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效教学初探(人教版 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问题的提出: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文言文就如一门外语,语文课堂上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一上文言文,学生笔记就记得唰唰响,满满当当全是关于文言字、词、句的有关解释、翻译。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古代汉语教学。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去看待文言文,寻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学生的三重回归,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魅力,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拉近,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上学期末,在期末口语读书交流活动中,有很多同学介绍的书是《明朝那些事儿》,我对这些网络小说是有一些偏见的,看得很少。但是有这么多同学都隆重推荐这本书,我想这本书还是有他独特的地方,并且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你还没看,落伍了!”找来看了之后,感觉确实收获很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我又读了网络历史小说贾志刚的《原来这才是春秋》。读过之后,发现自己是一口气读下来的,掩卷沉思,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这些网络小说已经超出了最初网络文学的“轻舞飞扬”,对历史是正说,但又能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过之后,你会感觉历史和现实是何其相像,好像对现实生活又多了一层理解。后来我就想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能像这样吸引人该多好,那学起来不是很省心。所以在这学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直都在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一,让造句大放异彩。

造句,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是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写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命的文字呈现的过程。而造句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基础,也是作文训练的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造句非常熟悉了,在文言文学习时,让造句大放异彩,用这种熟悉的形式能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几乎每一课中的重点生词,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就口头造几个句子。而且这些句子的内容都是和同学有关的,比如:讲到《小石潭记》的“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时,我顺口造了一个:张兆铭上课时佁然不动,下课铃一响就俶尔远逝。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马上就去观察张兆铭佁然不动的状态去了。自然对这个词语也理解了。造句必须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造句,课后作业中的一项就是用学过的生词造句,我总是表扬那些用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造句的同学,比如李仲添,他在每次作业中设置一个主人公,有时是郭笑,有时是李俊威,然后这次作业中所有造句语都是围绕他们杜撰的。同时鼓励学生别人造过的句子我不造,我要别出心裁地造别人没有造过的句子,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渐渐的同学们的造句中应付的成分少了,贴近生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无形中也拉近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我也经常与办公室的老师们分享学生作业中富有创新的造句。造句对写作也有帮助,一举两得。

第二,把文言文中人和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原来这就是春秋》中

中得到的一点启发,把古人古事古代的景物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可比点,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

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能经历几千年风雨沧桑、顽强拼搏而生存,是与其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分不开的。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无不体现了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色彩。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精炼简约、生动典雅的文言,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这么厚重的文化内涵,怎样传授给学生呢,我觉得还是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针对初二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对作家的奇闻异事写作背景进行了较多的介绍,而且备课时也搜集了一些关于古代作家的影视作品,比如关于杜甫的《大唐诗圣》,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个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后他自然会自己寻找把其他的部分看完。为了让学生对作家了解更多,我开展了“穿越时空的趣味对话”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想扮演的古代文人,自己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随机点名,不同的“文人”见面后进行即兴的趣味对话。结果“李白与杜甫”“李白与陶渊明”“欧阳修与柳宗元”“韩愈与宋濂”等相遇了,并且就还高谈阔论一翻文学。出乎意料的是有三个被叫上来的同学都是“李白”。我正想想换人呢,可三个同学商量了一下,最后分别对大家说:“我是李白” “我是李太白” “我是青莲居士”随后开始了“床前明月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创作。对作家了解多了对作家的作品——文言文自然不会感到陌生。

  文言文字句的理解翻译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理解,那么厚重的文化内涵吸收也很困难。既要教又不能把它教成单纯的古代汉语。我的处理就是边理解字词翻译句子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五柳先生传》讲到五柳先生的家里情况时,我先问了一下同学,“家里的房子多少平米?家里的摆设怎样?”“冰箱彩电微波炉等等东西多得很,都装不下了,妈妈还打算再买个大一点的房子呢!”那现在我们去五柳先生家看看,看看他们家是怎样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好穷呀,穿的是粗布衣服,还有补丁。房子里空空荡荡的,只有箪(饭篮子)、瓢(水瓢),而且还屡空(常常是空的)。”“亲爱的同学们,如果现在爸爸妈妈不要你们了,你一无所有,没钱读书,没钱买饮料,没有好饭饭吃,没有漂亮衣服穿,你会怎么样?”“我不活了………我去打工赚钱……我……” 虽然我们没经历过贫穷,但好像都知道穷很难受,还是有钱好。可是五柳先生不是这样的,面对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呀,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五柳先生能做到,五柳先生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呀。把现实生活与课文中情况对比,能拉近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寻找到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就能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

 选入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也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这一点编者已经事先考虑到了。所以只要认真钻研我觉得联系起来并不牵强。

第三,读——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这种读不是盲目的,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还要渗透方法,刚开始一定得有示范性的引导,让他们有样可依,激发起兴趣,兴趣盎然,就好像有了肥沃的土壤,长成参天大树为时定不会久远。古典韵文,节奏和谐、平仄错落有致,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不必说。一些古典散文,有的简直是语言的仓库,佳词美句,成语特多,认真诵读,收益非浅。文言文适宜用读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中潜移默化地积攒起文言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素质,文言文自身特点也呼吁读。文言文情感、意境美需通过读来品味。古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读古文其实就是跟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自己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这些均需要读,全部身心地投入地读。读是读者用声音传达出作品的深层的美,这是结果,其因乃是在读过程中,心灵与文字的撞击,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壳,达到其深层意蕴,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如诵读《醉瓮亭记》时抓住该文章的语言特点,全文二十一个“也”,读出了“也”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着力训练学生口诵心悟的能力。交流读“也”的感悟;试读“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提出各自的理解和朗读处理。以“读”为起点,以“悟”为归宿。熟读成诵,能背出不少古文,才能由懂字词的“点线的懂”过渡到更广阔的“立体的懂”。

 我爱文言文,我也发现凡是喜欢语文的孩子都是喜爱文言文的。还没有爱上文言文的孩子可能是还没有“立体的懂”文言文。因为“立体的懂”是需要一定的积累的。我想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是积累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周振甫《怎样学古文》

 

何小宇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