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多元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谈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多元评价

一、引子

字典上对“评价”的定义是评定的价值或价值的高低;google对教育“评价”的定义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作为老师,我想对“评价”下的定义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进展情况给予的评判。“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指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判断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传统的学生评价由于其目的重在甄别、选拔 ,所以评价重心过分关注活动结果 ,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 ,而行为目标取决于结果 ,忽视学生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忽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则认为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 ,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曾经有幸在网上找到广东深圳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的实录: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呢?这是不是哪句古诗改装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来的。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

孙老师的课堂,是如此富有诗意,正是因为他精准地掌控了“对话”等枢纽,这才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心灵对话中激情的飞扬。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构件。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变得热闹非凡,但是仔细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由于许多的原因,导致课堂评价出现了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这样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真实的评价框架。

二、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自信的源泉。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教师的言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你的举动,你的言语,无时无刻不被学生所关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教师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可能都会进入学生的思考范围。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发现性的评价来评价学生,那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例如,有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下面这段话:

太阳露出头顶了,

太阳露出眉毛和眼睛了,

太阳露出笑脸了,

太阳跳起来了!

当他指名一学生朗读时,学生朗读得相当出色,为了指导大家更好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感受那种特定条件下的喜悦之情。老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情况,中肯地说:“我发现某某同学原来是微笑着朗读课文,怪不得朗读得这样好。”经老师这么一说,其他学生便自主地投入到带着微笑朗读的行列中来,朗读效果非常的好。

虽然,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同凡响的,可见激励性评价的价值。

这里我想再举一个例子:有位年轻的老师到一个新的班级上课,并不清楚班级里的情况,在上课的过程中,他发现教室的中间有一个学生正低头,双手在抽屉里摸索着。老师走了过去,学生猛然一抬头,手中的一幅美丽的星际图展现在老师面前。“哇!”老师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谁画的?”“我画的!”学生有些惶恐,结结巴巴地说。可这位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上课不认真,而是边点头边“嗯”着走上了讲台。可谁知就一两个语气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难得,他已经好久没有得到赞扬了,“哇”和“嗯”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后来这位学生奋发而起,一改过去学习的习惯,而且成绩一跃名列班级前茅,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教师。

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多用这样激励性的评价,那学生将大大受益。

有一老师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你的孩子,你的学生,生活在什么之中呢?”学生的学习需要鼓励,针对学生的即时表现,评价者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激发努力的欲望和探索的灵感,会使学生感受到肯定和欣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信心的评价。有时,甚至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行为时,即使不完整、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也要发掘出可以鼓励的地方即时评价; 讲授鲁迅《雪》一课,我在“美读课文,领略意蕴“环节,鼓励学生用激昂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语气读出朔方雪那种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精神,个别读、男女声比读与齐读相结合,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其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讲授《黄河颂》一课,我把“读”作为学习本篇文章的切入点,整节课都在指导激励学生美读、朗诵,在琅琅的书声里,学生们读出了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读出了诗人的情感美,读出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自信与激情。我在教学中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孩子变的可爱了,闪光点越来越多。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在我的眼中,学生变的可爱了。

2、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得到赏识,教师尽可能的创设机会给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的评价中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我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课间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并能促进其进步与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关爱学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能、行、成”的强势心态。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我想,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性评价。把握评价契机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关键。加德纳认为,如果不能对学生不同领域以不同认知过程和学习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那么,再好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多大作用,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出评估是教学的最大需求,既然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不能仍然套用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待“研究性学习”,而应该以多种评价的手段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这也意味着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练习,作业,考试,不仅仅限于统一的,单一的模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能和自身的优势条件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构建答案来获取成功。学习过程成为体验成功的过程。

说明文的教学是最枯燥的,部分学生往往对这样的文章不感兴趣,于是,我在设计《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要求学生围绕 “ 拯救死海 ”的主题,探索拯救死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浓厚 , 查阅资料 , 了解死海周围的环境 , 并积极了解有关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 探讨拯救死海的良策 ,并提出了不少方案。比如干预天气 ,人工降雨,植树造林 , 改变天气 ;发明新的化学药剂 , 用来溶解盐类:地中海水注入死海。针对最后一种方案 , 一位平时成绩极差的同学在交流发言中说 :“死海比地中海低397米 , 两地开凿运河 ,大概算得上是一条良策。据说 , 约旦政府已经打算这样做了。一旦引水规划得以实现 ,死海‘不死 '的奇观一定能够长久保留在西亚土地上。”我及时给予鼓励:“你真棒,太有策划创意了!”,这种探究活动说明一个人只要有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或者把活动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 , 那么活动者的能力水平就会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 并且活动越多样化 , 能力发展也越呈多样性。

根据这些信息,学生能够加强他们自己智能的弱项,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以便更好满足学习的需要。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它的实施同样也是以准确了解学生智能的状态为先决条件的,因而语文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精心策划其评价过程。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特定智能(或智能的组合)进行评价,应当侧重于该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智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智能的媒体时,看学生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敏锐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并会运用促进学生展示多元智能的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自由的主动地研究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就会事半而功倍。

多元智能创设的广阔舞台,是一个三维时空,它为学生创设了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平台,打开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大门,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站立起来,个性得到张扬。也使我们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植根于现在,面向未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3、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维碰撞处”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加强这种矛盾,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争论中掌握知识,建构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如杨绛的《老王》被选入中学课本,专题是“号角,为你长鸣”,子题是“底层的光芒”。文中讲述了一个伽西莫多式的人物,自身生活都很艰难,但对作者夫妇危难中一如既往地照料,还未及回报,他已辞世,令人感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学中我们如果仅仅把老王诠释为一个普通的好人,讲他的善,就是一种隔靴搔痒。我们应该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领悟:像对待梵高的油画《农鞋》那样,看到老王形象的纵深感,从而使这个形象显得异常丰满:(1)老王是一个普通的好人;(2)老王是一个在危难之中仍然保持本色的好人,作者夫妇彼时生活艰难,许多人避之而不及,老王一如既往,雪中送炭,无偿服务,真义至极;(3)老王自身也是一个生活维艰的人,却满腔热忱而无私地资助作者夫妇;(4)作者夫妇未及回报,他已辞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作者夫妇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得以逢着老王;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永远也无法回报老王;作者夫妇又是“愧怍”的,知恩图报,正是因为他们要回报,更显老王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将思维推进到那个时代,老王是独特的,稀少的,因为他身在底层,又是可贵的,平凡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行动,老王事实上就是一个活教材,是一道强劲的闪电!在这样的多元解读之下,老王形象充满了一种复杂而结实的美。

  4、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时思维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教师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反思,对他们的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评价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让老师的评价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对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学生质疑,最终认定是大脚而罢。这一解读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脚,还有其他的体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从“感觉”上看就会被识破,但从“情感”上看却不愿识破,即使识破了也佯装不知!最大的感动是一种无言!学生在大小脚之辨后满足而去,收获的是一种浅层的家国之情,在老师的指导下而作了进一步的体悟之后,得到的还有至深的战友之情。木兰一个弱女子,就算是假小子吧,冲锋陷阵恐怕很难与男士相提并论,但最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一定战功显赫,大概也是战友们谦让所致吧。为什么要这样解读,因为这种解读更令人感动,更令人的精神获得“净化和陶冶”,木兰的形象会更真实,更美,也就更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判断力。

  所以,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当然,激励也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

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

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的生命体,课堂上教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评价的形式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并给予用心地呵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通过师生、生生间富有灵性的评价进行动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洞察秋毫,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有探究价值的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促进教学评价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挖掘感悟资源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维有时比教师更宽阔,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和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教师课前未重视的,也许恰恰就是学生最有感触的,是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资源。

一个小学语文课例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有学生振振有辞地质疑:“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不可能只有一枝杏花探出墙来,我觉得‘万枝红杏出墙来’更能体现满园的春色!”教师听了,先是愕然,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于是教师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可是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学生细细咀嚼,然后踊跃发言:“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所有的红杏都伸出来。”有的说:“一枝红杏开放了,想必千枝万枝也已经开放了。”有的说:“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让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他从一枝红杏联想到了春天争奇斗妍、百花盛开的美景。”教师见学生已经品味出文本丰富的内涵,就像满园焕发的勃勃的生机,就趁热打铁:“如果你就是那一枝红杏,回眸园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满园的红杏傲立枝头。”有的说:“太阳是红艳艳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而迎春花是娇黄娇黄的……”更有的说:“我还看见一群群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这意外的声音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思考、发现、质疑的空间!有了这样一个空间,课堂才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们的讨论,源于文本,又跳出了文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层的境界。教师虽没有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安排学生的学习,却取得了比原有预设更好的实效。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有了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2.善待错误资源

阅读过程是一个充满了“误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对文本、对作者产生误解,也常常会对教师产生误解。往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在消除误解的过程中不断深沉。而当误解难以消除的时候,教师科学、合理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常常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设置了如下的话题:

教师问:“对于老斑羚舍生帮助壮年的、幼小的斑羚跃过悬崖的做法,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我觉得那只镰刀头羊最愚蠢,它完全可以不站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

教师:“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它是领头羊,它应该继续活下来带领那些得以生存的斑羚群。再说,它舍生救下那些斑羚后,那些得以继续生存的同伴也不会感激它。”

此时有不少同学纷纷表示了赞同。

教师说:“那么,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来救你吗?如果他们不来救你,你怎么想呢?”

学生甲回答:“我会想,爸爸妈妈真狠,平时都说爱我,关键时候不来管我了!”

有学生乙说:“我可是希望爸爸妈妈来帮我一把的,有他们在我身边,我才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丙说:“我认为老斑羚舍身救小斑羚是爱自己种族的行为,只要能够保留住自己的种族,死了也值得!”

教师说:“是啊,说得多有道理啊!”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将心比心,从而感受到老斑羚这样做的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了无痕迹,自然贴切,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堂是变化的课堂,只有富有变化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出现暂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视角,巧妙地开发生成性的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而又不失秩序。

3.巧抓偶发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是装聋作哑,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教师只能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应变能力,巧妙引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口技》一课时,正讲到兴致处,有位学生突然模仿狗叫的声音,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学生吓得耷下了脑袋,偷眼望着讲台,等待老师严厉的批评。这时教师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模仿了起来,看来是被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中艺人高超的技艺所感染,我们再回到课本来,继续学习课文精彩的描写。”

学生会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教学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事件,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只有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出现更好的教学。语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评价的物质手段要符合所学内容的基调,与课文主旨吻合。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关键处给学生留足想象的空间,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总之,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让教师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完善、科学、多元、民主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无疑会为语文教学提供一片新天地。

 

追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