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 如何面对学生的“移情”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中国教育报 2001-07-18 李玥 前几天,有位年轻的男老师给编辑部来电话,说他的一个学生爱上了他。他不想伤害她,又希望她能尽快走出这段感情的迷津,希望我们能给予帮助。我们编发一组稿件,供所有遇到这类问题的师生参考。——编者 移情(Transference),在心理学上泛指诸如患者对医生、学生对老师等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爱与憎的情绪体验。换句话说,前者会在无意识中将后者当作自己爱过或恨过之人的替身,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折射。 师生“移情”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以下情况:一是新生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等,而任课教师待人诚恳、善解人意,于是很容易使学生神化老师的形象和作用,将对方看作是温暖和智慧的化身,对其产生特殊的好感。二是当为师者不但具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姿容秀美飘逸,较完美地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时,学生往往对其既有崇拜感又有一种朦胧的异性间的好感,最后干脆过渡到一种明显的爱欲指向。 移情与两情相悦的恋情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移情”中的双方,通常所处的心理地位是不平等的。师生之间的移情,多发生在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崇拜心理下,有一种以下视上的感觉,而没有异性之间平等的心理关系;其次,正常而顺利的恋情会随着双方交往程度的加深而日渐亲密。“移情”则相反,移情者一旦走近被移情者,往往会以十分苛刻、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心目中的“神”,当发现后者已不再符合自己的构想时,便导致感情逐渐冷淡乃至消失。 师生间“移情”现象的产生往往弊大于利。对学生来言,由于心理上的成熟度较低,一旦产生“移情”,往往很难理智地将它与正常的恋情区分开来,热烈投入的结果极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对于老师来言,一旦与学生发生亲密关系,就会使其信誉与判断力受到严重的非议与挑战。 虽然师生间不乏由“移情”现象演变的恋情,但大多数的情况则是,随着环境和各人扮演角色的变化,“移情”者的热情会很快消逝殆尽,故而不易走入真正的婚恋轨道。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窗外》就描写了这样一种情况,女主人公在中学时对语文老师发生“移情”,老师由原先的疑惑、拒绝,到后来的接受和投入。但二人的恋情一来对临近高考的女生极为不利(她为此而分心),另一方面又对老师的家庭产生负面影响(老师已婚),最后二人面临自身与社会道德的非议而被迫分手。等到女主人公成年,再次见到自己的语文老师时,却怎么也不能对其产生一丝好感,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年的狂热和冲动是否值得。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对老师所产生的感情依恋呢?首先,老师要敏锐而正确地识别学生是否产生“移情”,既要防止心理过敏,无中生有地把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客气当作洪水猛兽来处理;又要摒弃被人崇拜而产生的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甚至到处夸耀的心理。当异性学生经常借口在课后单独向老师请教,而其所问问题又是不难解决的;如果是女生刻意化妆打扮,或是该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当着老师的面或其他同学的面对该老师表示热烈崇拜、极度推崇时,作为老师就要考虑学生是不有对你产生“移情”的苗头或者已经产生“移情”现象。 教师对于已产生“移情”者,既不能迎合,助长其心理的不正常倾斜,更不能以粗暴、轻率的态度严重刺伤无知者的自尊心。正确的做法应予以巧妙地化解,必要时还可以科学态度给其讲明,明确而坚定地了断“移情”者的“情丝”,帮助其提高认识,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如果明知故犯,趁机接受“移情”者的爱意表达或者有意促使“移情”者行为越轨,则是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而且也违反了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对于人性的东西,一味粗暴地压抑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为防止“移情”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学校对于任课教师在上岗培训时应加入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尤其要从道理上讲透,从思想上给以科学知识的武装,使教师们真正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时,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面对“移情”,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第一,通过人为拉大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以产生“距离美”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尊重与被尊重状态。第二,如果靠教师个人意志来保持与“移情”学生的距离确有一定难度的话,那么只能靠改变客观“情境”来消除移情现象了。如替换教师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事过境迁之后,“移情”者的激情也会随之退却。第三,在以上二者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则应由德高望重的教师或是心理咨询人员,向“移情”学生讲清“移情”的产生及潜在的危害,用理性的力量帮助其克服不正常的心理倾向,引导学生通过刻苦学习、积极扩大交往层面等为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达到其情感上的转移和升华。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