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云龙张卫

内容摘要:

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对于语文老师来讲,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体会成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人文关怀 兴趣 情境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钱理群

“语文教学包含两个因素,即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写作、听说几个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刘国正

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还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取向的价值尺度,把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作为关注焦点,对中外人文精神传统进行创造性的吸收,整合,超越。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考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走出千百年来“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那么,语文老师该怎样在教学中构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呢?

善于 “找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与这个最好的“老师”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感。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人生最需要欢乐的时代,没有欢乐的校园就如同没有阳光雨露的苗圃,是令人悲哀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是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内部动力,因为只有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

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

怎样做好这个引路人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体会快乐:

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2—3个学生做口头表达训练,(内容不限,可以任意选题)这种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是消除学生学习语文心理障碍,体验成功感觉的好办法。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为全体学生创造朗读、背诵、讨论、讲述的机会。同时,老师应该敏锐地发现他们在口语表达中的优点并予以鼓励,让学生体悟到每一点一滴的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证明:学生被表扬一次,他对表扬者会维持十五分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方法啊!

除了口语运用之外,还要引导他们体会书面写作的快乐:

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写作,究其原因还是写作的束缚太多,没有兴趣,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让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新闻点评” “时事开讲”也可以是 “美德故事”、“经典诗词”“小说新编”、还可以是“名人足迹”“史海拾贝”“心语低诉” 等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之后,效果反而特别的好。而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会快乐:

要发动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每组组织一个班级语文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赛、朗诵比赛、默写比赛、文学知识抢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

这种做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充分发挥了全体同学的能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精神,真可谓一举多得。

善于“发掘”

要实现对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就要善于发掘中学语文教材中浩如烟海的人文资源,使它们为我们塑造学生的心灵服务。如:

我们的课本,有闪烁着圣人哲学思想的《论语》;有表现庄子渴望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的《逍遥游》;有凸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挺立的人性的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鲁迅先生深刻犀利的《灯下漫笔》,有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有汪曾祺恬淡温和,京腔京韵,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胡同文化》;有沈从文流淌着水的柔情的《边城》有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思的《我与地坛》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宽容〉序言》时注意培养学生宽容地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培养学生勇于为真理献身

在《神奇的极光》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有利因素,在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要善于把握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风险能力的契机,在《阿房宫赋》、《伶官传序》中应该教育学生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游褒禅山记》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深思慎取、辩证地看待“志、力、物”三者关系……

还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都应该成为语文老师重点发掘的资源。 

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克服困难、抗争命运、笑对人生、善待他人的教育契机。

如教授鲁迅的小说《祥林嫂》一文,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没有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柳妈”这一人物往往被师生定格为“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没有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她对弱者祥林嫂所持的冷漠和嘲笑态度,无疑成了加速祥林嫂死亡的催化剂,我们的身边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在介绍《咬文嚼字》一课的作者时,我着重介绍了朱光潜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朱先生在文革期间挨批斗、写检查、蹲牛朋、扫厕所,受尽人间屈辱,但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仍能凝神静气,一心翻译黑格尔煌煌百万言的巨著--《美学》。如此自拔于现实悲苦之中而不失未来信念,处于困难逆境之时仍勤勉于学术,若非胸襟旷达眼光高远者,若非将生命与学术融为一体、以学术为生命者,决难想象!”学生听得很入神,也很受感动。有很多学生还把朱光潜的座右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当作自己的座右铬。我由此认识到,课文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是人文精神的形象化教材。把这些告诉学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学生也很乐意接受,比空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介绍《读〈伊索寓言〉》的作者钱钟书时,我出了一句上联:

  钱钟书轻钱钟书

  由此讲了作者姓名的含义,并开启了学生对对联、对金钱、对人生的思索。

又如:《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最真实的情感写就的生命赞歌,流露出浓郁的人生况味。文中表达了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极度苦闷、彷徨、消沉的他,在荒芜的地坛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对生死有了全新的解读,释放出自己的潜能。课文第二部分写的是母爱主题,却同样是对母亲生命的诠释。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在“门口的呆望”、“家中的喃喃自语”、“荒园中的寻觅”这些平凡的言行中,显露无遗,从而激发了作者对家人的爱。只有当一个人心中有了爱的时候,他才会去奉献,去承担自己的职责。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采用了配乐范读,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述说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当时,一位学生读出“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两句,正想表达看法时,竟然失声痛哭,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我意识到这正是开启学生心智的最佳时机,在我的抚慰下,他面对全班同学,袒露了心声。原来,他周日来校时,因与母亲发生口角,故意不穿雨衣,冒雨骑车返校。母亲为了给他送雨衣匆匆忙忙骑车追赶,竟出了车祸,脚骨折,现正躺在医院。内心极度的自责、内疚,使他无法自持。当时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思考,给这位同学说一句安慰的话。其中一位同学说道:“某同学,你今天的表现,和你今天的真情告白,充分表明你对家人的爱是那么的深沉,你肯定是会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车祸是偶然的,责任不全在你,况且你妈妈只是受伤,你远比史铁生幸运,还有补救的机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善心,一颗尊敬父母的心。我建议,本周日,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探望某同学的妈妈,大家同意吗?”随即,教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堂课我因之而耽误了十几分钟,但我想这一幕,也许将永久地珍藏在许多同学的脑海中。学生们流露出那种对亲人刻骨铭心的爱,至今让我荡气回肠。这里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实现了“塑造学生心灵”的任务。

善于“设境”

“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

——巴班斯基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场”,在这种“场”境氛围里,学生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感悟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达到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回归。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这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借助多种媒体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要多元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时,其中作者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也是文中的重点段落,文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音乐曲调的变化,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我选择了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慢慢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们随着乐曲声吟诵,让学生从中感受那清脆圆润、婉转流利、低沉入微、激越雄奇的音乐效果。学生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和具体可感的琵琶乐中听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贵在学生参与,若让学生扮演所学课文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投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又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戏剧单元,我们可以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在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布置下任务,要求全班分成四个组进行表演,可以选取其中某一个场景,有导演,有策划,有演员,这样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会对课文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排演好之后,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最能表现人物形象。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创设自由讨论的情境,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老师应避免“一言堂”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在课堂中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有目的地启发学生讨论,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看教材,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有时,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一份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善于“评价”

恰当的评价是构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善于激励。本着生本主义教育思想,实施激励性评价,以“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的价值标准,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来关注学生的努力,欣赏学生的进步,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要重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既要评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要重视发展。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省学习过程,改进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发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欢乐,促使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稳步提高。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