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理不理”说“互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爱理不理”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解释为“像是理睬,又不理睬,形容对人冷淡、怠慢。”并举例“别人同她说话,她爱理不理的”。这里“爱理不理”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还会有新的发现。

    先把“爱理不理”分成两个部分:A爱理;B不理。显然,“爱理”是一个前提,而“不理”是一个结论;但A并不是B的前提,B也不是A的结论。如果我们分别把前提和结论的意思补充完整,便有了“爱理便理睬,不爱理便不理睬。”

    显然“爱理不理”便是在前一部分“爱理”中省略了与下一部分“不理”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直接省略了B,而在下一部分中亦省略了与前一部分“爱理”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直接省略了A,这样前后两部分互相依赖,互相解释,正是通常所说的“互文”,即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所言“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虽然“互文”这种修辞手法高考不作要求,但由于中学课本和一些相关的材料中经常出现,很大一部分同学又不能准确地领会,常会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一般话语分为A、B两个语言单位,根据A、B的依赖关系不同,“互文”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互省

    即A中省略了与B相关的内容,而非直接省略了B,B中省略了与A相关的内容,而非直接省略了A。上文所举的“爱理不理”既属于这种形式。

再如杜甫诗句: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据说夏桀因宠妹喜而亡国,商纣因妲己而亡国,周幽王因宠褒姒而亡国。诗句中上句只提夏、殷,而不提周;下句中只提褒姒、妲己,而不提妹喜,便是这种互省形式,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应在上句中补充出“周”,在下句中补充出妹喜,意思方完整。

(二)互现

      这种形式意思没有省略,但单独的A或B,意思均不完整,A中包含了B中应有的内容,同样B中包含了A中应有的内容。如果A的完整意思为A1+A2,B的完整意思为B1+B2,那么“互现”即以A=A1+B1,B=A2+B2的面貌出现的互文。

    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语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江面上不到正午时分看不到太阳,不到子夜时分,看不到月亮。而在文章中前一部分只包含了两个时间A1亭午和B1夜,后一部分则包含了A2曦(阳光)和B2月,二者结合,意思方可完整地体现出来。

(三)互补

      所谓“互补”即A与B的意思互为补充,A应理解为A+B,B也理解为A+B。“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正是这种形式的典型概括。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里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大错特错。这里范仲淹是说: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悲伤。物、己与喜、悲是不能分开的。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互文应引起大家的足够的重视。正确地掌握这种修辞方法,才不至于在理解文章时顾此失彼,才能将意思理解完整。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