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举手(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骆红梅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学生有疑问、有想法都可以通过举手进行。“举手”这一活动是无论教育方式怎样发展都不会被淘汰的教学形式。同时,“举手”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课堂上学生们如雨后春笋般举起的手消失了。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越往高年级,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教师一个并不难的问题抛下去,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再三追问,学生中会有几个人低声地群答。再要求:“那个同学来回答?”则又陷入沉寂。教师用渴望的眼光环视学生,学生一个个低头不语,相持中,教师可能迫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压力和对学生失望,而只能自问自答。或者干脆“硬拔萝卜”点学生回答。奇怪的是多数学生都能答对。节节课如此,天天如此,长此以往,教师渐渐失去了引导学生举手的耐心,学生更不爱举手了。特别是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是普遍,以致许多教师把这一不正常的现象视为理所当然。

然而,学生课堂上不爱“举手”真的是理所当然,不可改变吗?

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尴尬。深思原因,无外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怕回答出错,受到老师批评,遭到同学嘲笑。二,多数学生性格内向,不够自信,不敢再大众面前发言。三,对举手回答问题不屑一顾,认为只有爱表现的小学生才举手发言,已经是初中生的自己还是“深沉”点比较好。四,懒惰心理作怪,把回答问题看成是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五,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准确地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另外,教师方面也存在:和学生的关系疏远;态度过于严厉,学生不该亲近;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不够宽松;教师的问题不够具体等原因。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上课积极举手的行为。造成了今天的不良现状。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爱上“举手”呢?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融洽师生关系。

让学生喜爱任课教师的为人,从而喜爱该教师所授的科目,并进一步喜爱在该教师的课堂上举手。很难想象学生会在他不喜爱的教师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新形势下师生关系正由一味的“师道尊严”向“人格平等”转变。教师不能只依靠自己职业的权利和地位来管束学生,而应该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热爱。做学生知识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举手”。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融洽了师生关系,怎样把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带入课堂,引入教学呢?这就需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新课导入,可更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整体感知,力求轻松、愉悦,让学生自主吸收自主学习;课文研读,启发引导,而不生搬硬套,让学生真切体验,畅所欲言;主题研究,不过多限制,促成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和谐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应该是“跃跃欲试”了。

三,改变教学模式,贴别是课堂提问模式。

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师的问题感到“难以回答”,而这并不表示教师的问题有多大的难度,而是教师提问的方式或内容学生不好接受。因此,教师应尽量明确问题的所指,不笼统的提问。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如果教师提问:“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感到茫然无措,毫无头绪,无从回答。转换一下,把问题分解为“你觉得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怎么样?”“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在那些地方?”“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让儿子流泪?”等几个具体可感、学生能做能答的问题,既解决了教学任务中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举手”当然不成问题了。

四,形成学生认可的富于变化,富于文采,富于激情的教师评价风格。

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无论对错,好坏,优劣,教师都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武断,应给学生思考留有余地,且兼具启发性和鼓励性。但也要摒弃一味用肯定式的评语。像“你真行!你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评语如果过滥地使用,不仅达不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不中肯,甚至认为教师的表扬太廉价。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力戒平淡,务求有针对性,有变化,乃至有文采。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他的回答是与众不同的,自己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而对“举手”兴趣大增。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把握能力,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采,给学生以激情四溢的评语。

五,多进行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课堂上要让学生彻底放开,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入手。课堂上下,教师要多组织像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口语交际等多种形式的能力训练活动,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变换课堂回答的方式。

再好的形式如果一成不变,就可能陷入新的问题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内容,创造性地采用问答竞赛,互问互答,抢答等灵活的方式,随时调整课堂提问的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以上这些方法不是孤立存在和使用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特别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长期不懈的努力,并不断思考,总结,创新。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总有一天学生会真的爱上“举手”。

 

骆红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