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娄秀丽 摘 要 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关键词】 李清照 词风 清丽 深婉 悲苦 ABSTRACT As to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yles, Li Qingzhao’s Ci-poems can be devided into 2 stages: the early and the later. And the boundary is Exile-to-the-South. The styles of her Ci-poem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of her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s. In the early stage, Li Qingzhao’s life was full of happiness, and her thoughts were positive. So her Ci-poems focused on zenana things in her girlhood and youth; she liked to express the passion for the nature and the depression of departure of her husband. The subjects of his Ci-poems in this stage were limited, mainly included outings, drinking, enjoying flowers, zeenana love, etc. And the style in this stage was smooth, sprightly, graceful and natural. After Exile-to-the-South, the country having been defeated and the home lost, Li Qingzhao had a strong feeling of misery of life, and she began to care the realistic society. She expressed feelings about her experiences in her writings, and the style had a sudden change: the Ci-poems were full of depressions and sorrows, and easy to understand. It is obvious that her excellent art tact, her elegant and graceful art style, plus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made poetry of Song Dynasty have a fantastic shine. Key Words Li Qingzhao; Styles of Ci-Poetry; lucid and attractive; profound and graceful; sorrows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文学样式。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因为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鸥鹭”,自然流畅的画面 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李清照后来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婉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轼词风的影响。当然,更直接的是受父亲熏陶。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善文。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缪钺先生因此称“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由于早年这种优雅、闲适、宽松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她少女时期生机勃勃、洁白隽美的、展翅飞向蓝天的“鸥鹭”形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充分展示了词人李清照任性、率真的性格特点,词风自然流畅。如果“把她的前期词作所表示的情感世界分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显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水。水光水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这两首诗写出词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赞美之情,并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如梦令》描写了生活中一次荡舟的生动景象,通过“误入”,“惊起”等动态的描写,展示出一幅鲜明欢快的画面,形象逼真,表现了词人胸襟的开朗和坦荡。太阳快要落山时,词人才和她的伙伴们驶着小船回来,但是船不小心驶入藕花的深处,而她偏要在醉了的情况下“争渡”,直到把一群鸥鹭都吓跑了才肯罢休,其任性、率直、可爱的性格立即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怨王孙》则以白描的手法,写出秋天的可爱美丽,以前的文人墨客们描写秋天以“悲秋”为主调,写秋天的荒凉、灰淡,花儿凋谢,树叶飘落,一片萧条景象,毫无生机。 但李清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寂寞的深闺之中,虽有杰出的才学却无法施展,无非是荡荡秋千、赏花饮酒、游玩、“斗草”(《浣溪沙》)之类的少女乐事。这便给她带来说不出的幽怀,以花草的眷恋衬托自己的闲愁。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主仆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女主人惜花之情。清晨,醒酒后的词人,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情景。词人问得极有情,“卷帘人”却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来。想留住海棠花,实则是想挽留美好的自然风光。面对枝叶茂盛,而花朵却已凋落的景象,词人很自然地流露出怜花惜花的心情,反映了词人情感的细腻和胸怀的宽广。这首词的题材并不大,但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一点都不落窠臼,优美的词语似乎是信手拈来,感情真挚自然。如果说李清照后期的词越写越好,那么,这与她自觉的学习和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婉约派传统手法,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郭预衡评价李清照的词有“李白之飘逸,李煜之率直,秦观之情韵、民间词之清新”,她经过融合处理,再加上白描、口语化的语言、自然朴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李清照又会以自我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她的风格。《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是她这时期风格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李清照“能够抹掉自己娇嗔羞怯的面纱,越出‘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的倾吐自己的感情,这无疑于为作品灌注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这就是她高超之处,历来被人称道。 二、“黄花”清丽深婉的画面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在艺术上他们也找到共同点,都喜欢收集赏玩金石文物,但他们也有短暂的别离,这无疑深深触动了李清照细腻入微的情感。对丈夫的钟情,使此时的她像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她无所顾忌地大胆吐露自己的真挚爱情,相思之情成为词的主旋律。词风明显受这种生活和情感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前期的整体风格,恰恰相反,是前期词风趋于成熟的表现。由于少女时期的自然流畅发展为清丽深婉,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醉花阴》就是其中之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反映了词人在重阳节的离愁心情。这样好的节日,更能衬托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开头句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面对香炉的缕缕轻烟,半夜里凉气透人的枕头纱厨,更是愁上添愁,比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重阳节这天,词人浓厚的愁思无法消除,只得独自久坐在“东篱”下饮酒,一直喝到傍晚时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词人想摆脱愁闷的心情无法得以实现,只得无奈地慨叹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李清照生活的寂寞和离情之苦。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爱情词的清丽深婉风格。 李清照还善于引用典故来表现她的“离愁别恨”情感。其中《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典型的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词人心中有许多的怨言想向丈夫诉说,却又不忍心向丈夫诉苦,怕的是会有更长的分离,那么,与丈夫相聚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离愁也将会更加重,反映了词人深婉细腻的情感。“秦楼”典故的运用更加的含蓄深婉,希望丈夫能时时刻刻地想念“我”。因此,词人每天都站在楼上远眺,静静地望着楼前不断流失的溪水,盼望有一天丈夫的身影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可每一次的失望又会在她原有愁苦的基础上再加“一段新愁”。所以唐圭璋先生评价“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唐宋词简释》)。把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和刻骨铭心的爱无所顾忌地倾泻出来。 从总体上看,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必然受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而她对自然景物的热爱,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把内心的情感世界抒发进作品中,这就打破了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教条规范,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传统。因此她的词在当时被称为“无顾忌”,身世“无检操”。但在今天看来,和后期的词相比较,这却正是“她前期词思想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些词的题材还比较单调,情绪也偏于感伤”。 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相比,构思上新颖巧妙,曲折婉转,笔调清新含蓄,情感真挚热烈,语言锤炼优美,隽美,读来如高山流水。可以看出李清照“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以泻无余”。她的前期词兼有李煜、秦观之长,但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是亡国之愁,又不同于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是物我之愁。词风凄丽深婉,尽显文质之美。 二、李清照的后期词风低沉凄苦 李清照的后期,即南渡后,国破家亡,凄苦的身世之感,深厚的故国之思,使她的词风突变。和前期相比,低沉凄苦是这时期的总体风格特色。 (一)、此“黄花”非彼“黄花” 李清照逃奔江南后,夫妻俩用半生的心血收藏的金石文物图书,先后在战火中丧失殆尽。不久,丈夫又病逝,她拖着病体,孤单一人四处奔逃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又有人恶意中伤,企图夺取她残存的珍贵文物。同时又遭张汝舟的纠缠和欺凌,从而引起了一场争论不休的“改嫁”风波。后又与张汝舟离婚,再次遭受婚姻的悲痛。面对一连串的打击与磨难,生活也变得极其凄惨,这使她接触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情感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期词中出现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与前期《醉花阴》“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相比,意向已完全不同,而且词风也发生了变化。李清照在“饱经风霜之后,已不再像青壮年时期那样逞才使气了,而开始从惊词险句转向平易浅近”。词风显得沉郁凄凉,如后期词作的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谢残秋的景色为衬托,倾诉出国破夫亡,饱经忧患和流离失所生活之后的哀愁,情绪相当消沉。全文采用一些十分平淡的语言,如“时候”、“伤心”、“堆积”、“如今”、“了得”等,并伴有“淡酒”、“寒风”、“哀雁”、“黄花”、“梧桐”等形象,构成一幅低沉凄凉的画面。与前期《怨王孙》的秋景相比,由“赏秋”、转变为“悲秋”。词风明显变化,显示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才能,她“巧妙而自然地运用铺叙的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创造性地用上大量堆切而生活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词的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盖过前人,显示词人在艺术上高超的才能,大胆创新。“寻寻觅觅”,此人要找回什么?是过去的“鸥鹭”、“海棠”或“黄花”吧!而今非昔比,看到的却是一片凄惨荒凉的景象。“乍暖”两句收来前面的一串叠字,细致描写词人一天的寂寞孤独之感。阵阵寒风袭来,倍感凄凉无助,愁苦、忧虑也难以排解。还想用“借酒”这个方法来“消愁”,然而此时的愁滋味亦非前期的离愁可比,这是家国之愁,夫死之愁。几杯淡酒之后,又怎么能消除得了呢!恰在此时,“旧时相识”的雁儿飞过牵动了词人的思乡、思夫之情,因为这使她想起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看上去似“旧时相识”,往日这个时候,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现在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乡,看到满目凄凉景象:残败的“黄花”飘落满地,自己也早已“憔悴”不堪,花儿也不堪去摘。与前期《醉花阴》的“人比黄花瘦”形象呈鲜明对照。那个时候“离愁”之中含有甜蜜的回忆和重聚的喜悦。从前见“菊花”,虽然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洒脱,而今“黄花”憔悴凋零,隐含着命运变化无常的悲哀。 词中“花”的意象与前期相比,已没有了“清露洗、苹花、门草”、“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这里有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有少女思春的情怀,笔调自然清新,同时也没了爱情甜蜜与离愁的深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丑奴儿》)、“花自飘零水自流”,此“花”亦非彼“花”,望着堆积地的黄色,只是靠在窗户旁独自坐到天黑,“怎生得黑”,这一“黑”字,且“是个险韵,极其难押,而这里却押得既稳妥,又自然”。突出词人的凄苦,心情就像这“黑”字意象,沉暗苦闷,此时的感情被刻画地入木三分。“梧桐”两句暗用白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冷风裹着细雨,一点一滴的打在枯黄的“梧桐”上,说不尽的凄凉忧愁,结句一个“愁”字,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无限痛苦的沉郁之情。前期“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反映了李清照内心世界难以言说的愁苦。 李清照还善于改变她的风格,表达悠长不尽的情感。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及手法结合在一起”①用白描化的叙述语言,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更能衬托她的“愁苦”之情,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开头用叙述白描化的言语,写眼前所见:狂风把花朵吹落满地,一片残花败柳的狼藉景象。次句写词人日落时分,头还没有梳理,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的“起来慵自梳头”语意相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痛,深浅不同。接着用含蓄委婉的手法真写一切愁苦的由来,都是“物是人非”,想诉说但泪水却止不住的先流了下来,愁苦之情难于言表。词人也虚拟了想去“荡舟”的愿望,好像又回到了前期的荡舟“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然而词人笔峰突然一转,“只恐”二字,又把词人拉回现实中来,明明是“人比黄花瘦”,却偏偏说“载不动,许多愁”。既是“极朴质的白描,又是精妙绝伦的比拟,天成与人工得到了和谐的统一”。②可见她的哀愁之深,是“泛舟”一游所不能消除的,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二)、今昔对比的悲苦感伤 李清照在饱经沧桑后,更加深刻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老寡孤居的生活状况和寂寞心情,使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色彩。人生的坎坷多变,故国之思,生命的感悟,使她的情感形成巨大的今昔反差,哀怨感伤成为词的基本情调,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乘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风和日丽的元宵节,面对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有感而发:“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北岂无风雨?”明显地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感慨之余,不免想到今日的佳节,已不同往昔的元宵佳节。以前过元宵节都会戴上漂亮的头饰和服饰,如今容颜已老,头发斑白,再也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往日与伙伴们一起饮酒、荡舟“争渡”,与她们一起赏花、“斗草”,而今再也没有那种情趣了,并拒绝好朋友们的邀请,更突怕夜里出去。昔日情系丈夫“人比黄花瘦”,今日感伤身世而“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结句,不但有“今昔盛衰之感,还有人我苦乐之别,所以更说凄黯”。词中通过今昔不同情景的鲜明比照,突出词人悲苦之情。刘辰翁仿李清照的《永遇乐》也作一首,词序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诗,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正是从这首词的今昔之感中,看到国破家亡,故国之思。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往昔的“中州盛日”,已今非昔比,以盛景反衬衰景,用乐景抒哀情,李清照在“咏叹个人不幸际遇和悲苦内心的同时,流露出乡类之思和家国之恨。”此外,如《菩萨蛮》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念奴娇》的“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还有《添字采桑子》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等句,都表达了词人对故国之思的心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词风的变化,社会意义的扩大,加强了词的现实感,表现战乱年代人民的苦难,以及个人理想失落的苦闷。为了摆脱这种苦闷心情,李清照幻想着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布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情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关于这首词,有人认为是前期所作。但我们从“殷勤问我归何处?”和“仿佛梦魂归帝所”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只有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才会有身在异乡之感和故国之 思。朱东润先生评价这首词说:“玩味词意,当为南渡后遭遇变乱后所作。”词人是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希望在现实以外的世界里找到可以摆脱苦闷之情的道路。词中的“路长嗟日暮”暗用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词人探求的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才是词人的最终归宿。其词风与前期的清丽深婉相比,则用奔放浪漫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李清照后期思想情感的空虚与绝望。这首诗在李清照后期别具一格。 虽然李清照晚年词作有些消极,但是无论内容或者艺术风格,都有了大的突破,她一洗婉约的纤柔之风,多以白描手法抒情言志,不矫揉,不造作,不事同往饰而浑然无成,颇似南唐李后主。 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的李清照,在当时就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女作家,她以词著称,是“婉约派”正宗格律词人,被称为“婉约宗主”,通过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她以女性独特的自我意识为表现,把自己丰富生动的情感世界抒写进作品中,是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其格律上的成就为研究者带来极大兴趣,使人们对宋词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在词研究史上占有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 注释: ①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60页 ②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60页 参考文献: ①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②张明非主编《唐诗宋词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③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娄秀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