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雷雨》所体现的生存哲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试论《雷雨》所体现的生存哲学

摘要:《雷雨》展现的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探究与感悟,它向读者展示了人的生存的困境、人的精神的痛苦、人的本性的罪恶。曹禺是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审视这些不幸的,在诠释人类困惑根源的同时,也阐明了困惑是如何消解、最终人类精神皈依何处的问题。

关键词: 《雷雨》  意象   意蕴   生存哲学

《雷雨》是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的处女座和代表作,是五四以来优秀的多幕剧,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受到外国戏剧的影响最为突出,《雷雨》受到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的影响,因此具有命运悲剧的内容。这可能与他的学习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他说“ 古今中外的大师们沥尽心血写下的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我在学写戏之前, 读剧比较多。” 《雷雨》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涵与哲学蕴藉,充分而有力度地现实了当时社会上层腐朽家庭所充满的罪恶、残忍与冷酷无情,作者运用雷雨的神秘道德审判力量向人们昭示:它们必然在残忍和冷酷的雷雨中灭亡。这部作品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但明喻着一种宽广而崇高的正义感,让我们诅咒封建专制的瓦解,呼唤个性解放的“五四“精神的到来。

一、《雷雨》中的雷雨意象

曹禺曾说:“《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总是在场,他手下操纵其余八个傀儡……。” 可见作者对雷雨意象的钟爱,不仅在《雷雨》作品中,在诸如《王昭君》、《明朗的天》、《胆剑篇》里同样出现了“雷雨”意象。关于“雷雨”的崇拜,古已有之。或者将它幻化成为天上的神灵,如。《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论衡•雷虚》:“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或者赞美雷声的威力,如《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狄夜鸣。”柳宗元《乞巧文》:“振笙簧触观者,舞悦夸谈雷吼。”或者将他是谓中国的远祖,《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母日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弱而能言。”可见原始先民对“雷”有着敬畏、敬仰、惧怕等心理,而且自《易经•随卦》:“象日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易经•颐卦》:“象日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经•解卦》:“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解之时义大矣哉!象日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易经•大壮卦》:“象日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就有见“雷”自省的意识,隐含着深刻的道德审判意味。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那么“雷雨”就逐渐沉淀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又同其他原型一起共同筑成人类灵魂的家园。荣格说:“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起在心中回响。” 而曹禺的《雷雨》恰恰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雷雨》意象的深层意蕴

(一)集体无意识

就“雷雨”的意象来说,不断地在人们的记忆中反复出现。它象征着正义威严,作为人类道德的审判者,它时时在注视着人类,在审视着人类的善良与罪恶。如果人间发生了罪恶,它就会把自己的利剑伸向人间,它的形象就会无形地留在人们意识的深处。。《王昭君》中的苦伶仃在向天神祈祷时这样唱道:“轰隆隆,头顶上的雷!那是天神发怒的拳头劈上大地,草原上滚动着一个个火球。嘎啦啦,苍穹的闪电!那是天神的眼睛,望着宇宙……”《雷雨•序》中,曹禺阐述了自己写作《雷雨》的原因:“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的可怜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的作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作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明显的

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即一种种族的、永恒的记忆,虽然它不为个体所察觉,但时时刻刻留存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并决定着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而文学的本质恰恰就在于表现集体无意识。个体作家只有将沉浸在人类思想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挖掘出来,才能创作出感动读者的艺术作品,并在客观上引导人们去了解和认识集体无意识对我们精神的调控。关于雷雨的象征意义,曹禺曾这样说:“《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 在《日出•跋》里他也如此说道:“写《雷雨》,我不能如旧戏里用一个一手执铁钉,一手举着巨锤青面红发的雷公,象征《雷雨》中不可知的神秘,那是技巧上的不允许。” 据此可知,曹禺《雷雨》的“雷雨”意象与人类意识中的雷雨原型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说《雷雨》触及了人类灵魂中最根本的东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精神形态直接激活了曹禺意识深处的雷雨原型,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曹禺对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状态的关切。

(二)神秘道德批判者

荣格认为:“每一个文明人,不论其意识进展如何,其心灵深处仍然保留着古代人之特征……人类心灵是进化的产物……”  这就是上文我们所谈到的集体无意识。作为人类神秘道德批判者,雷雨意象深刻地反映出其纵深的哲学意味。随着黑夜的降临,整个戏剧因为雷雨的出现而进入了高潮,“天空黑漆漆地布满了恶相的云,人们都像晒在太阳下的小草⋯⋯以后闪电更亮得蓝森森的可怕,雷也更凶恶似地隆隆地滚着,四周却更深寂地静下来,偶尔听见几声青蛙叫和更大的木梆声,野狗的吠声更稀少,狂雨就快要来了。”雷雨的到来显然是一种警示,此事每个人都要接受它的审判。此前剧情是这样的:四凤被逐出周公馆时,已经是雷声渐起,此时周萍和繁漪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恶化,成为悲剧的前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雷雨与人物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原型的象征》言:“怒吼的风象征神圣的命令……雷声自然而然被当做神圣命令一种可听见的表露的代表。” “如果再见周家的人,让天上的雷劈了我”,这是四凤在侍萍的逼迫下发的毒誓,当时,恰好雷声滚滚而过,而当四凤违背誓言时,突然雷声霹雷。因此,在最高道德审判者雷声的监视下,没有人能够逃脱道德的审判:侍萍与繁漪精神崩溃,三个青年结束了生命……。曹禺说:“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的,若有若无地闪现这一点隐秘,——这宇宙间斗争的‘残忍-……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而这个主宰着就是雷雨,作者通过这个意象来说明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受到神秘道的批判者的控制。

(三)灵魂自省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雷雨具有道德审判的色彩,所以《雷雨》中的人物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灵魂的审判与自省。如“在他灰暗的眼神里,你看见了不定,犹疑,怯弱同冲突。当他的眼神暗下来,瞳人微微地在闪烁的时候,你知道他在审阅自己的内心过失,而又怕人窥探出他是这样无能,只讨生活于自己的内心的小圈子里。”“他明白自己的病,他在改,不,不如说在悔,永远地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他痛苦了,他恨自己,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敢做一切坏事的的人。”“他精神颓丧,永远成了不安定的神情。”以上是周萍的自我内心审视。再如“(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表现了周朴园在雷雨交加的夜晚独自审视灵魂。另外,萍:“孩子,天上在打着雷,你要是以后忘了妈的话,见了周家的人呢?”四风:“(畏怯地)妈,我不会的,我不会的。”侍萍:“孩子,你要说,你要说。假若你忘了妈的话,——”四风:“(不顾一切地)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扑在母亲怀里)哦,我的妈呀!(哭出声)。这表现出单纯善良的四凤在雷声交加的时候,进行内心的审视。

三、《雷雨》中的生存哲学

(一)对善、恶、命运的困惑

    首先,《雷雨》中人物对善的困惑,是表达对恶劣生存环境的一种反叛,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受责难的心理表达;如果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它则是一种明显的精神病。作品中,对善表现的最为困惑的是蘩漪。根本原因在于,她认为自己嫁给周朴园就是陷入了泥淖、深渊里。那寂寞、枯燥、无聊的罪恶生活几乎让她窒息。因此,她不得不寻找一个善来解救她的生存危机,这时她找到了周萍,认为周萍就是她的幸福。然而当周萍极力摆脱这种关系时,她又出现了危机感,不择手段地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最后导致死亡悲剧的发生。可见这种善是一种更可怕的恶。其次,周萍就是一个典型的沉浸在对恶的困惑中,“当他的眼神暗下来,瞳仁微微地在闪烁的时候,你知道他在审视自己的内心过误。”“他明白自己的病。他在改,不,不如说在悔,永远地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在他的直觉过去,理智冷回来的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觉得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牵到自己身上。”“昔日的记忆如巨大的铁掌抓住了他的心……于是他精神颓丧,永远成了不安的精神。”作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周萍对恶的痛斥,而对恶的困惑使得周萍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最后又陷入与妹妹乱伦的境地,所以他在绝望中毅然选择了自杀,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罪恶。再次,对命运的困惑,作者言:“《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们所觉得的天地间的‘ 残忍’,……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接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说,《雷雨》中的人物受到了命运的控制,其中侍萍最为明显。我们注意到,侍萍前后五次言及“命”与“命定”。人生的悲苦生活和令人恐惧的厄运始终缠绕着侍萍,让她不的喘息,它一直追寻的幸福生活到头来被证明是一场凄惨的旅行,最终她不命运击垮。曹禺《雷雨》对主人公多种困惑的观照,旨在揭露人类生存的痛苦与煎熬。

(二)困惑产生的根源

由于主动接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沾溉与陶染,曹禺早期的创作始终透露着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因此对生命和生存困难、不幸的表达一直贯穿于他的早期创作之中。他从特定的社会状态与生活环境中,去描摹刻画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的存在状况。那么人为什么会困惑呢?首先,在那样的生存环境里,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人的选择是被迫的。因为选择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人容易产生困惑。其次,从行为角度来审视,人的选择又是渺茫、模糊的,因为人性中具有善良的一面,同时又有凶恶的一面,那些表面看起来善良的事物,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大的罪恶。另外,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果选择了恶的结局,那么它将连续地引发恶的处境,让人无所适从,只能任凭罪恶连续地发生下去。而曹禺的《雷雨》就恰恰处处在表现人的选择决定处境,而生存处境又决定命运的生存感悟。周朴园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蘩漪,从此就不由自主地走上了一条幽暗、抑郁的人生道路。而侍萍因为当年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和阻拦,而选择了与周公馆的大少爷相爱,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处境不断发生,如流落四方、跳河自尽,儿女乱伦等等。周萍由于自幼缺少母亲的关爱与青春激情,就同后母发生了乱伦,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乃至轻生的境地。《雷雨》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的沉沦与得救、人的存在和命运的形而上思考,不仅描摹了人类精神困惑不安的精神现实,还试图揭示人类困惑的本质原因。

(三)困惑的消解

然而,曹禺的《雷雨》并没有仅仅地停留在对人类困惑、痛苦的表现上,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如何消解困惑与痛苦的精神折磨,在作品中,作者试图建立了一个人类精神信仰世界,这也体现了人类的永恒本性。例如《雷雨》的序幕和结尾,作者表达了人类的心灵在经历种种折磨与困苦之后,对基督教的皈依,呈现了基督教“罪恶与救赎”的主题。作品中的人物坚信上帝使自己的救主,因此人类的困惑与苦痛也在这拯救中无形地消解,那么漂泊的灵魂追中找到了自己的宿主。

结论

    曹禺的作品挖掘了一个古老的“原型”,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他再现了这个原型,通过它曲折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类生存境地的关注,因此充满了浓郁的生存哲学的味道,这也是《雷雨》成为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弗雷泽.金枝:上[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景慧颖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