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生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让语文走进生活

                   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双促双发”课题组  李文忠  

    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双促双发”课题实验在宜昌市教育教学中心总课题的统一部署下,在学校“走科研兴校之路”办学理念的统一规划下,经过实验教师的艰辛劳动,风风火火又走过了一年,随着实验的深入,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教学实验的班级在逐步增多,教学实验成果显著,老师和同学们初步尝到了课题实验的甜头。

    一、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盼和向往,是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双促双发”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教师们自我提高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很多教师冲破了师道尊严的清规戒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民主平等真正走进了语文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了较好的突破口。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前上课,老师们总担心学生不清楚,不明白,总是事无巨细,从头道来,生怕一个小地方没讲到,学生跟不上,结果常常是老师嗓子冒烟,学生昏昏欲睡。课题实验展开后,实验教师们系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开展优质课竞赛,评教评学,取长补短。此外,我们还选派青年教师到省或全国参加优质课观摩,还组织全组教师观看全国中语会举办的优质课竞赛(光碟)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唱独脚戏,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之后,教师应大胆退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应放手交给学生,充分发扬民主,学生一时解决不了的,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 如高二年级陈永红老师上李煜《虞美人》一文时,从阅读到拓展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读得准,读得美”的要求下,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分组分组提问,综合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引荐,学生研究,综观李煜的词作,对“亡国诗人的爱国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往前走。转变观念后,课堂角色也随之有了不同,更多的时候,是学生问,学生答或教师答。“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有时也出现答不上来的情况,但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正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这本身也是课堂上民主平等的一种体现。

    再次,让学生当小老师。很多实验班级,在这一点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把讲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了他们钻研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能收到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如詹巧玲老师实验的三(9)班和三(12)班,在“每课一诗”,“每课字词句”,“我们的文言文阅读”等课型中,学生们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多。三(9)班王豪同学说:“这五分钟是馈赠,它让我在奋斗的征途中增添了自信,提高了我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颜鹏说:“通过当主持人,我明白了学贵在知”。夏正锋说:“我是花了两个小时才准备好这五分钟的鉴赏的,学精于勤!”三(12)班王勇说:“以前做诗歌鉴赏题,胡乱答一大段,老师连一分的人情也不送,现在我能拿回基本分了”。周希说:“通过鉴赏,我对诗歌少了几分畏惧,多了几分亲切感”。

    真的,有时我们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学生收获的可能是一大步。

    二、突出人文,变语文学科为语文文化

    实验教师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上求新,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语文、学习语文、体验语文的魅力。

1、通过网络品析课文和指导作文。课题组在这一点上有一个硬性规定:公开课必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教师们上课常常用文字、图象、动画相结合的方式,用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不同的形式来取代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指导作文时,充分利用因特网上易于发表便于交流的优势,将学生的点评加了进来,这样做的效果比传统批改强多了。

2、通过编印校报和校刊,发表师生优秀作品。课题组在校教科室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建立了专门的校报校刊编辑部,让学生体验发表作品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校报《校园文萃》和校刊《仲宣楼》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校报校刊评比中,双双获一等奖。本校实验教师还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向着太阳的那一片热土》在师生中获得一致好评。                                                            

3、通过口语交际、实地考察、搜索资料、课内交流等方式落实研究性学习。这一学年,研究性学习在以前探索的模式基础上,展开的红红火火。课题涉及面广,师生参与面大,成果喜人!                   

研究先由教师设专题,学生或选择或自设专题,通过网上搜索,图书阅览室查寻,节假日调查,笔录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组整理,在班上交流,学生非常投入,对各种专题,有资料,有评价,在老师的引导下,各种研究正由印象式的描述向规律性的解说挺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专题。    

当阳民风民俗。专题涉及当阳的历史和名胜、婚丧喜庆的习俗、当阳民谣与民间故事等等。陈红霞老师指导高一(15)班许剑同学做的《当阳的由来》、《当阳的历史》、《当阳的名胜》,席迪老师指导高一(13)班唐路、刘璐等同学做的《当阳古老节庆的过法》和《当阳婚嫁民俗——拜堂》,曹玉梅老师指导二(7)班高雄、贺鑫、鲍静等同学所做的《关公玉泉山显圣怎么回事》、《玉泉寺男观音画像由来》、《当阳人过年》,陈继平老师指导高二(2)班杨静研究小组所做的《当阳民俗——丧事考》等等,均有较高的价值。学生真正贴几近了当阳,了解了当阳 ,也更加热爱这片洋溢着浓郁风情的热土。                         

古典诗词研究。既有对古诗所涉及内容的广泛涉猎,也有对专门意象的揣摩,既有对一个朝代某类诗作的具体研究,也有对诗歌所用技法的探讨,这项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如牛家社老师指导的二(6)班张睿组研究的《唐诗中的“鸟”》,曹玉梅老师指导二(7)班黄志军等人研究的《宋词中的爱国情结》,陈永红老师指导二(15)班宋盼盼、王盼等人研究的《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等都取得了突破。

     时尚用语知多少。该专题从语源和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有分门别类的收集,陈红霞老师指导高一(15)班卢小娟等人从“政治”“经济”“科技”“网络”“生活”“文体”“其他”等方面对时尚用语进行收集整理。也有语源的查证与词语运用,如李文忠老师指导二(19)班王小璇研究小组对新潮词语的研究。

    儒家文化初探。让学生走近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研究其对中国人心灵的影响,本身就是对学生最深刻的一次文化教育。赵萍老师指导一(16)班张晶晶、章春怡等人研究的“儒家文化对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构成的影响”“儒家文明的本质特征”已有了一定的深度。

    古今绝对与趣诗鉴赏。拓展了诗词的空间,让学生充分领略了先辈们的机智与才气。其中,陈继平老师指导二(2)班向晶晶组进行的“趣诗研究”与牛家社老师指导二(9)班张静等人进行的“绝联”研究最出色,它向我们展示了另一块领地的风采。

    现当代诗人诗作研究。对诗人生平的研究和诗作研究同步,让学生真正贴近了诗人,也更深刻地了解了作品内涵。其中,李文忠老师指导二(19)班赵洁小组进行的“走近徐志摩——诗一般的人生”和杨小洁老师指导二(14)班宋阳等人进行的“海子——寂寞的灵魂”的研究最为出色。

    其他专题,如王功望老师指导二(20)班同学进行的中外民风民俗研究也有自己的特色。

    这些研究,拓展了语文学习空间,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深化了爱国爱乡情。

三、注重实践,变“可怕的高考科目”为“可亲可敬的母语”

     实验教师们在教学态度上求实,在教学方法上求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实验活跃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1、让活动走进课堂。课文内容纷呈,如果堂堂都以提问、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未免有厌烦情绪,实验教师们根据课文特点,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思索、感悟。高三(14)班、高三(15)班开展的课堂活动——成语接龙、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等效果就很好。高二年级实验班级,在学习小说、戏剧单元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感受文学氛围,如《祝福》、《边城》、《红楼梦》等,还让学生自编自演,将不少课文改编成剧本,搬上了讲台。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一场全年级参加的课本剧表演比赛。看着舞台上那惟妙惟肖的“葛朗台”,听着那有板有眼的台词,你也会为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所倾倒。

2、通过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书法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落实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高一高二的朗诵会和演讲赛要求脱稿,以课本为本,以情感表现为主,错音扣分,这样既落实了字音,提高了口语水平,也强化了背诵,提高了鉴赏能力。高三的“每日字词句”,让学生当小老师,在班上主持、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考点也变得不可怕了。

3、落实“关注生活课”,让真性真情走近语文。高一高二年级继续落实“收视课”和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做到了作文、书法的同步提高。每个学生都备有“练笔”和“练字”本,几年练习下来,好多同学都编成了集子。高三(5)班王志远同学共写成六本习作,涉及到诗歌、散文、戏剧、小小说、小论文等文体,每本均有“序言”,有的还有“后记”,堪称一套质量较高的学生习作集。

4、利用专题讲座,将语文与生活融合。我们经常聘请外地专家、教授来我校讲学,本期我们聘请了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晓书教授作了“话题作文三重门”的专题讲座,组织老师们学习讨论了“于漪教学艺术箐华”,提升了语文活动的内涵。

     以前教学一个知识点,师生心中总有一个难以启齿的观点,这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要教好!要学好!老师们也常常会在高考科目和每天必说必用的母语间找结合点,其实,这个结合点早就存在,只是在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师生有意无意地将之割裂罢了。应该说,所有的活动都只是在完成语文回归的使命。真正放手后,教师松了一口气,学生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母语的亲切感和无穷的魅力。正如三(!)班汪鑫同学所说的:“哦,我每天都是这么说这么用的,原来语文离我们这么近!”

    亲和力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起来就干劲十足,教学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2002年高考,当阳二高文科、理科语文均获宜昌市同类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2003年高考,我校语文EC值在宜昌市总排名:文科第六名,理科第十名,超过了许多县市一中,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课题研究者无数的心血,更是对实验探索的充分肯定。

 

李文忠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