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人教版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 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用感情带动课堂,用兴趣激活课堂,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精彩分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兴趣  感情  课堂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的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因此,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精彩分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怎样,直接关联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改革传统的教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课题。扬弃传统教法,创设活的课堂,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一项极其复柞杂的综合工程。近年来,人们从多方面探讨搞好这一工程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却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很多高中生自尊心很强,对老师的提问即使心中答案,也不会像初中生那样积极举手发言,生怕答错了会招致老师和同学的讥讽而保持沉默,结果,语文课堂就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

那么,如何才能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

一、“情”导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创造,和其它艺术一样,语文教学艺术也正是通过教师把教学实践中感知的与教师对教学的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形象,并使学生从审美的直觉深入感受而达到领悟的过程。教师凭借对教学艺术的构思,展示自己的投入情感,以此扣动学生心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或营造某种气氛,或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思考,或激发学生的某种求知欲望,以实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

对于高中生来说,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除了要从课本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外,更想体验自己的情感。语文教材不单是提供知识点,更多的是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对文章中的情感要有独特的态度。兴奋时便气满声高,气愤时便沉声怒气,紧张时便气短声促,平淡时便气缓声平,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让学生直接感知文中的情思,然后,再这种氛围中自然掌握文中的知识点。

我在讲授《道士塔》时,先将敦煌文物流失的数据一一介绍给学生,首先在学生心中激起一股愤懑和无限惋惜之情,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对王道士愚昧而贪财饱含怨愤,对满清官员及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机可乘掠夺我国国宝的行经充满谴责之情,也更能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藏着的强烈愤怒和尖锐批判。人情与文情交融,情入文章,情入课堂,学生自我便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无须教师空洞乏力的强调、灌输。

为了达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使他们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能力,适应激烈竞争的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去调动他们的积极的情感,确切地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用真挚、热烈的爱去触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去为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心境,让他们自始自终充溢着高昂的学习激情,孜孜不倦地去求知识,追求美好的人生。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热情的”。没有充沛的、深厚的热情,要坚持艰巨的学习是不可能的。没有对知识的热爱,就不能苦战攻关,攀登科学高峰。尤其阅读教学,由于学生学语文不是从零开始,对于每一篇课文,大都似乎明白,却又不甚了了,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往往不如学习其他学科。学生的语文技能只要有识字作基础,又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的各种渠道自然习得,语文课的作用往往不如其他学科明显,因而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就很差,甚至于语文课上也偷偷摸摸做其他学科作业。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去关爱学生,用炽热的爱的火焰去点燃学生阅读语文的激情。作家写文章是源于生活,发诸真情,可以说,无情就不能成文章 。那么,学生阅读语文,当然也要带着激情去读。对阅读没有感情,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用自己的满腔激情去沟通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使他们之间能够通过文章直接交流感情,产生共鸣。那么阅读教学就能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

二、“趣”激课堂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独霸课堂,一讲到底的方法,任凭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始终提不起精神来,这样想提高课堂效益,简直是天方夜谭。要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以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拨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位的工作,应当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掌握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伴有一定的积极情绪,在生活中的意义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愉快的去学习,就能取得成果。因此, 教师要根据所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的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

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趋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古代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代诗词鉴赏课,对实现这一任务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陶冶。

基于此,我在古代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几种激趣的方式。

1、以画激趣  形趣,是教学中的直观形式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它具有审美直观效应。绘画,便是颇具“形趣性”的教学方式。由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许多动人的古典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因此教学古代诗词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我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根据诗中描述的山居之景、山居之人构思一幅图画,结果,有些学生的画面超出老师的想象美。一位学生的画面上画了一幅特写镜头:半天挂着一弯新月,一棵树的叶上还带着水滴,山泉从树旁流过,蜿蜒流到远处的荷塘,塘中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个人正撑着船,塘边有一片竹林,竹林边有几个端者盆的少女。通过这幅画面,可以看出学生是完全领悟了该诗的意境的,它仿佛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归来的女子们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小鱼船缓缓地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很感兴趣,有热情,也很投入。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

2、以字激趣  意趣,是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作品“意趣”这一内蕴力,就可以催动学生产生最高境界的审美领悟效应。好的诗,总有一些字,甚至全篇一个字,会成为诗中亮点,其精妙之处往往在于个别的字,抓着这些字,即可纲举目张。讲活这些字,会使全篇鲜活而生动,会激活全诗的意趣,从而使学生产生美感效应。

如杜甫的《蜀相》中写景的两句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看起来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里面两个字跟境界关系最密切,就是“自”与“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通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诗的意境,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领悟。这样一来,教学是把字词训诂顺便夹带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妙趣横生,并会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赞赏。

3、以疑激趣  质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词的意趣会容易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志上的审美愉悦。

如姜夔的《扬州慢》,在讲到“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我问:“废池、乔木怎会厌和言呢?是不是词人写错了?”在讲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我说:“月本来就是无声的,可经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启动了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经过思考明白,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欢歌笑语声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这样,同学们就能领悟词人感时伤乱的情怀了。

教学古代诗词,激趣很重要,方法也不少,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形趣、情趣、意趣等不同的审美形态,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采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由感受美、体念美,到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

当然,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感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让思想的火花在争辩中迸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才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城著

2.《语文教学通讯》2004、1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合订本

 

王潇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