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体诗的类比鉴赏(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内容提要】学习近体诗,要走出片面强调多背名家作品这一传统认识上的误区,遵循积累、归纳、整合和迁移的认知规律,尝试运用类比鉴赏这一方法,即通过横向比较,努力发掘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点,以拓宽阅读视野,实现知识的延伸和内化,提高鉴赏近体诗的能力。本文试图从题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近体诗的类比鉴赏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近体诗    类比鉴赏

 

近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其作品浩如烟海,魅力四射,吸引着我们去认真品读和鉴赏。然而,当我们徘徊于近体诗的艺术殿堂,尽情享受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食粮的时候,不禁慨叹不已,感觉力不从心。我们学习近体诗,不能只局限于多背名家作品,满足于停留在识记的层面,而应该做更深入的解析,尝试进行类比鉴赏。所谓类比鉴赏,就是将具有相似点的几首近体诗放在一起横向比较研究,以便对不同诗歌的共性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有效拓宽阅读视野,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及重新建构。

        一、相似的题材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生活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 ,这就决定了诗歌在反映和表现生活时,题材会丰富多彩。因此,就有田园诗、写景诗、送别诗、怀古诗、讽喻诗、边塞诗等的分类。我们来看下边两首诗。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上面两首诗都是诗人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但诗人都并不铺写村景江色,均以“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由这三字生出。前者通过江上钓鱼者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水乡江村生活的一个片段。后者捕捉住短暂而极富情趣的生活画面,成功的刻画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烂漫的水乡儿童形象。两首诗都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小见大,更显生动新巧。我们再来看下面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两首诗也是属于相似的题材,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具有典型季节特征的农家的生产劳动,洋溢着恬静、温馨的生活气息。前者除了写人们的生产劳动,还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儿童学农的活泼可爱;后者前两句的写景为下文引出繁忙的生产劳动渲染了浓厚的季节氛围。

二、相似的思想内容

唐代曾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顶点,但也经历了不少外交和政治的风雨。即使在盛唐时期,也常有异族犯疆。到了晚唐,大唐帝国各种矛盾复杂交织,国势不振,藩镇割据。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了自己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报国情怀。

                          南园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送人赴安西    唐·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上述两首诗的思想内容,都抒发了作者执著的人生追求。两位诗人都有一种可贵的政治眼光和忧国情怀,他们都不满足于做一个埋头故纸堆的文弱书生,渴望从军边塞,大展雄才,收复失地,为国效力,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两篇作品都高扬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精神,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

                           新沙    唐·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是两首揭露晚唐赋税苛重的诗。前一首写在渤海潮水的涨落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府也会年年去那里收取紫芝税。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锐的讽刺和诙谐幽默的口吻抨击了官府搜刮的触角无处不到的现实。后一首也是先叙事后议论。一位妇女的丈夫不幸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她在破茅屋中栖身,身穿粗糙麻布衣服,鬓发已经枯黄。桑柘树都被砍光,却还要征收蚕税。土地荒芜,却还要交纳青苗税。平时挖了野菜和草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柴带着绿叶就要烧。不管逃到更远的深山里,也没有办法躲避赋税和徭役。这两首诗折射出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社会危机的隐忧。

三、相似的艺术手法

1、联想和想象

在诗歌创作中,联想和想象有时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并以记忆为基础。正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诗人的经历和感觉在瞬时被激活,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或黯然惆怅,或感慨难抑,或欣喜若狂。华兹华斯曾说:“诗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黑格尔也曾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但“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 。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前一首诗中,诗人于零落、漂泊中见到故人,此时此景,令他回忆起过去开元全盛时期曾度过的美好时光,而今天的重逢,让诗人感慨万千,不堪回首。有了回忆,就能把过去的经验复活过来,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产生了联想。由眼前的人、事、景的触发,而唤起昔日的相关记忆。后一首诗由今日长满野草的荒凉冷落的乌衣巷,联想到昔日王、谢望族的繁华,诗人通过描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巧妙地写出了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抒发了诗人的无穷感慨。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看到一轮明月,自然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嫦娥,结合自己孤清凄冷的处境,诗人想象月宫中的嫦娥一定在为过去偷吃仙药而懊悔不已。通过这种合理想象,含蓄的传达出作者与诗中的主人公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抒写了诗人无法排遣的精神苦闷。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在七夕的夜晚仰望碧空,想象出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幸福团聚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用写实的笔法,描写了人间女子对月穿针、虔诚乞巧的传统习俗。

2、通感        

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外界事物,各种感觉器官之间虽有分工,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觉器官往往不够用,需要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即一种感觉器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觉器官的变化。它们之间常有相互协作、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通感手法在近体诗中也不乏其例。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听邻家吹笙    唐·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秋夕》诗中描写秋夜里的夜色像水一样的清凉,这是通过视觉调动触觉,产生了夜色的“凉”的感觉。这种视触通感的运用,为表现宫女孤独无聊的深宫生活渲染出凄清冷落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深切同情。通感还可体现在音乐的欣赏活动中。《听邻家吹笙》一诗中运用听视通感,通过听觉形象的想象,把视觉的美充分的描绘和刻画了出来,把音乐的听觉效果幻化成“碧桃千树花”的视觉效果,创造出声、色相错的具体可感的美好形象。

3、托物寓意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客体事物,经过诗人主观上的认识升华,就会被赋予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即托物寓意。

                                                                                   咏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咏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首句似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写显贵的身份;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把蝉声传送的情状形象化,使人倍感蝉声的响度与力度,描摹出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承前两句生发议论,阐发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无需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诗中借蝉这一事物强调和突出的是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蜂》也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描写辛勤劳动的蜜蜂在田野和山冈上鲜花盛开的地方忙碌。后两句以发问作结:它们采得百花酿成花蜜后,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诗人借蜜蜂这一可爱的小生命,饱含怜悯可惜之意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不避艰难为他人创造幸福的人,也鞭挞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综上所述,本文把类比鉴赏作为尝试学习近体诗的一条途径加以阐述,并结合相关作品从题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举例虽然不多,但也能收到佐证的效果。当然,要想提高赏析近体诗的能力,还应该学习和运用基本的的诗歌鉴赏理论,丰富古典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另辟诗歌鉴赏的蹊径。

 

 

何端辉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