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读为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种读书的方法是针对读出声的“读”所讲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所涵盖的范围包括了诵读文本到研究文本,总之一句话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进而培养增强综合素质。针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目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诵读”、“解读”、“悟读”、“品读”、“赏读”、“读以致用”此六读为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诵读——感知语言。古诗有诗律,诗的格律包括字数与句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几个方面。①平仄是近体诗格律的核心因素。所谓平仄也就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以求得音节上的和谐美。例如一种类型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因为有这样的音节排列及诗律方面的规定使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适合于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美。例如教学古诗《绝句》引导学生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让学生注意诗中的几对对偶的的词。学生在琅琅诵读中已经体验到了“两个”与“一行”,“黄鹂”与“白鹭”,“鸣”与“上”,“翠柳”与“青天”之间的对偶关系,似乎看到了这些简单的词向我们展现的一幅色彩缤纷,动静结合,声像齐聚的水墨画。在诵读中深切感知了古诗词语言的美。 诵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范读与仿读。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播放教材录音带范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每一首诗诵读的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以及艺术处理,让学生读出诗人的感情。例如,杜甫的《绝句》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指导学生诵读时把重音放在“花草香”三个字上,且略放慢语速,这样从花草香这个词语便把诗人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表现出来。二是以画引读。借助多媒体或简笔画,声画并举,创造氛围,促进诵读。如教李白的《望天门山》,播映了江水滚滚东流和江水冲击两岸悬崖的壮观画面,背景音乐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李白诗的磅礴气势,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学生的诵读更加准确感人。三是谱曲吟唱。人的刺激是由条件反射机制实现的反应。而音乐和人类语言的音调又同起源于原始非条件反射音调,这是它们具有内在亲属关系。因此,这两者结合的越协调,就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国原始形态的“兮”等劳动号子,它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又往往和音乐舞蹈结合成为歌。当歌独立于劳动、音乐、舞蹈,在人们口头创作流传并向叙事发展时,便产生了诗。可见,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唐代的诗皆可歌,宋代的词皆有曲。因此给诗谱曲或者用我们熟知的歌谱填上合适的古诗进行吟唱,定能让学生熟记于心。例如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时,引导学生理解了诗的大意后, 把《梅花三弄》的歌词变一变: 3 5 56 3—Ⅰ1 2 3 6 5—Ⅰ 6 6 1 2 1 5 6Ⅰ3——-Ⅰ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熏, 北 风 吹雁雪纷纷。 5 6- 6.3Ⅰ5 3 5 6 1—Ⅰ6 1 2 5 3 2 3 2 Ⅰ1-——Ⅰ 莫 愁 前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不 识 君? 然后领着学生唱,学生肯定被这新鲜的唱法深深地吸引。四是赛读促进。结合班会活动举行古诗词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展示、比较、评议,显示朗诵才华,提高朗读水平,感受古诗词语言魅力。 (二)解读——领悟意象。古诗词用语言塑造意象,通过意象传达诗情。意象的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解读古诗词的言语来体会。例如小语届的名师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时,引领着学生一步步的解读古诗,使学生不知不觉中领悟“一片苍苔、一扇柴扉、一枝红杏”这三个意象。下面请看窦老师是如何教学这个片段的: 师: “值”, 按课本中解释是什么意思? 生: 相遇。 师: 那, “不值”就是—— 生: 不相遇。 师: 用两个字概括, 那就是 生:不遇。 师: 雨过天晴, 咱们和叶绍翁一起乘兴游园。在“不遇”中又会遇到什么呢? 我们先读读诗, 然后再来聊聊。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节奏读诗。) 师:“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游园的路上, 遇到了什么? 生: 苍苔、柴扉, 还有红杏。 ( 学生依次说出, 教师让其再把这词读一遍。) 师: 你们用一双双慧眼发现了这些景物, 能否结合生活谈谈对它们的了解? 师: “柴扉”就是柴门, 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种门。 ( 学生欲落座。) 师: 请先别坐。是样的门吗? ( 课件出示4 扇门, 前两种是现代风格的门, 后两扇则是柴门。该生判断是后两扇门。) 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柴扉? 生: 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简朴, 再普通不过了。 师: 没有半点雕琢, 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这句, 感受到这是一扇柴扉。 生: 我知道苍苔是种绿色的植物,“苍”指绿色, “苔”指苔藓。它一般长在石头的缝隙中和潮湿的地方, 很滑, 人站上去很容易跌倒。 师: 是啊, 只要春雨绵绵, 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 出示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给你什么感觉? 生: 我觉得春天来了, 春天好美啊! 师: 那就请你读一读, 用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生: ( 轻轻地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 “苍苔” 读得稍快了一些。) 师: 呵, 我们都还没看够呢, 你就读完了。( 学生已意会, 重读此句。) 生: 我说说“红杏”。我知道红杏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 具体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呢? 生: 清明节。 师: 清明节都晚了。 生: 知道了, 是初春。 师: 叶绍翁禁不住赞叹他所见的这枝杏花了。你们看, 游园所见的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 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 春意盎然!师: 好啊, 用成语来表达感受。 师: 就这样, 绿绿的苍苔, 染着我们的眼睛; 红红的杏花, 沁着我们的心脾。让我们美美地体会春天的美景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古筝响起, 师生齐读。) 窦老师机警而适时地穿针引线,让学生由解词而会意, 从而自如地理解了这三个意象,为读懂整首古诗打下了基础。 (三)悟读——体验情感。情绪和感情是古诗词的基础,诗词充分显示着作者的情怀。读诗的过程就是探求和作者情感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诵读、解读阶段已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此时教师应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词所诉之情的结合点,恰到好处地点拨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进而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悟想象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每当入夜辗转反侧好梦难成的情景。为加深对诗人的理解,补充了诗人写的另外一首词《菩萨蛮》,其中“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一诗句,让学生边诵读边感悟。并以诗人妻子、儿女、父母、兄弟的不同身份诵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句,把“君”字换成“爹”、“兄”、“儿”、“弟”。如以儿女的身份读:“问爹何事轻离别?”这样的角色转换,学生置身其境,与诗人对话,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更加体验到了诗词所抒发的感情! (四)品读——品味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古诗词的意境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细细品读才能品味。例如孙双金老师教学王安石名篇《泊船瓜洲》时, 引导学生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了细细地品味揣摩,让学生品味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岸风光。请看: 师: 同学们, 这首诗中的一个字用得特别妙, 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 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师: 对了, “绿”字用得特别妙。据说作者最早不是用“绿”, 而是用“到”, 后又换成“过”、“入”、“满”等10 来个字, 最终定下“绿”字。这个“绿”字到底好在哪里? 我们一个一个摆到原句试试, 先把“到”摆进去读一读…… 生: ( 齐读) 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 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 我觉得不太好, 因为用“到”体现不出春风的动感, 与其他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 只说明春风来了而已。 生: 春天来了, 江南有颜色的变化, 但“到”字体现不出来。师: 是的, 这样太平淡了, 没有诗味。那“过”怎么样呢? 生: 不准确。春风一吹而过, 什么痕迹也没留下, 只写出了春风的动态, 但没写出江南的景色来。…… 师: 再把“绿”摆进去读一读。 生: ( 齐读)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 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生: 把形容词当动词用, 表现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师: 说得好! 谁还有补充? 生: 还增添了诗情画意。 师: 能不能举个例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 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小草发芽了, 一片绿色。( 生纷纷举手。) 师: 你说。 生: 我看到了一片桃红柳绿, 万紫千红。 生: 我还想起了“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 一个“绿”字, 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色彩、美感、春意、生机……都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字令全诗生辉。用这个“绿”字, 也让《泊船瓜洲》成为了千古绝唱, 王安石这个改字、炼字的事也就成了佳话。 (五)赏读——鉴赏古诗词之美。古诗词这朵奇葩,不应止于课堂、课本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引导学生多方位赏读古诗词。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广为传诵的送别诗,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把《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等同一主题的诗呈现请学生赏读,尽管送别的方式不同,地点不同,但是这些古诗都贯穿了一个“情”字,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这是同一主题古诗的赏读,另外还可以同一作者,同一景物,同一季节,同一情怀古诗的赏读,鉴赏更多古诗词之美。 (六)读以致用——感受文学之美。学习古诗词在感知语言,领悟意象,体验情感,品味意境,鉴赏众多古诗词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语言的品味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运用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在平时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古诗词。例如古诗词填空训练:1、来到浙江宁波鄞州的五龙潭风景区,行走在树木撑天的山道上,走到一处岩石驻足观望,在高高的山间散布着零零落落的房子,真有一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2、孙老师年过花甲,但干起活来依旧生龙活虎,不亚于年轻小伙子,怪不得大家称他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让学生把读的诗句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就使古诗词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功能,也使学生感到现代文的语句有了古诗词润色之后是那么的饱满,读起来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无穷魅力! 余运辉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