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人教版七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以学定教

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精”讲,关键是“精”讲什么。那无非是讲“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最终不会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后“茶馆式”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理念。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管通过“书中学”搞懂,还是通过“做中学”搞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其实,前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的是学科本位;后者,偏重的是学生本位。因为,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而且,这一关键干预因素体现了“先学后教”、“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弊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模糊。

重点、难点(教材本位、教师本位)不一定学生自已学不会。怎样知道哪些学生学会了、哪些不会?教与学从来是分不开的。

其实,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形成了一套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能掌握这项知识,甚至会出现“闪光点”,也有的会产生“相异构想”。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只管教师讲的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尤其是关注“相异构想”的暴露与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为什么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之一,还是为了通过增加学生的经历,来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解决“相异构想”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这样做,就已经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后“茶馆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自身的优秀教育风格,有智慧地备好课、上好课。

(一)精致解读文本内涵1、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增加。全面解读文本及文本派生出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本学科,也包括跨学科。2、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增加。有“结构化”的分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思维结构,道德结构等)。3、确定教师认为的文本重点和难点。

(二)全面分析学生基础

1、哪些(包括知识、方法等)学生自己可能学会,哪些学生不可能自己学会?是部分,还是全部?2、在哪些关键点上学生会出现“相异构想”?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将教学设计分为三环节:

环节一:学生先学

时间:课前预习,课上自习……

方法:读、练、做、议

方式:给予自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读后完成练习……

内容:整篇课文、部分段落……

环节二:引导暴露

设计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检验学生哪些学会,哪些没有学会。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暴露学生的“闪光点”和“相异构想”。

环节三:共同解难

根据这一模式我设计了《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来实现从上课教师讲教师认为的重点难点到教师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转变。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2、感受《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安塞腰鼓》有关资料

2、读课文圈点不懂字词,结合工具书查找。

3、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段落加以品读赏析

4、结合自读提示,完成书后练习

教学方法:读、练、做、议

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流程设计: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教学流程是老师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导向这节课的终点。走向是预设的,但它依据学情而变化,为生成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在关注学生的状态,时时在调控课堂的流程的流向,关注课堂流程的疏导,而不是一根筋地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要学生为教学设计服务。从对事情的感觉,到对课文的感觉,到对课文语句的感觉;从读有感 觉的语句,到说出自己的感觉,到聆听同学的感觉,到同学们之间相 互交流感觉……实现“以学定教”。

 

陈会斌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