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此而、意在彼——《红楼梦》含蓄艺术风格浅析 (人教版 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作为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代小说,表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本文试图从其艺术风格中选取含蓄这一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红楼梦》令营风格形成的原则,着重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以及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这两个方面入手,谈《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必然性。接着,本文阐述了《红楼梦》合蓄风格的具体表现。最后,本文指出了《红楼梦》合蓄风格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它独自的特色。《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广部古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库的瑰宝。鲁迅先生蛾: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那么,在写法上与传统的方法不同时.《红楼梦》,在读法上也应与传统的一般读法不一样。《红楼梦》: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②“出则”结束时,又“题一绝云”:“满纸荒唐畜,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一再强调,读值此书,要.“细按”,“认真玩味”,不能一览而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就是仑蓄,即“言在此而意在核”分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才须要“细按”、“熟思”,才能获得。 一、《红楼梦》含蓄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种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阶级、时代、传统文化的哺育、作家个人时身世经历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首先,《红楼梦》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 《红楼梦》明确强调以“我半世亲睹亲闻”的“一段陈迹故事”:为创作家材,开卷即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又云:“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挎之时,袄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 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强烈真实牲的作品。 曹雪芹的先人曹空、曹寅、曹禺、曹颓祖孙三代;出身包衣,由于深得康熙皇帝宠信,历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曹寅父子三人还曾兼往两淮巡盐监察御史等钦差。雍正即位后,因曹家与雍正的政敌有牵连而被革职抄家,从此衰败下来;当年“锦衣纨褥”“饫甘餍肥”的贵族公子曹雪芹,晚年顿落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境地;:他以一个罪人之孥,写一部具有强烈真实性的作品《红楼梦》,因此,他只能运用含蓄手法。 《红楼梦》写作于清乾隆年间,正是大兴文字狱之时,“一字相牵,百口莫辩,一人获罪,九族株连”。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i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竞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如戴震通过《孟子字义疏证》:来阐发,《聊斋志异》借助神仙鬼狐来抒发蒲松龄的胸中块垒;在此背景下;曹雪芹要公开表示自己的意见,要批判君权,要表达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恨,就只能用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描写了石头神话、“还泪”神话、太虚幻境,为《红楼梦》抹上一层神话的和迷信的色彩。《红楼梦》以梦幻手法写出作家历尽悲欢离合的“一番梦幻般的经历”,含蓄地表达了“伤时骂世之旨:,从而使之不致天折,并流传千古。 其次,《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曹雪芹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是分不开的。 含蓄,本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古人写作诗文就很注重含蓄。刘勰说过:“立之英蕤,有秀有隐。隐者,文外之重旨也。”③这“隐”字,就是含蓄之意,“文外之重旨”,就是意在言外。对此,清代沈祥龙说得更具体、明白:“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④钟 嵘的《诗品》提倡“滋味”说,反对诗歌内容的“淡乎寡味”,司空图《诗品》: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都是主张要含蓄。含’—。强将津窝的赛紫功思想感情深含于文辞之中。读者读到含蓄之处,像吃橄榄似的,越嚼越有回味,口中余味无穷。受传统文化哺育曹雪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个小说家,而且工于诗画。”他熟练掌握了含蓄的手法,并将含蓄的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采,使之别具特色。《红楼梦》作为小说,含蓄手法运用得如此成功,这正是曹雪芹的伟大艺术力量的表现。 二、《红楼梦》含蓄风格的表现 据有人研究,含蓄有三重意思:一是从思想内容说的,作品的含意深隐。“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二是从情节上说的,即情节暗示;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指文艺创作不用语句直言,而寄托于形象。《红楼梦》含蓄风格的表现,也不外乎这三种,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是从内容上说的,含意深隐,“意在言外”。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历来看法分歧最大。鲁迅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⑤古余年来,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这就是《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反映。 尤其是《红楼梦》写了不少有关婚姻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在宝、黛、钗三人的婚姻爱情纠葛上写得特别细腻、生动。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实,《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伪百科全书,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有脂批为证。还在第一回,“甲戍本”就批日:“看他所写齐卷之第一个女子使 用此之语以订终身;则知托吉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仍在第一回,在写到“亦非伤时驾世之旨”,“又非假拟妄称”和“因毫本干涉时世”三语时,劳边都有批语:“要紧句!”“脂评”这样点明,正是说明《红楼梦》是一部非常尖锐的“伤时骂世”、“干涉时世”,具有强烈政治内容的作品。 所以,概括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 如《红楼梦》对君权的批判。十八回“元妃省亲”一节,集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虽然曾借贾斑i2熙风二人之口,说省亲一事是“隆恩”,是”当今助体万人之心”、“大开方便之恩”使宫里妃嫔才人回到家中,“庶可赂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表面看来,是歌功颂德,铭戴皇帝之隆恩,是“颂圣”之笔、可是到“省亲”具体情节时,却是另;番景象:“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所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风、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贸母、主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此们;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理咽起来。”省亲的目的,本是为了畅叙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的,可是至亲数人见面后却十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流泊。是先话可说么?’不是,‘‘三个人满心望皆有许多话”!因此,不是无话可说,商是有话说不得;‘即使是在私室里骨肉亲人前,肚里的话仍是说不得的。只有元春透了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话只;句,却是高度凝缩,包含了无数酸苦的一句话!原来那被一般人视为至上神圣、无比尊荣的皇宫,在一个把子的感受里,却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是何等大的讽刺。元妃没有具体说到她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情形,但是读者可以从她的诉苦声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她那“终无意越”的宫中生活。 “省亲”活动中的这种悲楚场面,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到结束之时:“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主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流下泪来。贾母等已哭得哽噎难言了。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盗得忍心上舆去了。”这太’监一声察报;犹如狱卒宣布探监时间已到一样。贾妃尽管有骨肉 分离之痛,也不敢耽延片刻,原因是“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可见这体现了至高无上君权的“皇家规范“是如何的严酷和残忍。这样,皇帝的御容尽管没有露面,但他的专制可怕已赫然在目了。正如黄宗羲所说“离散天卞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这在《红楼梦》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尤其是“省亲”过 程中,.、表面气氛、环境布置写得极其热烈和华丽,而内里却包藏了无比的辛酸、而从头至尾的悲伤痛苦的情调又与贾政所说的“今上层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典”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描写这种.“今上”的“旷思”真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另外,十六回中,还借赵嬷嬷之口,把江南甄家几次大规模的接驾讥之为“虚热闹”,也含蓄地体现了对君权的批判。《红楼梦》还含蓄地反映了对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李纨,由于是个寡妇,就要抛弃一切欲望,连涂脂搽粉的权利也没有了,长年过着冷寂灰暗的时光。但她没有一句怨言,甚至没有一声轻微的叹息。她清静寡欲,洁身自好,对事不问是非,对人不褒贬,总是谨小慎微。她像“槁木死灰”一般,心完全死了,是被封建礼教室息死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封建礼教仍然禁铟不了人的本能,禁铜不了人的天性。第五十回,众人在芦雪庵联句时,宝玉自认不佳,李纨要罚他,说:“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原来“对人不作褒贬”的李纨也有讨厌别人到“不理他:的时候。这一点,说明李纨不是一个真正没有血性、好恶的人。既然她也有讨厌别人的时候,为何从不见她褒贬他人呢?皆因为贾府是个是非之地,她不愿显露出来。而妙玉是个方外之人,对她表示一点什么是不会有什么干系的;有意思的是,李纨讨厌妙玉为人,却喜欢她庵里的梅花。份恰此前,宝玉从拢翠庵门前经过,因“闻得一股寒香扑鼻”,于是回头一看,只见:“妙玉门前栈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一个寡妇,平时连脂粉都不搽抹,却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如胭脂一般”的红梅,真是“好不有趣”。这使人看到,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心灵也有显露人性船的时刻。这些事例深刻反映了《红楼梦》是含蓄地表达其思想内容的。 二是从细节上说的,暗示情节,充满蕴意。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如《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风协理宁国府“,写秦中卿死后消息传出来,“被时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而“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并“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2”’于是置买棺材,’捐龙荣尉,请风姐料理丧事,‘可贾珍的父亲贾敬在城外庙中不肯回来,贸珍的妻子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诸事不理,最出奇的是中间只字未提死者的丈夫贾蓉。而且在贾珍为秦氏觅得棺木时补上一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参照能面焦大所骂,个中奥妙已是十分韶显的了。不用文字直接描绘,而是用细节暗示,含蓄有致地反映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事实;耐人寻味。 十八回元纪省亲时特意将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接着宝玉作诗时,薛宝钗又特意点醒他说贵纪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的十九回;贾宝玉在对黛玉讲耗子的故事时点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些细节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欢黛玉,而后端午节元妃赐给贸府众人的节礼中,惟有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与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这就更加清楚了。况且在抄捡大观园前,王夫人在对风姐提到晴空时竞说“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是一种“狂样子”,而且“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可见,在这里表现了王夫人很不喜欢黛玉,而且很嫌她。由于王氏姐妹的意旨和元春的特殊地位,我们可以从此细节中推断宝、黛爱情必为悲剧了。只是这些细节要用心体味;以上例子都反映了《红楼梦》以细节暗示情节的含蓄风格。 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不用语句直言,而寄托 于形象,“弦外音味外味”。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 如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吊林四娘而作的《妮蛔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满朝的君臣。“天子惊谎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他歌颂林四娘,突出表现了林四娘的勇武英豪,反衬天子、朝臣的腐败无能,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酌封建王朝。《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掉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波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对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i表现了蔑视封建尊卑观念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脱离封建道德规范的渴求;“体现了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尤其是借用贾谊遭谗及绍死羽野的典故;强烈表达了对时事的不平,宣泄胸中不满,委婉表达了对君权的批判。 又如;这是薛宝钗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积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通过抒写柳毅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表现了她的充分自信以及与这个世界的融洽协调。 三、《红楼梦》含蓄风格带来的艺术效果 由于《红楼梦》具有含蓄的艺术风格,因此“脂评”一再强调:“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看官闭目熟思,方可趣味。 ”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这个接受过程又是个主动过程,读者不仅调动自己的视、听器官进行感性的直观活动,而且调动整个心灵去探求与把据作品的内在精神、深邃意蕴;并结合自身对作品进行品读。含蔷的手法,能造成一种深厚的意蕴,让读者发挥想像力参与再创作,纫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含蓄还能进一步激活族者的接受活动,给读者留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造的无限空间。掌握了方法之后,读者是越读越有味,读了还想读。因为诱导读者去体味出来的意蕴要比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要丰富、有效得多。“细按”、“熟思”的读者,每读一次都可在心领神会之际获得新的东西,它就像一 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伯就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来。 况且,“就‘言在此而意在彼’:来说,、即使读者未能理解出‘在彼’之‘意’,也未尝不可以仅就‘在此’之‘言”去读它的故事,尽管这里有深浅,表里的不同,但人们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自己的理解趣味。”⑥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读者这么多,不管读不读得懂,大家都叫好,大家都爱读的原因吧。 注释: ①各申画小蝉的历史的变迁),见6爵蚂肋入::水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凡引《红楼梦》原著的文字均出自岳麓书社1987年4月版的《红楼梦》 ③《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8I年版。 ④《论词随笔》,见《中国历文论选(四)》,上海出版社1980年版。 ⑤《小引》;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l981年版。 ⑥曾扬华《红楼梦引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追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