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分析综合与语句翻译(二) (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翻译 手机版


   永昌一中    张含光

文言翻译 一、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文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 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 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一、不能直译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把其本体或被指代的事物直接说出来。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蒲松龄《促织》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以下是几类难点的应试对策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需要展开。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会不来呢?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压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文: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一些表反问、婉商、推测语气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主要是掌握有哪些这样的词语或句式,平时复习时都掌握了,考试时自然就不是难点了。

例: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2009年山东卷)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解析】 “可”是一个表反问的词,其意是“怎可,怎能”。 例: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年福建卷)

译文: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鸿 ”是人名,其人自指)

【解析】 “宁”也是一个常考的词,它表示反问:怎么,怎会。句中的“忧”是使动用法,使……忧。 例: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年天津卷)

译文: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能做到的,那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解析】 句中的“其”表示推测“大概”。 三、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2009年安徽卷)

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2.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诏不许,然甚壮其意。(2009年广东卷)

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显然不妥。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四、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被动句

主要方法是掌握被动句的几种常见情况,并培养自己对这几种情况的敏感程度。

“见”字,它可以独立表示被动,也可以和“于”构成“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于”字,“于”往往引出动作主动者,“于”前面的主语往往是被动者。

 “为”字,它一般与“所”联合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没有任何记号的被动句。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指出下面文段中的被动句并翻译。

太祖(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曹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之者,其主不 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通“悬”)柱乎?”一无所问。 【解析】 首先找“见、于、为”这样字眼的句子,根据语境看一下是不是被动句。

有些没有任何标志的句子也可能是被动句,要根据逻辑和事理来思考一下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答案】 ①为鼠所啮。译文:被老鼠啃咬。

②今单衣见啮。译文:如今单衣被老鼠咬破了。

③儿衣在侧,尚啮。译文:我儿 的衣服就放在身旁,还被老鼠咬了。 五、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省略句

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兼语、介词等在文言文中都可能省略。但最常见的是介词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出现。主语的省略一般可从语境中做出推断。 例:指出下面的省略并翻译全句。

(1)唯罴(人名,指王罴)信著于人,莫有隐(指隐藏粮食)者,得粟不少诸州。

(2)鞠咏(人名)之才,不患不达。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解析】 第一句先从介词的角度来检查,会发现第一句“不少”后省略了“于”。第二句前应有“以”,且“不达”前应有“未来”一类的词。第三句“逼”后省略了“于”。 【答案】 (1)只有王罴信义显著于百姓,老百姓没有一个隐藏粮食的,所以最后得到的粮食不比别的州少。

(2)凭鞠咏的才能,不担心他将来不仕途显达。

(3)荆州的百姓之所以归附曹操,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 六、怎样掌握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古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都有显著的外在特征。如“唯利是图”,我们可以概括为“唯X是Y”,其中的X一般是名词,Y是动词。再如“何陋之有”,它等于“有何陋”,如果用符号来抽象一下,就是“X之Y”,就等于YX。 如“此之类也”就是“类此”,“此之谓也”就是“谓此”。用符号法提炼,可以从本质上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 例: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2)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禀丘,其不知丘(“丘”指孔子)也甚矣。

(3)是何可否之谓乎? 【解析】 第一句中的“奚以”即“以奚”。第二句中的“未之行”即“未行之”。第三句的“可否之谓”就是“谓可否”。 【答案】 (1)不知道你凭什么知道这一点的。

(2)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赏赐给我禀丘,他太不了解我孔丘了。

(3)这为何还说什么可以不可以的话呢? 七、按字面意义讲不通时,要考虑是否有通假字的可能

一个普通的文言词语,如果按其字面意义讲不通,按活用也讲不通,就可能是通假字,应该尝试按通假字的角度来解释。 例: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人有买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接连)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解析】 句中的“还”如果当“回来”讲,明显不符合语意。按使动、意动等也讲不通。这时我们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首先找一个同音字来试试,如“环”如能讲通,这可能就是对的。另外一处的“贾”,无论当“商人”还是当“卖”都不合语境,这时也应考虑是否通“价”。 【答案】 希望你围着马转一圈,离去时再回头看一眼马,我愿意献给你一天的工钱。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 也。

文言翻译题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了而不能伸直,不痛苦,也不妨碍工作。如果有人能够使它伸直,就是去秦国、楚国(求医)都不嫌远,因为自己无名指不及别人。无名指不及别人,就知道厌恶;良心不及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懂得轻重。”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2)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与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嘻,请重公于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参考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镇西是官名,即谢尚,人名)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闲沽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_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 ,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诗,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  【参考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里贫穷,曾经被人雇佣,载运租谷。镇西将军谢尚从船边经过,那天晚上清风习习,明月皎洁,听到江上小洲之间的商贩船上,有吟咏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调;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他赞叹不绝。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诗,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

(3)如果没有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参考译文】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 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 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张含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