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2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二 .论述体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通过学习论述体文言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阅读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方法其实也隐含在课标之中,概括起来有: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 诵读文章,并背诵一定数量名篇; 

3.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阅读实践应用; 

4. 探索、领悟作品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5.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论述类古代散文文体类别繁杂,包括议辩、碑铭、表、志、铭、碣、诔、对、问答、说、传、吊、赞、箴、戒、序、记、启、奏等体例,但是新课标和高考考纲中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因此目前各种通行的教材版本的古代散文选文所选的论述体文言文以史论文和政论文居多,诸如《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此外兼有一些散论,诸如《劝学》、《逍遥游》。 

论述类文章是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的端绪,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八大家对于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章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对论文中不同体裁也作了探索。一般来说,“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论述体文言文中最具代表性是史论文和政论文。史论是由文人对前代历史的记载与总结而产生的一种文体,是一种最富主观色彩,文学性质很高的评论文体。史论的发展贯穿着我国各个朝代,春秋时代的左史、右史、春秋开启了后世史论的思维模式,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立了“太史公曰”的史论范式。到宋朝时,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形成了议论风气鼎盛、论政氛围弥漫的文化氛围,史论文章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仅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就有史论百余篇 。史论中含思辩之美,文章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 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如苏轼的《论管仲》、《留侯论》、《贾谊论》。 

关于政论文,金振邦在《文章体裁词典》中对这个概念做了解释:“所谓‘政论文’,即政论性的文字的简称。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时事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字。” 然而他又举贾谊的《过秦论》为例,说是政论文的典范,说明这个“政论文”的概念又包括“史论”。这说明政论文和史论文写作的目的其实都集中在切中时弊、补救时政上,都是本着“经世济民”的宏大思想情怀来为文。 

不过史论文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王基伦在《苏轼史论散文与本事,本意的研究》中提到,史论作者具有阅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分。那么史论文其实是人们在不断反观历史的过程中,在思辨中吸收那些对当下有用的经验与教训的文体。因此史论文总是试图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这样史论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三皇五帝的淳美之治更是论述的重点。 

论述体散文——无论史论政论或是散文,多阐释某种人生或社会理想,寻求人生困境出路或找到“经世济民”的良方,这些内容正是课标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高尚情趣”和“道德修养”绝佳范例。这样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就有了共同的抓手和依托。 

鉴于论述体文言文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积累实虚词、古今异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和论述体文言文的文学文化文体知识的积累。 

2. 学习古人为文的严谨态度,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教学难点: 

1. 通过阅读古人的史论政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在写作上学习论说文联系时政提观点的使命意识,结合史料求实证严谨态度,使文章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连贯,感情真实健康,思想古朴大气。 

(三)教学策略 

论述体古代散文的突出特点及教学实施: 

1. 立论境界高远: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们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家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 : 

孔子最先解释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说得更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所以汉末党锢领袖如李膺,史言其“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又如陈蕃、范滂则皆“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宋承五代之浇漓,范仲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动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晚明东林人物的“事事关心”一直到最近还能振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把尧、舜、禹等圣贤当做自己最理想的人格典范,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人生理想,来修炼自己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为文写作上几乎都在论述这些宏大的思想的合理与必然。 

诸如《劝学》选段,荀子阐释是关于学习对于修身行世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描绘了仁政的治国蓝图;苏洵《六国论》,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历史分析,强调贿赂敌国对于国家的危害,并于文末以及警示当权者。通过反复诵读以致背诵,体会领悟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宏大精微的思想情怀。 

2. 论证逻辑严密: 

古人慎于著述,孔子说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因此自己“述而不作”,传世《论语》也不是出自夫子之手,而是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所编修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鲁国数代君王几百年的风云历史,用字亦不过万余,以“微言大义”为后世称道。吕不韦编修《吕氏春秋》,悬赏千金而难易一字。后世文人多坚持这样的教导,所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 

教学中明确古人看似自然流畅的行文背后谨严的结构是重点,不过很容易把每篇文章的结构孤立起来看,其实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行文思维的产物,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维角度来看待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就会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同异之中体会领悟结构的奥妙。以提升阅读的水平,提高写作的质量。 

以韩愈《师说》为例: 

《师说》全文共四段,整体上是按照“正一反一合”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第一段,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师说》展现古代论述体散文一个传统的模式——起、承、转、合,实际揭示说理了的一般思路及其结构形式。 

 

《师说》详细的结构图示 

2008 年上海卷文言选段(二)第 25 题: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其实考察的就是文章行文的结构。 

3. 取材视野开阔: 

《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在论述行文写作时有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意思是说: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因此安静的聚精会神的思考,所思考的东西贯通千年之间,忧愁的样子与神情,可以看通千万里。说话吟咏的时候,吐纳有类似玉珠(落盘)的美妙声音……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满了山色;一想到观海,心里就腾涌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随着风云变幻而任意驰骋。……有时意思就在心中,却要到天涯去探求;有时道理就在眼前,却又像远隔山河。 

古人写作,思接千载,神通万里,因此往往“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行文写作几乎没有不用的素材。 

过往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论述体文章常用的素材,诸如《过秦论》、《阿房宫赋》等,儒家推崇的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物事迹尤为受到重视,因此苏轼在科举考场上胡诌的一个关于“陶皋”的典故,主考欧阳修因自己不确知而备加赞赏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传为佳话。 

社会时政更是文人官宦关心的焦点,苏洵《六国论》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则表明文章的宗旨在讽谏时政,至于如《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之类的“疏 ” “表”奏章那必定是这样的。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时常出现在很多传世名作之中,熟知的有《劝学》中“青蓝”之喻“风雨”之说,有《寡人之于国也》的“五十步笑百步”经典譬喻。 

有时汪洋恣肆的寓言故事也会出现在论述体的散文当中,典型的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有龙则灵”和“优仙则名”的类比,有庄子《逍遥游》中“不知其几万里”的大鲲鱼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鸟,这本是志怪《齐偕》中的神话故事,庄子加以巧妙的修饰,成为文章阐述观点的重要依托。 

至于引用俗谚或经典句段,也是有的,《劝学》有“君子曰”一说,《陋室铭》有“何陋之有”一句,常见的引用多出自儒家经典。 

因此论述类文言文涉及知识面很广,要学习了解的知识点繁多,给日常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学习论述体散文时,需要有相关的背景资料的补充,以增加积累,理解文意。 

4. 说理形象生动: 

我国古代论述体散文,多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论述类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尤其是小品文杂文,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和这类散文比较学习,以明晰其传承发展关系,学习形象说理的精要,在写作中有所体现。古代论述体散文的形象说理具体体现为善用比喻、多用寓言、大量排比、层层类比、构思奇妙、取象生动。 

教材文选荀子《劝学》节选文字 354 字,所用比喻 20 余处,这是训练形象说理中比喻论证的绝佳范例。庄子《逍遥游》节选,反复使用寓言故事来论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层层类推,并营造生动的场景形象的证明王道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杜牧《阿房宫赋》用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在庾之粟粒、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市人之言语等一连串生动的形象,证明秦朝骄奢暴政而亡的必然结局。这些形象说理的集中范例都是阅读和写作训练重点。 

 

陈世虎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璇剧▼鍚嶇О锛�楂樹腑璁鏂囧啓浣滃簭鍒楀寲鏁欑▼锛堝肮姘忓叓娈佃锛�
璇剧▼褰㈠紡锛�35涓獁ord鏂囨。鎵撳寘
鏄惁鏀惰垂锛氭敹璐�
鏈夐渶瑕佺殑锛岃娣诲姞灏硅€佸笀寰俊

鏈珯鎵嬫満鐗堢綉鍧€锛�http://wap.yinruiwen.net  鎵弿鏈珯寰俊浜岀淮鐮侊紝鍙珛鍗宠幏璧犲崄涓祫婧愪笅杞界偣鏁帮紝鐐规浜嗚В璇︽儏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