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反衬,顿挫有力 ——杜甫晚年诗歌艺术手法浅谈 (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在高中古诗中,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登高》《登岳阳楼》和《旅夜抒怀》很有分量。一般鉴赏都倾向于从情景交融、气象雄浑、忧国忧民之情和精整严密的格律方面进行赏析,这固然不错;但笔者认为,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也是非常突出、值得注意的,它甚至是杜甫晚年(特别是永泰元年后)诗歌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

这三首诗写景都十分壮阔,气象宏伟,气势雄浑,但都不是一味地写阔大的形象,也有渺小、孤单、柔弱的形象,并且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登高》中,那峻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清秀的小洲,洁白的沙滩,滚滚的江水,一起构成了天高地迥的阔大背景,但哀啸的猿猴,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叶,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旅夜抒怀》中,广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意境极其壮阔,但微风吹拂的细草,竖着桅杆的孤舟,以及天地间飘荡的沙鸥,无疑是弱小孤独的形象,这二者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坼吴楚,吞日月,横无际涯,无比壮阔的气势,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尽自己的孤独渺小,二者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诗人的用意显然不是为了孤立地写出两类形象、两种境界,而是以大衬小,最终是为了突出弱小的形象。《登高》中,秋天峡江壮阔景象更加反衬出猿猴、飞鸟的渺小、孤独和无助。《旅夜抒怀》中,细草、孤舟反衬原野的广阔、大江的奔涌,而原野和大江的阔大又进一步反衬出沙鸥的渺小孤独、飘荡无依。《登岳阳楼》中,洞庭湖的壮阔反衬出自己的孤独渺小。这里,诗人并非为写壮景而写壮景,而是用壮景来反衬小景,以大衬小。

这种“大小对比,以大衬小”的写法在诗人同一时期(永泰元年后)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天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其一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

支离东北风尘迹,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咏怀古迹》其一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同上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九日五首》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晓发公安》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夜闻觱篥》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清明二首》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途穷哪免哭,身老不禁愁。《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慕府亲友》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类形象:一类是表现天地广大、环境恶劣的形象,一类是渺小、柔弱、飘荡的形象。前者如峡江、江波、风云、江湖、风尘、天地、日月、云山、乾坤、江汉、远天、永夜、积雪飞霜、急管风湍、干戈、洞庭、阔水、高天、长江、平野、大江、急风、高天……后者如白鸥、孤舟、渔翁、草亭、江猿、玄猿、白雁、片云、舟楫、孤灯、白蘋、扁舟、玄猿、飞鸟、沙鸥……还包括诗人自身形象如杖藜叹世者、腐儒、白头翁等。前者主要有秋天、大江的形象,后者主要有孤舟、鸥、猿的形象。

诗人频繁选用这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两组形象,并让它们同时出现,绝不是偶然的。秋天大江等形象,正可以象征宇宙的浩大,时局的动荡,社会的黑暗残酷;孤舟鸥猿等形象正可以象征年老衰弱、困顿失意、漂泊流离的诗人自身。诗人的目的,正是用大自然的伟大,来反衬孤舟鸥鸟江猿的渺小,进一步反衬自己的渺小、柔弱、孤独,反衬自己不能主宰命运的悲哀。

杜甫一生,虽然抱负远大,但现实命运却极为不如意。朝廷腐败,怀才不遇,战乱频仍,东奔西走,居无定所。特别是漂泊西南的最后五年,他更是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内心极为痛苦,年老多病,颠沛流离,生活极为凄惨。他正是要用这种极度的对比,来烘托自身处境的孤独、命运的不幸、力量的渺小,来表达虽有才能有抱负,却只能无助地面对残酷社会和不幸命运的悲哀。这种尖锐对比,可概括为个人命运与宏大宇宙、茫茫尘世的对比。

杜甫其他时期诗歌,也有许多写到大江、高山、孤舟、鸥鸟等形象的,但未必是一大一小两组形象同时呈现,即便同时呈现,对比也绝没有如此尖锐和鲜明,也基本未将个人和宇宙人世进行对照。《登兗州城楼》:“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境界虽然阔大,却只是和怀古情绪相应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的雄伟气势,是和诗人的凌云凌志相对应的。《对雪》:“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乱云”是动荡时势的象征,“急雪”是乱离人民包括自己的象征,这也不像晚年的将宇宙人生进行对比的手法。诗人定居成都时期,虽然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感慨自身艰难命运的作品,但总的说来生活是相对安定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江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流”“江村”是美好的环境,“燕”“鸥”是诗人自身及合家欢乐形象的写照。《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春水”是美景,“群鸥”映衬的是诗人的闲情闲愁以及对客人的期盼。《遣兴》:“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虽然出现了荒野、远天、暮江的形象,但主要是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并非作为更抽象、更具有概括力的阔大宇宙和茫茫尘世的象征。

如果杜甫仅以意象的大小强弱对比写出个人的渺小无助,那么无论意象的选择多么精巧,手法的运用多么娴熟,都不足以步入伟大诗人之列。杜甫的伟大之处还在于用阔大形象反衬自身渺小的同时,又能将胸怀升华到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个人与国家、人民,一起涌上诗人心头。形象的“小”和胸襟的“大”,再次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更加有力。这一提升,使诗歌超越了对个人命运的慨叹,使诗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并且这“小我”与“大我”水乳交融,真切感人,既不是个人的穷途之哭,又不是鼓努为力的假大空口号,一切都这么自然真实,有血有肉,生气贯注。《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感时伤世,《旅夜抒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就老病休”的似豁达实沉郁,《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的深情关照,《阁夜》中“野哭千家闻战伐”的忧心忡忡,《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老当益壮,无一不是诗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鲜明体现。这种“大——小——大”的对比反衬模式,恐怕只有杜甫晚年诗歌才会如此鲜明。正如《诗薮》所说:“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肥瘦、靡不毕具。”只是本文主要论及大小对比罢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杜甫晚年诗歌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衬手法,一波三折,欲抑先扬,回环跌宕,荡气回肠,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杜甫晚年诗歌的深刻思想和高超艺术,于此可见一斑。这种对比反衬手法,值得在教学中特别一提。

2010-2-1

 

丁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