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构本色语文课堂领略语言世界魅力 (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内容提要:针对令人堪忧的语文学习现状,提出从最本色的语文课堂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有效朗读,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品析语言,感受语言文字魅力;言语技能训练,进行体验性阅读;适宜穿插,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关键词:有效朗读  品析语言  言语技能训练  适宜拓展

随着我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农村或城郊学生进入城区学校享受优质平等的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80%的学生来自农村各个乡镇,语文基础、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方式参差不齐。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令人堪忧:课堂上许多学生习惯于做“听众”“观众”和“记录员”,思维与情感停滞不动,乐此不疲于老师讲他记;缺乏审美感知力,几乎不能用审美的眼光来关照文本的美,情感不能随文本情感波动而起伏,驾驭不了名篇佳作中合理的想象,不能理解“言外之意”“象外之意”;同时他们也缺乏情感的表达能力,发言时很多同学只能讲自己最直接感受的某个词或简单的一句话。由于审美情趣的缺失,审美感知力的缺乏,很多学生更喜欢理科的学习,理科学习的序列性,知识性使学生更有成就感,语文学科由此失去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王曜君先生在《心怀希望教学》的讲座中说道:“就是因为学生难教,所以有了老师;就是因为有了老师,学生的生命才更有色彩。”忧虑叹息无济于事,从最本色的语文课堂出发,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学会欣赏语文世界的旖旎风光,从而喜欢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有效朗读,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朱熹的这句话道出了反复朗读、揣摩,对于理解作品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在教学诗歌散文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有体验的品读,才能让学生将文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品味出来。现在一些课堂教学,开始注重朗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或是为朗读而朗读,或是朗读走过场,或是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与阅读两张皮,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

【课例一】在一堂《春》的实录课里,老师问: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以下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此类推,硬将活生生的美文支解,春天在我们眼里缩小为一棵营养不良的知识树,上面长着一些发黄的比喻、拟人与排比。

散文教学,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朗读体验是何等重要,我们不妨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角意识,尝试让学生设计朗读脚本,通过朗读来演绎《春》的美丽。在学生初步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每段的情感基调,对认为重要的字词句进行语气、节奏、情感上的处理,可以设计配上某种乐器或某种曲子,并说出这样处理的理由。且看学生的表现:

生1:春草多俏皮,“偷偷地”“钻”,不让别人知道,我认为应用俏皮的语气去读。乐器就免了,来一段口哨,最能表现小草的心情。

生2:春花多可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我特别喜欢这个“眨”字,写出了花的鲜嫩,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并向着你笑,我认为应该读出机灵与欢乐。

生3:春风图热闹,如“混”、”酝酿”、“呼朋引伴地卖弄”、“应和”、“嘹亮地响着”,这一切都是春风催生的,我认为应该读得兴高采烈!

生4:我认为开头应该读得柔和,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抚摸”、“混”、“酝酿”应读得轻声柔缓,背景音乐可以配上舒缓的小提琴曲。从“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才开始激动起来,尤其是“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应该读出一份热烈、一份兴奋,可以加上笛子嘹亮悠远的声音。

……【1】

让学生设计朗读脚本,正是对机械分解式教学的反动。在学生的理由陈述中,突出强调情感的体验和词语的品味,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学生兴致盎然,对《春》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诠释。长此以往,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达到。

【课例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在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名家配乐范读的基础上,进行意读,讨论明确这首小令语气语调的三处变化:景(前三句):雄伟壮阔     读:雄浑激越

情(中间四句)踌躇伤心    读:沉郁缓慢

议(最后两句)兴亡皆苦    读:悲愤同情

根据理解,指导学生进行节奏的划分,重音的选择。在引导学生读第二层时,老师请学生分别以快速和沉郁缓慢的语速进行比较朗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顿时豁然开朗。全课以读串起了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使学生在由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过程中,自然而然去感悟,不知不觉中受熏陶。

“教学不能没有理解,朗读的基础也需要理解。”“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文字、声音和想象营造起的温馨是一种心的滋养。并非出声就是朗读,朗读的关键要出形象,出感受。的确,当朗读负荷着生活的丰富,缭绕于屋檐下,水塘边,语文便真正散发出那浓郁的魅力。”【2】

二、品析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王文先生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3】王尚文先生说得更明确“只有关注‘怎么说’,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4】语文教学要研究的问题是,这样的文章内容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形式表达。

【课例三】《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片段)

师:读汪曾祺就是要读汪曾祺挑鸭蛋。(屏幕显示: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为何要挑淡青色的?

生1:淡青色好看。

生2:淡青色要腌得透一些,好吃。

生3:淡青色的蛋壳要薄一点,看起来要透明一些。

师:这是挑颜色,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有智商吗?

生:(齐声)没有。

师:那蠢的鸭蛋是怎样的?秀气的鸭蛋又是怎样的?

生1:蠢的鸭蛋要大一点,秀气的鸭蛋要小一些。

生2:蠢的鸭蛋还要圆一些。

师:问题是又小又圆的鸭蛋不也很好看吗?秀气通常是形容什么的?

生:(齐声)女孩。

师:秀气的女孩长什么样呢?

生3:苗条的、瘦的。

师:苗条的鸭蛋是怎样的呢?

生3:也不是说鸭蛋苗条,秀气的鸭蛋个头要小一些,椭圆形,一头要略尖一点的。

师:是呀,淡青色的秀气的鸭蛋装在络子里,多美啊!

笔者在教这课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语言点。

师:“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你发现这一句的表述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1:掏出来后面有意加了逗号。

师:你说是作者有意加了逗号,有逗号,没逗号有什么区别呢?大家分别读读,体会一下。

生2:“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感觉很平淡;而“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停顿一下,有一种孩子们吃鸭蛋时的愉悦心情。(学生纷纷表示赞成)

无论是在王老师的课堂里还是我仿照他上的课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不同,但相同的是学生始终兴致勃勃,这样的引导,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学生对汪曾祺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的感受是深刻的。

叶圣陶先生说:“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应“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分数。”【5】

上述案例着眼于言语形式的品味,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三、言语技能训练,进行体验性阅读

【课例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笔者在教这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从而使读者产生心灵震撼的,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昔日美丽的仙湖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9段,从课文中撷取关键词句,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以“我乘着一只小船,泛舟罗布泊……”为开头,以“这真是生命的绿洲,人间的仙湖啊”为结尾说一段话。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之后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或朗读,或轻声读,或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评注,在小组讨论组织那段话时气氛热烈。有一小组代表是这样描述的:

我乘着一只小船,泛舟罗布泊,在和煦的阳光下,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泛着点点银光,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嬉戏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在欢娱地歌唱……一阵阵花香混杂着泥土的味道沁人心脾,循着花香远眺,只见绿色遍地、麦浪金黄、……正在我唏嘘感叹之时,船儿驶进了另一片天地,只见湖堤上,葱茏的胡杨林如一道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透过这道长廊,我看到了一片水草丰美,牛马成群的热闹景象,好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啊!天色渐晚,夕阳西下,最后一抹余晖映照着整个罗布泊,水面金光闪烁,四周如同进入梦乡般的静谧。置身其间,不禁感慨:这真是生命的绿洲!人间的仙湖啊!

上述文段,划线的词语皆是原文中撷取的,显示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想象合理,文句优美,语言的组织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昔日罗布泊美景的向往远比放几张漂亮的风景照片来得强烈。在阅读今日罗布泊语段时,我则要求学生以“我站在罗布泊边缘,放眼望去……”为开头,以“荒漠”为结语,说一段话。在两个画面的言语陈述训练中,学生对今昔罗布泊的变化感受深刻,本文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

【课例五】《大雁归来》

这篇课文带有很强的情景性,但学生对大雁的飞翔与叫声缺乏切身体会,阅读反应冷漠。我请学生仔细阅读第6和第9自然段,把文中描写大雁叫声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根据这些叫声想象出具体的情节,当堂写下来。

学生写下来的想象片段:

大雁们扑扇着翅膀,准备去觅食了,但这时,它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那只高大的领头雁用它那浑厚的男低音说道:“去那边的玉米地吧。”另一只大雁马上拉长了脖子叫道:“那儿哪还有什么玉米啊?一个冬天过去了,所有的食物都被吃光了吧。”雁群们纷纷随声附和:“是啊!是啊!”正在大家争执不定的时候,一只德高望重的老雁踱过来,发话了:“不用担心,在寒冷的冬季,玉米粒都藏在雪地这天然的‘冰箱’ 里呢,咱们去看看吧。”大雁们不作声了。于是领头雁不断拍打翅膀点将,好一副“沙场秋点兵”的样子。大雁群和老雁幼雁们告别后,呼啦啦地起飞了……

当学生们交流着自己所写的想象片段时,各个兴致盎然,进入了那种特有的情景,感受着大雁们有趣的生活习性。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开口说,说整段整段的话,可以使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活动者在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景中参与语文活动,亲历阅读过程,激活原始积累的经验,产生内心与作品相通的张力场,形成真正的对话体验。

四、适宜穿插,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叶圣陶先生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王曜君先生亦云:“选到课文里就是课文,只是当作例子而已。”“抓教学不是就是抓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在感叹语文难教之时,应时常反省自己在教学时是否仍局限于教材与教辅,照本宣科,使看过教辅书的学生索然无味。学语文绝不是就学初中六本语文书,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网络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一些经典名著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过大,都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在这样的情况下,摸准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抓准学生的动情点,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与课外名著阅读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少花时、广积“粮”、多开掘、深挖洞,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课例六】《武陵春》

    教师在教学这课时所穿插的内容:

  材料1:写作背景: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材料2:李清照其它带“愁”字的著名词句。

    材料3:反映李清照少女时期快乐生活的《如梦令》,抒写李清照年轻时与丈夫离别之时相思之情的《一剪梅》。

    材料4:世人对李清照的美誉: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 王士禛)

    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明人 陈宏绪)

清照以一妇人,……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国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这四个材料在整节课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使这节课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学习《武陵春》这一首词,它遵循了文学欣赏知人论世的原则,使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相信很多同学不会仅停留在《武陵春》这一首词的学习上。

【课例七】《杨修之死》

笔者在教这课时,引入了《曹操煮酒论英雄》选段。杨修和刘备的性格迥乎不同,一个锋芒毕露、毫无顾忌,年仅34岁因才身死,一个谨慎隐忍、审时度势,不仅保全了性命,而且为后面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一个恃才放旷,一个韬光养晦,不同的性格,导致不同的命运。这样的穿插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青春读书课•成长教育必读书》的主编严凌君认为应该“从汉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语文课”,“正确、纯洁地使用汉语,是语文课的最低要求”,但“它一旦变成最高要求,实际上就降低了语文的价值”,因为“语文的精华在文学”,“要领悟汉语言文字的美和灵性,唯一的正道是多接触汉语言文学经典”。【6】因此我们应努力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诱发点,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想象的脑海里张满了疾驶的风帆,在闪光的语言河流上航行;应该让学生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怀,品味作者满装生命体验的语言琼酿,从而增加内在的语言积累,获得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蓄能。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期盼。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朱震国:《“读”出真情味》《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

【3】王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

【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三章《阅读教学过程设计》

【6】钱理群:《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严凌君〈读书课〉系列教材》 《教师之友》2003年第6期

 

公粮应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