国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虽然比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但放眼世界,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痛感国民素质低,尤其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搞1000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一般在1亿元以上)改造老校或建设新校,而对大多数地区来说,地方政府却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当然政府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按照现在的教育投资观念和投资体制,大多数地区的政府更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起这一任务。这也就说明:固守过去的传统观念,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教育当然是一种社会事业,但它绝不是一种纯消费性的事业。按照国际上对产业的划分,教育是属于第三产业的。而从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教育更是一种先导型、基础性的战略产业。因为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必须靠科技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要发展、劳动者素质要提高,必须靠教育。教育是任何国家、地区都应优先发展的事业。教育的发展既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事,也是全体国民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事。因为教育同时具有产业的属性,所以教育也必须借鉴和遵循产业运作的某些基本规律,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同时,适度考虑经济效益。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当然不是靠办学校去牟取利润(包括民办学校也是如此),而是要讲究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学校完成其主要功能——培养合格人才的同时,使学校本身也得到健康地、快速地发展,使教育投资获得最大综合效益。这方面,不少民办学校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其中一些理念和经验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宁阳一中在最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工作中,形成了与过去不同的效益观念。我们一方面狠抓教学中心工作,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校的资产增值、规模扩张。经费开支上,我们对各种非教学必需品、低值易耗品、办公招待费用,精打细算,一压再压,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而对教育教学必须的、可以成为学校固定资产的基础设施、先进设备,则不惜代价,舍得投资。我们还坚持一个原则,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不搞低标准瓜菜代。因为搞这些东西也要花钱,而花这样的钱最没效益,最不合算。资金运筹上,我们力求让极为有限的钱发挥最大效能。我们真正可以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扩大招生收取的费用,以及勤工俭学的部分收入。这些钱当然是远远不够用的。但是,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有利市场形势,吸引了县内最好的两家建筑公司多年连续为我们垫付资金施工建设,也吸引了校内外、县内外多家企业、个人的部分资金投资用于学校建设。国外经济学家有一个观点,你能支配多少资源,就等于拥有多少资源;反之,你虽有资源而不能利用,也就等于没有这些资源。可以说,我校就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自有资源,调动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来实现学校的较快发展、实现资产的快速增值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校教职工特别是一线教师,是作出了很大牺牲的。据了解,在一些学校,高考成绩好,教师可以拿到上万元奖金。而在宁阳一中,多年来成绩最好的教师奖金也没有超过过2000元。

三、更新教育只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因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所以教育的发展只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地区的教育或一所学校发展缓慢,当地经济基础薄弱就成了天经地义、似乎无可辩驳的理由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发展、校长无所作为,也就心安理得了。这种思想观念,也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落后,导致了优秀人才的匮乏和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发展。这实际上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发展。这里说的“适度超前发展”,首先是要“超前”。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实际上讲的就是教育要超前发展的问题。教育超前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科技和经济才有可能实现较快速度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又可以拿出更多的钱办高水平、现代化的教育,而高水平现代化的教育则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腾飞。超前发展,才有可能把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其次,这种“超前”又要是“适度”的。完全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凭空地去“超前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再高,也不可能拿出与美国等额的教育投资。我们当地对教育重视程度再高,也不可能达到苏南地区教育投资的水平。我们当代人的思想再超前,也无法达到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水准。所以,我们既可以做到、又必须做到的只能是“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对一个学校来说,首先是要有强烈的抢抓机遇的意识,其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至少要考虑到十年以后。我们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1994年制定的《实施意见》时,看到国家要建设1000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并且这1000所高中要和全国重点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接轨,感到十分振奋。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宁阳经济落后,地方财力有限,90年前后大规模校改的机遇没有抓住,完成项目很少,要跻身“千所”几近异想天开。但是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建国40多年来,这是国家第一次提出要搞国家级重点高中,搞过之后,若干年内也不会再搞。这是多年难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就会进入一个新天地;错过机遇,永远无法弥补。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学校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要力争跻身全国重点高中行列。我们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办学目标:“创中华名校,育四有新人”。并把它高高地树立在办公楼上。当时不少人不理解,认为我们是做好梦,说大话,冷嘲热讽。我们毫不动摇。6年多来,我们每年都要开工新的建设项目。从整体规划到每一项基本建设,我们都坚持两条:一是为教育教学所必须,二是为进入“千所”创造条件。几年之后,我们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离“千所”的目标越来越近了,这些人才心服口服。

其次,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还包括学校在添置某一项具体的设施、设备时,也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比较领先的高科技产品。我们认为,在一个县区范围内,最好、最先进的东西应该在学校,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接触的是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其思想、观念、知识、技能也才能保持其相对的先进性。1996年,我们上微机时,有人提议上386就行,认为学生学的都是基础知识,没必要上很先进的品牌。我们认为,学生接触最先进的现代化的设备,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三个“面向”,坚持上了当时最先进的“奔腾”系列。时过两年之后,不仅386早已过时,486也被淘汰了。我们的选择,不仅使我们的学生较早接触了最好的微机,也避免了因产品更新换代造成的投资浪费。我们这几年在添置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及其他成套设备时,总是坚持分步到位,几套设施中要有一套最先进的,其余以不落后为标准,随着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分批更换,保持了设备的先进性。

第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而且有必要负债运营。在过去的传统体制下,教育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银行也不向学校发放贷款。教育要超前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随着政策、形势的变化,过去的一些束缚已被打破,教育也成了一个重点投资领域,为教育的超前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只要运作得好,可以实现投资、负债、发展、还债的良性循环。我们宁阳一中7年来的建设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的大多数工程,都是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开工建设的。举例来说,我们的科技楼,是1992年前就动工的,但挖出地槽之后,因没有资金停工3年多。1995年,我们把它列为当年重点建设项目,可资金仍无着落。施工单位提出,必须给部分启动资金,实在没有资金给部分建筑材料也行。我们就找经营建材的公司赊来了钢材和木材,保证了工程急需。还建材款时,仍然没有钱,我们又向煤矿求援,煤矿不肯借钱,我们就借煤,把煤卖掉还建材款。象这样辗转借贷对我们是常有的事。7年过来,宁阳一中教育教学活动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基本健全了,而且标准比较高,学校固定资产成倍增长,办学效益快速提高。预计到年底学生餐厅、体育馆、礼堂翻修及新校区师生宿舍楼工程全面结束之后,负债总额也将超过800万元(包括合校所增加的债务200多万元)。这虽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和学校发展产生的效益相比,则显然是不成比例的。所以整个过程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

以上介绍了我们最近几年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这些做法是我们根据宁阳实际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不断摸索出来的。有些做法是否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在跨入21世纪、争创“千所”的进程中,我们将面向未来,进一步强化发展欲望,总结经验教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为国家民族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为切实的贡献。

                                   1999年10月

(本文原载《山东师大学报·基础教育专版》1999年第3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