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维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何小农

 

    义务教育小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着重从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内容和情节上,很难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其规律。这时,教师就可围绕自己的思维目标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提问:凡卡写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他的愿望能实现吗?通过交流马上知道他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信封上的地址写得不详,又没有贴上邮票,爷爷是不会收到他的信的。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这个认识基础上追问: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他的愿望能实现吗?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明白: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想过“快乐的日子”的愿望也是不能实现的。因为爷爷是在地主家守夜的,自身难保,哪会有能力带他回家过“快乐的日子”?如果有能力养活他当初也不会把他送到鞋匠那儿当学徒了。像凡卡这样的穷孩子,要过好日子,就必须推翻那吃人的社会制度,这就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认识也就更深刻了。

二、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学培养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偏离了目标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从而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如,一位教师教小朋友认识“动物”这一词义时,教师根据学生答题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了调控。

师:什么是动物?

生:鸡、鸭、猪、狗都是动物。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动物?

生:因为它们会叫。

师:蚯蚓不会叫,是不是动物?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是动物。

师:鱼不会爬,只会游;鸟不会爬,但会飞,它们是动物吗?

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东西是动物。

师:飞机会飞,汽车会走是不是动物呢?

生:它们自己不会飞,不会走,是人开动机器才会飞会走的,它们没有生命,不是动物。

师:那就是能自己活动的有生命的物体,才叫动物。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调控,使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了“动物”这个词的词义,牢固地掌握知识,又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准确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考虑问题思路过于单一,促进思维活跃,教师要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李时珍》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弄清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行医和编写药物书这两个方面内容时,问:课文是用哪句话把这两方面内容连接起来的?当学生回答“课文是用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这句话来连接时,教师可点拨一下:“这句话,还可以有其他的说法吗?”学生思考后就会说:“李时珍既行医,又研究药物。”“李时珍除了行医,还研究药物。”“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还研究药物。”……

    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从中感受到汉语的句式是富有变化的,进而得出一个句子的意思可以用许多句式表现,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句子多变性的训练,也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四、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全面性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片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检查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缺漏之处,及时将“漏洞”补起来。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如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知道课文写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输了,第二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基础上,提问:“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有的学生说:“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才取胜的。”接着又问:“孙膑的这一计策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同学们只说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这一理由。于是,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齐威王也像田忌那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从而得出孙膑这一计策成功的关键是:第一,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第二,齐威王骄傲自大,麻痹轻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五、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批判性小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回答问题从众心理较强,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评价,使之逐步养成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追问:“为什么?”或“你是怎么想的?”之后再请其他的同学说:“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思维的合理性。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教师先提出疑问,创设讨论情境:“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让学生讨论。石击浪涌,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是自相矛盾,这句话根本不通。”有的说:“表面上是矛盾,其实不矛盾……”讨论热烈,各抒己见,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最后一致认为不矛盾:“焦急”是急切希望早点见到周总理的灵车,向周总理致哀;“耐心”是下定决心,不管天气多冷,不管自己的身体多么虚弱,也不管要等多久,非等到周总理的灵车不可。这“焦急”和“耐心”是统一的,统一在对周总理深情的热爱之上。学生在这一相互争辩、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这样做不仅学生兴趣浓厚,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克服了盲目从众心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求新、求异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发表于《杭州市小学语数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论文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