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课题: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主备:罗有志 审核: 罗有志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2、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链接材料】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1、注音并指出其意思: 夫环而攻之:“夫”读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米粟非不多也:“粟”读 ,谷子。 攻亲戚之所畔:“畔”读 ,背叛。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②委而幸之 ( ) ③亲戚畔之( ) ④池非不深也 ( ) 4、一词多义;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 之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 寡助之至( ) 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5、词语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 6、 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探究展示: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3、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4、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8、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9、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10、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 畔之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⑤必先苦其心志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 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B、多助之至 色愈恭,礼愈至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此教我先威众耳 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 A.城(城墙)非不高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 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B.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8.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四)、问答题 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3.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罗行安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