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王斌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第一节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 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 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 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六、背诵诗歌: 七、课外拓展: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王斌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