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版七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常听语文课,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问题这样处理:讲完课文后,借助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强调某某文章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等等,认为这样就是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实,这对于教材精心选来的阅读材料,实在是一种贬值处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自然的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这里,我不妨结合一个例子跟大家谈谈。 语文版教材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有一篇文章——《小巷深处》,讲的是一位盲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一个弃婴的故事,文章写得很感人。在阅读教学本文时,我插入了一个练笔环节,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写一句歌颂母爱的话,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即兴创作,形式不拘。布置完题目后,我给了学生两方面的提示:先用多媒体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配有动画画面),然后,我这样提示学生:“母爱是什么?母爱,可能是你失落时一句安慰的话语;可能是你摔倒时扶起你的那双手;可能是夏日里那摇动的蒲扇;也可能是冬夜里你伏案苦读时,放到你桌上的那杯刚刚热好的牛奶;还可能是你熟睡时,那久久注视你的无比温柔的目光……‘平平淡淡才是真’,母爱无私、伟大,却也平凡,更可贵的是她时时与我们相伴,我们应该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去挖掘人性之美,学会用心去感受人世间这份可贵的亲情。”由于初一学生刚刚开始寄宿生活,有了这些提示,很容易触动他们心灵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我也相信,从这些提示中,学生获取的绝不仅仅是组织语言的信息,更有对于母爱的深切的感悟。《新课标》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有明确的表述,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境界。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触及到学生心灵的深处,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将“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不仅语文的阅读教学如此,对于各个学科,老师只要有心,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做人的材料。 马玖红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