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作家小传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出生年月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祖籍四川成都,先祖罗仲祥在后唐时期仕青州(即今清徐),后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罗贯中排行第二。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罗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后政治上失意,开始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罗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也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内容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三国演义》共120回,其中104回,写的是自桃园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51年间所发生的事件,以后46年只用16回就草草结束了。作品中的人物众多,事件错综复杂,作者紧紧抓住曹刘两个集团的矛盾这一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的描写,写得脉络分明。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大都栩栩如生,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多疑,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三国演义》的语言雅俗共赏,且简洁明快,富有传记色彩。它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历史性很强,学者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民间也有“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它不但在文学史上影响了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而且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它用文学的笔触揭示出军事活动和战争的规律;它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深深地刻入到人民的意识之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罗贯中则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文章赏析 错落有致的结构 作为一篇不朽的小说作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不但将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火烧赤壁等决定历史发展的战役跃然于纸上,而且能够把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得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在描述各种各样的战役中,突出重点,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时又能做到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时却是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使读者在阅读一个又一个激烈的斗争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作者描述的这些战争,不仅使魏蜀吴三权相争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有机地贯穿了起来,而且更在这些斗争中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生动形象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形象深得读者的喜爱:一代枭雄曹操,桃园三杰的刘备、关羽、张飞,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等等。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并“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集长厚与仁义于一身,这些使其统治实力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逐渐强大起来,并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后为替兄弟关羽、张飞报仇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关羽是最为典型的英雄人物,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关羽是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他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曹操俘虏,曹操爱怜英雄赐他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他为报恩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但当他知道刘备去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并在以后的战争中缕建奇功: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单刀赴会,让华陀刮骨疗毒,这些事件使之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最后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因此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等候时机。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大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并以其足智多谋、知人善用的政治军事才能为蜀国缕建奇功。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扶佐幼主治理国家,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诸葛亮胸怀大志,熟读历史、兵法,并对气象、地理、地形和心理学有深刻的研究,他长于巧思、善计谋、通兵法、运筹谨慎。曾革新"连弩",制造"木牛流马",以改进山地运输 ;又曾推演八阵图,以改进战法;并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因此诸葛亮这一形象作为仁士、智者的化身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曹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褒者赞其为东汉末年的“英雄”,因为他文武双全,并于乱世中统一了北部中国。更多的人则贬其为“奸雄”,并冠以“白脸”二字以表达憎恨之情,因为他狠毒、奸诈、狂妄。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曹操的历史功绩和为人不但史书有着真实的记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较接近地反映了历史的曹操形象。在《三国演义》这部通俗小说中也有着生动形象的艺术反映。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性格是多重的,不仅是狠、奸、狂,也有“可爱”的一面,而且十分鲜明。 狠毒残忍,是曹操特性之一。为能“安天下”,同时也是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思想支配下,他不仅对敌人手段残酷,而且对下属持法峻刻,甚至错杀不少无辜。而奸诈则是曹操这个艺术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曹操在各种斗争中无处不诈,并使自己成为玩弄权术的能手。但正如鲁迅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1而《三国演义》在表现其狠毒、奸诈、狂妄性格的同时,也的确反映了他的性格中光彩夺目之处:爱惜将才、体恤百姓――尽管其目的是为了吸引一大批忠于自己的有为之士,以完成其独霸天下之大业。曹操披肝沥胆三哭郭嘉、痛悼庞德,他厚待刘备、礼遇关羽、怜爱审配,而两次祭奠典韦,厚爱徐晃、蔡文姬的情景就让人感动至深:典韦乃曹操大将,与张绣交战中身亡,同时,曹操的长子和一侄儿也一并战死。曹操亲自设祭奠之。哭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随将典韦之子收养。事隔一年,曹操率部路经典韦身亡之地时禁不住放声大哭,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先吊奠典韦亡魂,后祭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及阵亡军士。才女蔡文姬被匈奴兵掳去做了左贤王夫人,曹操不惜重金将其赎回,并把都尉董祀配其为夫。敌将徐晃勇猛过人,武艺高强,两军撕杀疆场,曹操却不忍伤害,而是以计招之,待遇甚厚。袁绍书记陈琳,替绍书写檄文辱骂曹操祖宗三代,后被俘虏,众人都劝曹操杀之,曹操却怜惜他的才华,不仅赦免而且加以重用。曹操情真意切的爱心还体现在对平民百姓的体恤上。尽管长期角逐征战,可他从未放松过严明治军,行军中号令三军不准作践百姓的麦田“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更是令人难忘。 《三国演义》全书有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而对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的形象塑造,可谓出神入化,呼之欲出。《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成功塑造充分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 富于意蕴的诗词 另外,《三国演义》里还引进了三国时代历史人物的许多诗文,如孔明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铜雀台赋》等,这无疑也使小说语言融入了很强的文言色彩,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古典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独特意蕴,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确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 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中国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有许多像三国时期一样群雄割据的时代,但为什么只有三国故事这样为人津津乐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三国演义》被成功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并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同任何一部古代名著的改编一样,在从小说向电视剧转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如何忠于原著的问题,《三国演义》电视剧在忠于原著的问题上比较准确地再现出原小说的总体风格、基本思想、丰富内涵和文化意蕴。当我们在领略了原著的审美意蕴之后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歌声去欣赏电视连续剧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阅读指导 1、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批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一代枭雄曹操;仁义长厚的“明君”刘备;智勇双全,武艺绝伦的“义士”关羽;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贤相”诸葛亮,以及其他许多智勇忠义之士。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即使是类似的人物形象也是同中有异、各具特色,体现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才能。 2、复杂结构的安排。 以“三权鼎立”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与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三股辫”式的结构,使三国中的人物与故事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牵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这种复杂曲折而又严密整一的小说结构不仅使小说充满了阅读的魅力,而且有利于更全面的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思考与启示: 思考1、小说中,诸葛亮虽熟读经书,但不是一个专事空谈、不务实际的教条主义者。在“舌战群濡”时,当有人想难倒他,间他“治何经典”(写了什么书啊?)时,他痛快地发表了一段有名的论辩:“寻章摘句,世之腐濡也,何能兴邦立事,”他又指出:“濡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濡,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如何理解此段话。 2.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评价:“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启示1、这是为人、为学之道的观点阐述,将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的不同进行对比,以此说明具有气节、富于心智的君子之儒是那些只知“寻章摘句”、“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所不可比拟的。诸葛亮的观点在今天也仍然是十分新鲜可取的,对此,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相关的思考。 2、小说中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塑造,有失分寸的把握。诸葛亮的无所不知和神机妙算使这一人物“神”化而失真,对刘备之长厚的描写也因太过而显得此人物的言行有点做作与虚伪。 追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