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语文学习学困生把把脉
————浅谈学习现状与分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芊芊小惠 关键词: 学困生 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 语文心理 教师的努力 摘要: 给农村语文学习学困生把把脉。有一种学困生,即使尽力,学习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简单的从行为习惯、学习过程,思想意识角度谈谈他们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农村中学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如有的课堂上完课后,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抽查结果显示平均只掌握了30%左右,最高的不超过75%,低的仅只达5%甚至有的为零。比如一堂七言绝句的课,结果有的学生连作者姓名及绝句的二十八个字都未能记住,更谈不上能写出来了。这说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仍非常不能让人满意。究其原应是我们的学困生面太广。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他们上课时听不懂干脆就不想听,往往搞小动作影响其他的同学。另一类学困生,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类学困生,简单的从行为习惯、学习过程,思想意识角度谈谈他们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一.学习习惯 一)轻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在农村中学任教六年,所教的学生有两界高中生、一界初中生。他们虽然年龄相差甚多,却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每次学生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甚至有的学生完全采用方言化了的汉语写作,让人哭笑不得。同时我感到的一种深深的伤痛:几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到了这些学生的手上怎么就变了味没了影呢?这真是对语文甚至语言的一种侮辱啊!学生不愿意抄写生字,不愿意记生词,不愿意查字典,不愿意做一切与生字生词有关的练习。作业本里简单的解释词义、组词、造句、甚至课文选段的词语填空,常常是空白的。词语手册对他们而言是多余的。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是不懈做这些“简单”的题目的,可事实就是简单的不愿做,难得做不来。对似懂非懂的字词常常轻易放过是他们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学困生们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的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蒙龙”;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入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名家名篇特别多,语言是优美生动的。古人对美文情有独钟,常常熟读成诵。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优美的诗词出口成诵,有的甚至能背诵成本的名著。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语文课上详细的讲解分析毕竟占多数,朗读背诵少数,再加上学生本身课堂外不重视,朗读背诵可以想像几乎为零了。拿早自修为例,虽然组织了学生领读,可也常常只听到女同学的声音,老师是猫学生是老鼠,老师进教室学生读,老师出教室学生没声音。课程标准里规定背诵的篇目好学生是催了又催才完成背诵任务的。学困生只能偷工减料,画出名言警句,还要督促着背下课后留下来背。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是可以随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生活体验的丰富以及知识面的扩大,不断反刍,不断加深理解的。只有积累的多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一味地分析、研究永远培养不出语感来。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另外还有的学困生虽然重视了朗读、背诵和记忆,却又忘记了理解,这也是不可以的。因此学困生在通往学好语文的道路上往往掉进了这一陷阱。 (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是在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可我们的学生呢?作文是学困生们最头痛的, 前面说过“每次作文交上来不是语句不通顺,就是错别字连篇”,好一点的,也不是罗嗦就是主题不够集中。最差的连字数都不够甚至干脆不交。久而久之,这种现状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作文是所有语文作业里最难收的。周记在一般的学生那里也就成了负担。 学语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的习惯。阅读时要动笔圈点、批注。符号法就是很好的做笔记的方法。可是许多学生根本不理这一套,总是自顾自的,课不想听就不听,笔记不想做就不做,完全把老师的教诲当耳旁风。我有个成绩原本不错的学生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是不爱记笔记。老师说一次,他记一点,老师走开了,他的笔就放下了。还有的“准学困生”,因为买了参考书,就觉得老师讲的参考书上都有,课就不专心听,笔记就不认真记了。要知道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呀,可我们的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自然部分学生最终要成为学困生了。 (四)不爱课外阅读。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积累达不到应有的量就无法内化为语言。这一点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老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学生受家庭、地域、文化氛围等特定因素的局限,其生活视野、信息接触面本来就比城里的学生窄,再加上很多学生又是住校生,平时连看电视、读报纸的机会都很少有。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也成了空头支票。许多农村家长们也不愿在沉重的学费生活费外,再为这“额外的支出”买单了。我就见过好学的学生经常问老师借书看。 还有一点,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学校里虽然为每个学生订了《中学生阅读》、《读书》和《时事天地》,可真正认真阅读并把好文章加以学习利用的却是寥寥可数。还有些学生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言情武、各种畅销小说、娱乐杂志,很少买或借得到名著看。可见由于客观主观的各种原因,学生的阅读视野该多少窄,接收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该多少有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水平又怎能提高,怎能不出现学困生呢? 各种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内外互补。它们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一定的精读则可以使语言 “出于吾之口吾之心”。读的多了,自然会带动学生的写作表达实践,使表达更新、更美、更有内涵。对此中外著名作家、科学家是我们的典范,他们没有哪一个不是胸中装有几百篇文章和上千个数据的? 二、学习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社会、历史、科学无不有语文。随时随地的学用积累语文,语文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和提高。语文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与提高是缓慢、潜移默化的。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是最重要的,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积累的过程是长期艰辛的。语文不可能临时抱佛脚,语文能力不可能凭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努力就提高。语文学习学困生们缺的就是大的耐心和恒心,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 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当代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只恨分身无数无法用更多的时间教和训练学生,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慢慢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好了的“忙碌”习惯了没有付出的“收获”。语文学习也是一样。 缺少相应的学习方法,这就好像缺少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不预习,不复习,不练习,不思考;或复习不讲方法,练习不讲效率。只觉得时间用上去了,题目做过了,就是完成学习了。也不管做练习的时间是讲话了,还是看答案照抄的。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里脱了轨。 三、语文心理 对学习语文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曾经问学生喜不喜欢语文,为什么喜欢或是不喜欢。第二问的许多答案竟然和学习生字、背书有关。也就是说许多学生简单的认为学语文就是认字、背书、写作文。对语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韵一无所知,更不能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语文学习。对一篇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的感觉,麻木迟钝。而汉语言的丰富性和审美的模糊性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最难用一句话两句话讲清的,甚至许多美是无法言传最好意会的。可惜我们的同学很少有那样的耐心去思索体味感悟。因此相当多的学生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新鲜感,语文课、学语文成了他们的负担和任务。还有些同学轻视语文,错误地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黯然无光。另有少数同学则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去学也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对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会更大些,于是也对语文漠然视之。请问,这些心理的学生怎么愿意为语文付出努力,学好语文呢? 所以要改变农村语文学困生的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内“开出”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学习的技巧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之“花”,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观。 四、教师的努力 在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讲听”仍然主宰课堂,本末倒置。这其中并不一定是老师不愿用新的教学理念上课,而是现实严峻无奈的“不能上”。多数学生状态跟不上,学困生的面相当广;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又必须完成,考试的指挥棒仍在继续。因此教师常常以讲为主,即使有学生活动,也尽量简单化,单纯的读一读,做个选择或对老师的讲解做个简单的归纳或同类迁移。这样的教学只能恶性循环。老师讲的过多,学生成了听众看客,学而未学,动而未动,练而未练,思而未思,缺乏自身体验和感悟,达不到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的效果。学习的主体成了“空壳”,动脑动手动口的读写听说思全面训练就只有一听了之,而需反反复复训练的语文能力和技巧习惯又如何能形成呢?老师讲的过多,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结果一上场什么都做不来,艺不精不养人。久而久之,以讲为主的课更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其实,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心里何尝不知道语文学习不是多多益善,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感悟,教技能,教习惯呢?可技能习惯如果缺乏规范的训练就难以达到目标。学生不愿行动,又怎能训练强化呢?常常感悟平日里语文课不是把心思放在文章本身知识本身,而是放在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产生课堂教学共鸣上,后者所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多了! 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呀。所以要改变现状,解决语文学困生的问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们还需更多的思考和努力呀! 芊芊小惠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