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似一股浩浩春风给新世纪教改带来了勃勃生机,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落实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受年龄、心理、经历的限制,自主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育者多加引导、指导和督促,需要语文教师多做细致的工作。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1]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督促、指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上课,及时检查预习作业,使用预习的材料。课后,及时处理相关的作业。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落实好这三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本,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略读、精读,如何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处理信息等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佳,效率最高。 

  同时,教师应大力倡导,努力寻求老师间、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探究,比如教《犟龟》一文,老师指导几位同学合作排练演犟龟在路上遇到蜘蛛、壁虎、乌鸦等动物劝阻的情景。这样,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在思索探求中增长智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2]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讲林莉的《小巷深处》可让学生听优美深情的歌曲《妈妈的吻》。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3]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语文学科则不同,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只会背诵游泳动作的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水中的反复训练就贸然跳进江河湖海,那是注定要被淹死的。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初中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如《空城记》、《孔乙已》等课文,可让学生课前排练准备,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合作参与演课本剧。有时也可以表演局部或个别特定的动作,如《背影》中年老、肥胖、穿大马褂的父亲,买橘子过月台的艰难场面。《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假打真爱”的情景,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应努力开拓课外活动范围。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进行参观采访,举行辩论赛,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实践能力增强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4]善问源于善思,善思则思维发展,创造力得以开发。因此,民主、平等的良好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三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土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这篇游记散文时,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对有故事性的文章,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教魏志远的《小男孩》一文,学生对这个因父母离异及不负责任带来身心伤害的不幸小男孩深表同情、关爱。老师因情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又如教《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文,老师在分析课文丰富、新奇而合理的想象之后,启发同学们发挥想象:“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和终生学习的信念 

  1、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学语文不只是学课文,“语文素养”不只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它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它还包括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正如有人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突出“大语文”的观念,应该强调两点:①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庭审判”鲁达,使语文、政治、历史、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等融为一体,可谓一举多得。②突出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如:先把郦道元的《三峡》、李白的《望天门山》、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同当今正在进行创造性开发的“三峡水利工程”联系起来,再让同学、老师搜集资料,自由发挥联想、想象,一同来畅想、畅说、畅写《三峡,我爱你》。 

  2、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信息容量大、更新快,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在“教中学,学中教”的环境中一同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否则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追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