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还是“瘦只”教育——当前素质教育的几点现状和思考(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梅江鹏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老百姓极为关注的话题,因为谁不想通过教育提高自身、后代的素质呢。然而,长期以来,在批评传统教育弊端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是在真正倡导素质教育,而是在倡导一种低素质教育,并且以一种妖魔化学历教育特别是高学历教育的倾向,我们有些专家所创造的办法只是‘赤脚郎中’就具备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解决问题之道。

教育体制的腐败僵化;教育观念的孝忠奴化;教材编写的因循守旧;教学方式的呆板无趣;素质教育的举步维艰;家庭教育的误入歧途等等。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危机,就是教育价值的基本失落,以及由此造成的施教者、受教者双方想象力、创造力的萎顿。————渝籍学者冉云飞的学术专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

冉云飞在《玩乐的权利与身心健康》一节中痛切地描述了中国少年儿童被剥夺起码的玩乐权利的悲惨境遇。联合国《儿童权利保护公约》郑重告示:玩耍是儿童的权力。然而,我国公布签署该公约6年之后,并没有几个家长和老师把它当作一回事。中小学生的正当玩乐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个中学生把爱情流行歌曲《最爱你的人是我》作了如下的改编:“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觉得无比辛酸。本来,孩子应当在游戏中长大,通过游戏获得知识和身体上的训练,并且能够从中学会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具有“健康体魄、农人身手、科学头脑、艺术兴味、改造社会精神”的现代人。但是,枯燥的教材、繁复的内容、陈旧的教学法、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最多成为掌握了某种技能的工具。作者总结说:“不把人当作一个活物来看,不把人当作千差万别的个体来对待,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一个必须长期清算的顽疾。”读到这里,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哪能不痛心疾首!所幸,领导层已开始重视这些问题,对中小学生的“减负”,就是很好的例证。可是这又有谁去努力遵照执行了呢?他们谁又能摆脱“杀人的分数”,学校丢掉了升学率,孩子失去了上好学校的机会。家长不同意,只要不摧残孩子的身体,哪顾得什么身心负担重重……显然只是一纸空文。

他在《沉疴》一书中多次强调,“应从小给学生进行尊重个性,尊重个人,尊重创造,发展潜力,尊重其权利,知晓其责任的公民教育。”他尖锐地指出,当下的所谓“德育”教育,充斥着假、大、空、死的知识,高不可攀的榜样、不着边际的好人好事,已经与当今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思想资源严重冲突。只有重视“公民”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国民来。而公民教育应当贯彻这样的一个原则:尊重个人的发展与自由,尊重个人的人身权利等方面的权利不受侵犯。

以上这些不得不令人震惊和担忧,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太复杂,一说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谁都不去捅破这层纸。教育改革这多年,什么都去改革,可就是体制这一根源问题放弃不下,它始终制约了整体改革。

可是,改革的方向又何去何从呢?

从过去的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现行的科研教育,养成教育等,从过去的教育大纲到新大纲到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又有多少人理解其中的本质含义,又有多少人遵照执行呢?个中原因不必过详,因老教师过多,老思想陈腐,个别中青年教师遵照而失去占位成绩而放弃;因高考分数主义的指挥棒的指引,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制约了思想,束缚了手脚等等。

什么是素质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是:学习昨天和今天的一切有用的、内化为自己的,去创造明天社会需要的。也就是指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自己未来需要的东西。

可是我们今天教师可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以本为本”,存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成了教材的奴隶,将自己看作是教材和大纲的被动执行者,被教材所束缚,成了印刷的奴隶。二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重结果,轻过程,重答案,轻问题,三是以课堂为中心,重知识,轻生活,重文本,轻心灵,学生成了接纳的容器,他们的知情意行被漠视甚至无视。

那什么又是新课程呢?

新课程就是从“双基”到“四基”,从“学科”、“课堂”到可以生活。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强调“双基”: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是,仅仅坚持双基的课程和教学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新要求,即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和态度,理想和道德观念、纪律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参与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所以学校课程的基础已经由“双基”发展为“四基”: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乃至创造性学习。

新课程新在哪里呢?

(1)课程目标追求全面性。每门学科都包括至少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以往的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只是形同虚设。

(2)课程结构更强调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无稽之谈 教学大纲;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

(3)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使学生学会处理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整合,课程是沟通学生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4)体验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及实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胡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有关课堂纪律的思考:

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通病。进任何一所学校,步入任何一间教室,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情景:

课桌整齐地呈现几何图形排列着,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到教师的“恩准”。教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可支使学生做这做那,或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现得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俞敦华(上海市沪新中学校长):有什么样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

长期以来,在教师的眼光里,学生正襟危坐,雅雀无声,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或者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一个起来回答问题,众人认真听,认为是课堂纪律好。凡是影响、干扰、破坏”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的学生,则常常遭到批评、警告、呵叱和惩罚。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自然要求构建一个保证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纪律,教师强调课堂纪律的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过程畅通无阻。

沈志瑾(上海市昌邑小学教师):课堂采取什么样的纪律,归根结底是一点: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是否尊重。就我个人认为,上课一定要有纪律,这是教学的前提条件。但同时,我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一个学生考试能得90分,在我课上他可以不听,可以在桌下做自己的事,前提是不要影响别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不存在课堂纪律问题。

课课程中如何看待课堂纪律的呢?

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考证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例行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必出内心的呼声。

放得开、收得扰。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怕别人为此批评我的课堂纪律。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证。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节优质课如何评定呢?

1、“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2、“教师唱主角”的课称不上好课。

3、“达到认知目标”的课也不一定是好课。

a、好课应让学生主动参与。b、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

素质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正如陈景润初中数学教师的一堂课,激励了陈景润一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以班级为授课对象的情况下,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优质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大致涉及设计、实施、内容、课堂文化四个方面,应该具备六个意识:目标意识、质量意识、设计意识、环境意识、人文意识;突出六个原则:实、新、精、巧、活、美。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教师的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进行审视,如:

课桌椅如何摆放?

教师在课前准备些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应该站在哪里?

教师在课堂里做些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

如何指导学生做练习?

如何给学生留作业?如何批改学生作业?

什么样的教师是“胜任”或“有困难的”教师?

教学前,当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应该问自己下列问题:

这节课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需要交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知识、事实?

怎样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

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目标?

如何组织材料和学习,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制定了教学计划,我们就对教学具备了初步的自信,然后准备把这些决策和计划付诸行动。在上课之前(如早晨),我们回顾整个计划,并再问自己一些问题:

今天我希望学习达到什么目标?

我计划了哪些活动以达到这些效果?

我将使用哪种类型的课?

怎样才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目标?我特别期待一些什么?

有哪些教学的特定方面是我今天要加以提高的?

有哪些途径使我可以收集关于我的行为的事实?

我是否会碰到一些问题?计划了什么策略来避免它们?是否在我的计划中考虑了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新的理念中,我们对照自己,离它有多大差距,你具备了哪些和欠缺了哪些?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和感悟以至觉醒。可是又有谁去过多地改变及追求呢?又有什么措施去监视过去老的教条主义还在继续延续?因为灌输式的教学也能取得好的高分和占位。又是谁说我的教学质量没有提高,又有谁敢否认不是“好”(汗水和时间)的教学方法的结果。所以,如果是这样的检验和评价,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永远只能停留在历史的舞台,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罢了!素质教育只能贬为“瘦只”教育的笑话。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