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主题反思(本站论坛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手机版


王红英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个人以为不是颂秋。

眼中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勾起作者深沉的思考的源头,要抓住一个“怅”字,那个“怅”字有很多情感,可能更多的是这么一种意思:万物知时,万物应时,万物有时,但是面对这苍茫大地,我又将如何?在上阕中,毛泽东是以疑问结尾,是对宇宙、对自身的一种质问。

我在讲此课时,主要拓展了一些认识,让学生了解了自古来文人对“水”的痴恋,为什么文人一看见水就有无尽的感叹。比如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比如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比如说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但是后面却是“群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为什么李煜要说“为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李清照要说“唯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水带给文人的感触太多了。

而毛泽东也不例外,在“寒秋”之时,独立橘子洲头,西北风刮来,未必他不冷吗?难道他发神经吗?没事跑那里去干什么?

在他眼中的景正好和他内心的“忧心忡忡”形成对比,这是文人特有的“忧思”。

此词上阕非常有意蕴。

我觉得应抓住“独”“寒秋”“湘江”来看此词。因为“独”代表“孤独”,那么文人的孤独情怀,在古诗中不少见的,此时毛泽东跑来橘子洲头,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这么写绝对是有用意的。

“寒秋”则是“秋思”的情怀,秋思便是深沉、萧索、苍阔的。

“湘江”便是“水文化”。

把这几句说明白,我想这首词也就差不多了。
相关链接:教学反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