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一、阅读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目标链接 1、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本文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又是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排比铺陈,气势恢弘,排偶句的大量使用,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给下列句中加线的字注音。 ①一箪( )食,一豆羹( ) ②死亦我所恶( ) ③ 蹴( )尔而与之 ④ 乞人不屑也( ) 2、找出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 意思是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 ” 意思是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 意思是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 意思是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2) 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1、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4、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设计:林涛 胡小丰 终审:陈良文 陈良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