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轻迈春意盎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今天听语文公开课,三位老师同台竞技,备课充分,各展才华。老师比较注重于学生的沟通,课堂气氛活跃,都完成预定任务,展示了较好的语文教学功底。但笔者总觉得有一种遗憾,不吐不快。老师们似乎都急着完成既定任务,不敢放开,也没能放开 ,以致让公开课流于展示,过程粗糙,而成了非常态的真实课。 这或许是时下老师们的通病了。上公开课就要好看,于是任务尽量多些,效率尽量高些,步伐尽量快些,就成了不少老师追崇的标准。经常撂下“由于时间的原因,咱们后再讨论吧”的托辞来搪塞。殊不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会给学生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面面俱到只会囫囵吞枣大而化之。 比如一初中老师在上《讴歌亲情》一课,设计了三个环节:看图品味、真情诉说、笔底生花。在进行“真情诉说”这一环节上,第一个学生表述断断续续,声音很低,老师便急忙打断,重复学生发言,见学生还没说下去,怕课堂冷场,便自己发表高见了。接着就请该生坐下,另请旁人。第二位学生可能由于紧张,刚说一句就没说下去。老师似乎很失望,道:“我听说你们班学生很积极的呀?”学生们大多低下了头,不敢举手,课堂一度陷入尴尬。老师只能另请高明了。因为是借班上课,之前老师又缺乏跟学生必要的沟通,加上现在学生大多不愿公开表露自我真情。在几十位听课老师面前难免紧张,表达是怎么可能像打草稿那样流畅? 一高中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游褒禅山记》时,学生刚读一遍,还没有疏通文意就问学生王安石的写作顺序,学生显然预习不够充分,两位学生被叫起来后都一脸茫然,老师反复说“我们预习了呀,你们应该会的。”学生可不买账,照样一个个败阵下来。老师又说:“你们太不给我面子了吧!”一脸委屈,干脆自己来讲。三下五除二讲完了。但是学生有探索问题的体验吗?在学生困而不解的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了吗?给予必要的理解、适时的指导了吗?教学细节处理不当,不仅影响课堂氛围,而且还会疏远师生关系。 我们还是先看看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快节奏、讲过场逐渐不仅让公开课流于形式。而且平时教学让老师茫然,让学生渐渐厌恶原本生机盎然的语文课。 很多的时候我们急于赶路,会忽略身边的风景。教学亦然。又不单单这样,“教”与“学”决不是将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收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慢下来,把节奏放慢,让过程细腻,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有时间思考,有时间争论,也就是余映潮老师提倡的“小步轻迈”.设计若干个训练的步骤,每一块只解决一方面的问题,几个步骤联起来,可以明显地看出训练过程中的层进的轨迹。例如:《天上的街市》一课,余老师采用板块教学模式,,在第二个板块“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中,提出了四个要求,设计了四次朗读,分别让学生读好“节奏”、“停顿”、“抑扬顿挫”、“押韵”,然后总结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它“每节四行,行数相等吧;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字数大体相等;每句三——四顿,顿数大致相同。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这一连串的步骤下来,学生读会了这首诗歌,读好了这首诗歌,并且掌握了诗歌朗读的技巧,。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当教师小步轻迈之时,老师从容,学生轻松。师生漫步于语文公园,看溪水轻淌,闻花儿飘香,听好鸟细语。学生敢说敢演,老师沉醉忘然。生生碰撞,师生碰撞,生成新问题,撞出新火花。质疑问难,步步深入,课堂超出预设。让学生愕然、惘然之后豁然开朗,在紧张慌乱之后沉着冷静,在前言不搭后语、断断续续之后条理清晰、口若悬河。如此生机盎然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畅意、老师顺意、听着满意呢? 名师之所以高出凡人,关键是细节是处理上,当我们小步轻迈之时,就是迈向成熟的时候。 胡付彪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