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及策略的思考(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湖南省茶陵县云阳中学 谭森

[内容提要] 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学,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探索出一条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新思路。而语文活动最基本的就是“阅读”(听与读)与“写作”(说与写)活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原则,是中学语文诸多教学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条,也是我市正在推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可轻视的一条教学原则,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中相对单一的语基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程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据此,教师要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如构建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模式,以“说”为龙头,以练“说”活动促进“听、读、写”等其他活动;课前五分钟进行“自我介绍”或“我说古文经典名言”等活动;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每月一次的辩论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以“周记﹒随笔”为载体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等。

[关键词] 新课程  思路与策略 听说读写 

一、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2007年金秋时节,在市教委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下,株洲地区各中学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满怀信心,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不断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引上纵深发展的渠道。作为我市的一名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始终关注着高中语文课改的进展情况,走在课改的前头。本人认为,我市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行,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传统教育教学观点必须持扬弃态度,摒弃其糟粕部分,而对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育理念应该兼容并收,同时还必须有机地结合我市各中学具体情况、所任教学班学生综合素质,然后拟订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课改方案(就像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中的校本教材编订一样)。在推行阶段,我们不仅仅要交流那些成功的经验体会,对那些失败的教训及相关的案例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那些失败的教学个案及其相关的案例剖析往往比那些成功的经验总结更有借鉴价值,更值得我们细心揣摩、反复回味。只有如此,新课程改革才有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笔者所在的茶陵县云阳中学自去年取得湖南省示范性高中资格以来,招收的生员片区逐渐扩大。不少学生来自茶陵县不同乡镇各所中学。他们原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熟悉,对自己在未来三年所面对的高中阶段是否会学有所成大多心存疑虑,加上初高中阶段在知识深浅度、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一时间还无法适应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于是,个别同学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我校高中部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也打个“?”。有的学生开始在作文里隐隐地流露出对各位科任教师的不信任情绪,发了一些牢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先发觉到学生这一思想倾向。而从本校语文教师的备课本和日常教学过程看,发现90%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以作品内容的具体分析、知识点的落实为重点,仍是作品意义的解析者、权威意见的传声筒、思想道德的训导师。而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堂又是怎样看的呢?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有70﹪的同学认为上语文课没意思,更令我们震惊的是,越到高中,学生认为最没劲的课就是语文课,他们最反感的是老师讲的太多,永远是思想教育。可见,教师教学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创造力萎缩,教学效率低下。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最基本的就是‘阅读’(听与读)与‘写作’(说与写)活动。 ‘听’与‘读’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的吸取,是内敛地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逐渐丰富与升华的过程。人通过‘听’与‘读’,吸取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 ‘说’与‘写’是一种表达,是与‘他者’(社会,他人,自然)的交流、对话,是从内(心)到外(外部世界)的发散,与前述‘听’与‘读’构成一个反向运动。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据此,本人认为,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一条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新思路,是改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理论依据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原则,是中学语文诸多教学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条,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唯一的出路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进而推行高中课程改革。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其范围极其广泛,任务很多,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就语文学科而言,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应侧重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语文素质。因此,深入贯彻中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原则,构建听说读写有机合一的语文教学活动模式,促进广大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是信息时代赋予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是我市正在推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不可轻视的一条教学原则。构建听说读写合一活动模式也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力求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发展。而语文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分解出来则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分别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才能相应地提高。可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在作祟,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往往只重视读和写方面的训练,而把听和说方面的训练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结果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如人意,书面表达能力也徘徊不前。我们只有纠正这种偏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够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符合系统论的规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听说读写是一个以思维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可调控系统,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思维过程)的相互转换上。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听说读写在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中构成了交错相通的网络系统。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他又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叶老的话也表明,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四项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都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妙处。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符合信息论的规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读与说写是一个承载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它是由说写对信息的编码输入和听读对信息的译码输入彼此循环而构成的。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读作为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分别占45%和16%,而说和写作为信息的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偏废。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中相对单一的语基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程式,以提高受教育者语文整体能力。

三、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相对应的策略

(一)构建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模式,应该以“说”为龙头,以练“说”活动促进“听、读、写”等其他活动,进而促使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形成。

1、以说促看、促听。现实生活是理论学习、创作思维的根本源泉。为了让自己所说的话富有时代感,让听众耳目一新,说话者就必须耳目并用,看、听结合,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采撷到更多更好的说话材料。为此,学生必然会更注重体验生活,更注重平时的听话训练。他们首先应学会如何才能善于捕捉说话者话语中的重要信息,细细体悟说话者话语里所蕴涵的的深层含义,进而对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停顿节奏、表情动作等方面加以品评、质疑。这样就达到了以练说活动促进练看、练听活动,反过来,练看、练听活动又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写作水平都大有裨益。

2、以说促读。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虽然不是很强,但他们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只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他们还是乐意在练说活动中展现自我风采的。为此,他们就会积极地准备练说活动所需的材料,就会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广泛阅读现代的书报杂志,并且从中筛选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强的信息材料。这样,说就带动了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声像材料的传播作用,利用自习课、晚辅导等时间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生观看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苏轼”等视频后,学生会不自觉地去阅读《三国演义》,购买《于丹〈论语〉心得》,去借阅《苏东坡的旷达人生》。

同时,结合课堂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语文课本的有一个板块是”名著导读”,中外名篇的介绍,略见一斑,未见全豹。可借助上课设置悬念,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全部作品。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报刊杂志如《读者》、《格言》、《青年文摘》、《萌芽》、《小小说》及各类报纸副刊上刊登的文章,让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也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了基础。

3、以说促写。在准备说话材料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不少材料思想性高、可读性强,拿来做讲稿挺不错,只是其中稿件篇幅太长,必须经过摘要、整理;有的文章个别材料过于陈旧,必须以富有现代气息的材料加以替代、充实。于是,说又带动了写。再说,为了在练说活动中取得成功,不少学生干脆自己组稿,从命题、立意到选材,从表达方式、句式选用及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他们都会反复推敲,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养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动笔写读书笔记: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这样,说话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总而言之,就语文本身来说,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听和读是说与写的前提和基础,说和写又反过来对听和读起着进一步地消化和促进作 用。四者互为依存,互相渗透,缺一不可。

(二)明确说话能力训练的总目标,分阶段提出具体的阶段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阶段要求掌握讲演、论辩等说话知识,具有在公共场合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归纳概述、传递信息、社交应对能力,具有发表演讲、论辩事理、即兴发言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力求做到规范、连贯、生动、得体,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

在高中阶段,从高一年、高二年到高三年,根据每一阶段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训练能力的逐步提高,所设计的活动模式也应有所不同。在高一年段,我着手进行如下几项课改实验活动:

1、课前五分钟自我介绍、古诗文朗诵比赛和我说古文经典名言。

我校虽地处县城,但所招收的学生大都是生活在农村,交际不广,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尽力创造说的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在活动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我利用课前五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或朗读一篇自己认为较有意义的短文,然后在黑板上抄写1---2句古文经典名言并解说意思,供同学们学习。这一活动每堂课一人次,按座位号轮流。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只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请班团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可设计为每组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教师再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再次,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在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涨。他们事先都会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讲南宋的古城墙,有的谈县城的街道变化,有的介绍高中学习的体会和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每月一次的辩论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每月一次的辩论赛,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较高难度的语言训练活动。我先从网上下载视频“国际大专辩论赛”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感受和辩论的欲望,然后把从网上下载的《大学生辩论赛比赛规则》稍作修改,制定了适合于高一年学生的辩论赛规则,分发给学生。并预先布置学生将自己最为关心的辩论题目拟出来供全班择优选取,每月第一周公布所选取的赛题。又预先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作好准备,上台发表即兴的竞选纲领,自荐当辩论会的主席。单号、双号的学生分别作为比赛的正、反方参加比赛。各方选派出来的辩手综合整理本方所收集的材料,分别代表正、反两方参赛。在主席的统一指挥下,双方代表依次就陈辞阶段、盘问阶段、自由人辩论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辩论。近阶段已经举行过的辩论主题有:《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能否以成败论英雄》、《逆境或顺境哪一个更有利于人才成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等。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擅长辩论的同学。

4、以“周记﹒随笔”为载体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父母老师不愿意听你倾诉,或者你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你不妨写一封信试试看,假如你真的不信赖他们,而心中又确实需要倾诉烦恼,那就另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或模拟一个对象;你还可以写“自述文”(周记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所谓“倾诉”,自然不只是倾诉烦恼、痛苦,也包括倾诉欢乐,倾诉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新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就是一种以老师为对象的倾诉,是与老师的对话。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他们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作文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也就自然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感到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在高中读本中特意强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不仅“我要写”,而且“我喜欢写”,这就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写作状态,而且也会主动、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写作的飞跃性的突破。考虑到高中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考虑到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现自我风采的特点,我们遵循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的原则,探索出“周记﹒随笔”写作新模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重视策划,提出合理要求。以 " 创新、独特、真实 " 为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尝试各种文体。具体的要求是:独立写作,追求特色;形式多样,题材不限;文采为先,字迹清楚。教师一周浏览一次,挑选那些想象丰富、文采优美、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的文章,并在同班之间交流展评。

“周记﹒随笔 ” 写作新模式探索大约半学期的时间,再辅之以 3---4 次目标明确的课内作文训练,把自由写作与限制性训练结合起来,就保证了每学期作文训练的数量与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涌现出大批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有个性、有思想、有文采的作品。作文水平好、中、差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启迪。特别是热爱写作的同学,其个性和创作才能在“周记﹒随笔 ”作文模式探索中得。了极大的张扬和发挥。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作文新模式解放了传统写作思想对学生的束缚,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培养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还有很多新思路,还有很多更适用的训练活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尝试。为了得到各位语文教育界前辈及有志于此的诸同仁不吝赐教,本人不顾自己学识浅薄,冒昧将自己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管见公之于众,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林华民)

3、《听老典说语文》(史绍典)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