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及应对策略(人教版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一些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在具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弊病百出,现状堪忧。笔者长期在农村初中一线工作,在一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个人的应对措施,以供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    现状      更新观念   利用本土资源   关注热点    注重评价

   

 《新课改纲要》指出:“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能把语文知识和生活应用有机结合,真正体现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目的。所以,开设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是重要而必要的。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初中的教师,对这个全新的教学专题表现的是或漠然或茫然或困惑或盲目。虽然市县级教育科研活动也提供了不少走在前列的学校的成功经验让众多老师观摩学习,旦毕竟窥一斑难见全豹,一部分农村初中教师依然处在困惑状态。笔者就长期在农村初中一线教学,既深知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又为所处环境下这个专题实施的现状深深忧虑。经过一些调查研究,现将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的现状总结如下:

一.漠然置之型

当《新课程改革纲要》对语文老师们提出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一些语文老师还是固执的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语文考试服务的,只要学生能做题,会考试,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完全置培养学生能力于不顾。所以,他们认为教材中编排的综合性学习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干脆跳过,全不当回事。就算在考试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那也是靠学生碰运气而已。有这样观念的老师在农村初中虽为数不多,但如果不转变观念,积极探求教学的正确方法,就会大大阻碍新课改的顺利推进,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纸上谈兵型

自新课改实验在全市推广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考查也随之走入了中考考卷,而且分值一般在10分左右。相当部分语文教师意识到了这项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和该项内容教学技巧滞后的影响,许多教师不是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开展实在而有效的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是一切为考试服务,煞费苦心的“探索钻研”出一套应考策略,把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活生生的变成空洞干巴的“解题方法讲解”。比如:在教学“连文化的魅力”这一内容时,既不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又不组织学生实地观察采访,也不让学生请教相关专业人士,而是关上门来,直接教给学生写活动方案的方法:活动方式、活动目的、活动步骤云云。架空分析,闭门造车,但一部分老师还沾沾自喜的认为简单省事,效果突出。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的指导思想,更剥夺了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进行个性化体验的权利。

三.花拳绣腿性

在农村初中中,很多老师进行综合性活动教学时,只追求外在形式的闹热,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以致光有热闹的场面而无实在的收获。比如有老师教学“黄河,母亲河”这一内容时,一堂课上既朗诵关于黄河的诗歌,又讲故事,还歌声四起,看起来闹闹热热,课一完却一无所得。诚然,综合性活动主旨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学习的活力。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开始选题时,就应体现学生自主的特点。但教师的引导、验证也必不可少,比如:此次活动的重点是什么,通过那些途径来体现重点,学生如果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跑题太远的状况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老师及时机智的进行引导处理。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不是放任学生随心所欲的玩闹的游戏,不是看上去美丽的花拳绣腿,而是实实在在能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

四.心有余而力不足型

一些在农村学校教学的老师也的确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来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总会有拳脚无法施展之感,比如很多农村学生家中都没有上网的条件,查阅资料非常不便;安全责任太大,不敢轻易带学生外出参观考察;教育信息闭塞,不能及时和有经验的学校及教师交流好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指导学生。

但是,虽然地处农村,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钻研,反复探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是可以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在摸索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个人的看法,特在此和大家商榷。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坚决做到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每一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仔细解读新课程标准的精髓,确立正确的努力方向,这个方向至少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的。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坚决做到把每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实践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慢慢就能在教学中找到成功的乐趣。比如:“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带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感悟,采访,回来再结合语文知识写成诗歌散文随笔等,既激发了学生兴趣,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效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把生活和语文紧密结合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确,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闭塞的乡村,我们的周边都有无穷无尽的能为语文所用的资源。只是我们的老师有时竟“睡在黄金上哭穷”,忽略了身边的宝贵资源或没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开展“说不尽的桥”这一学习活动时,一些农村的教师就感叹“我们既没有大都市雄伟的立交桥又没有苏杭随处可见的古典小石桥,到哪儿让学生参观实践去?其实,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些不知名的小桥,它们或竹制或木质或石造或钢筋水泥筑,但都能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我在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就带学生到镇上有170多年历史的来凤凉桥实地参观丈量并采访当地群众,向他们询问关于凉桥的历史故事传说等,然后又参观与该桥遥遥相望的新大桥,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返校后立即根据手中素材写成一篇介绍家乡桥梁的说明性文章,有机地利用现成资源把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了。

三.着眼现实,关注热点,把语文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也是吻合这一理念的。每一次活动的安排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关注当前热点,把时事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在高昂的兴趣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比如,开展“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活动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关注玉树大地震,甘肃泥石流等新近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在灾难面前人们的大爱无疆,再结合自身实际谈出感受,这样学生就在熟知的时代热点中加深了对“爱”的理解。

四,及时总结,注重反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实践活动中,他们究竟在活动中有哪些得与失,这是我们开展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应该总结反思的。但是,我们一般都是重视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收获而忽略其在能力情操方面的收获。在总结时,我们教师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角度去给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评价时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对不足委婉地提出看法;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不仅有参与活动的体验,更有活动过后的收获,每次能有一点收获,聚沙成塔,学生的能力就逐步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咱们农村学校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断探索,相信会渐入佳境,最终为推进课程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初中语文新课标

 

卢祖容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