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解题技法(转载)(高三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和解题技法(转载)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注重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在清理内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再由整体推及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感悟和赏析。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考生面对古文阅读试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目,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遵循整体阅读的原则,首先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把握主旨,已经成为我们解答古文阅读试题的必须。

     请先看2007年高考湖北卷古文阅读题目------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琅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螺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优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琅公孟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王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亚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   霁:明朗

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

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凭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B.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                           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

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D.颖川公卒,哀毁如礼

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

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4分)

(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4分)

       2007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题节选了《海洋山人自撰年谱》中的几段文字作为阅读材料。现在我们就依整体阅读的思路来演示解答试题的思维流程,并对试题作必要的解析。

1.浏览全文,了解大意。

   读懂原文,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础,解答古文阅读试题尤其如此。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浏览阅读材料,而不是看试题。浏览阅读材料,须得从大处着眼,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明白,了解全文大意即可。例如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材料中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前因后果是什么,都涉及哪些人。

       浏览过上述几段文字,我们应该读出以下内容-----

       这是王士祯(渔洋山人)简略记述其先祖故事的几个片断,依次写到始祖(王贵迁)、二世祖(王伍)、三世祖(王麟明)和高祖(王重光)的事情。关于“始祖”,记叙了天外飞来诸城初氏女,成天作之合一事;关于“二世祖”,交待了其与始祖的关系及排行,介绍了其性醇谨、知孝悌,还简叙了赈乡里饥民的场景以突出其乐善好施的品行;关于“三世祖”,交待了其与二世祖的关系及排行,强调了他的警颖强记,简述了他的“孝”与“友”;关于“高祖”,交待了他与三世祖的关系及排行,简叙了其为国事尽力的主要事迹和在家善待三位继母、善待兄弟遗孤的事迹,以及在家乡父老面前温文尔雅、恭敬有礼,突出其忠孝双全。

2.审视试题,回扣原文。

      在浏览了全文之后,就应该审视试题(弄清考几道题,各题考什么、又是怎么考的,难易程度如何,各题赋分多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原文中找到用以命题的句子的具体位置,找到分析综合类试题的取答区间。

       对上述考题,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命题者就阅读材料共设了4道小题,设在第Ⅰ卷的3道小题分别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每小题3分;设在第Ⅱ卷的第13题,是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有3个句子,共10分(4分 +2分+ 4分)。19分的题目,覆盖了文言文阅读的全部考点;试题所及,也覆盖了全篇内容。

弄清了上述问题,我们再进行“题”“文”对读,逐题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位置。例如第12题,4个选项就是对应原文2—5段中所述4位先祖“事略”分别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3.观照全文,逐题求解。

阅读题求解,必须观照全文。

第10题,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B、C项)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D项)放在一起考查。先看对实词的考查:B项中的“数”作“屡次”解,应无障碍。C项中的“式”作“榜样”解也属常例。B、C两项都可以迅速确定为正确选项。要判定A项中的“霁”解释成“明朗”是否正确,似乎还要费一点周折(马虎的学生大都会因为“霁”通常解释为“雨后初晴”而轻易否定“明朗”解释的正确)。但是只要我们将句子放在全文中理解,进而推究句中实词的含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的前一句是“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这个“霁”当是与“大风晦暝”(意思为“大风吹了个天昏地暗”)对应的,那么,在这个语境中定然是指天色变得“明朗”无疑了。再看D项,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其用法虽多,但只要结合语境辨析,还是容易理解的。该项“ 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一句在原文中第5段,说是王士祯的高祖王重光的上司(“当事”)提拔(“晋”:升。“秩”:官阶、品级)王重光当上了“佥事”(官名)的事,“以其能”应当是解释原因的,因此这个“以”就只能作“因为”讲。如果该句没有主语“当事”,我们才可以考虑给该句增补主语“王重光”(如该段中的第2句,第4、5、6、7句)。此时,这个“以”作“凭借”讲倒还是说得通的。然而该句既然明确了主语是“当事”,那么“以”也就只能解释为“因为”。这样看来,无论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还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甚至要观照全篇。

第11题,这道题是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根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的那组句子,其第一句应该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A项所引二世祖侍奉父母及几个哥哥都得到他们的欢心(“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C项所引高祖三度侍奉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是她们生养的(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D项所引颖川公死后高祖哀毁骨立、丧礼周备(“颖川公卒,哀毁如礼”)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讲究孝道’”的。惟有B项的“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在家中对待各位兄弟,情深意厚)不是。同样是根据题干指示,符合试题要求的那组句子,其第二句应该是“表明先祖 ‘乐善好施’”的。结合全篇解读文句,B项中所引“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以及C项中所引“诸饿者以次受糜,纺(‘纺’通‘绑’)其笠于槐,累累如也。”这些二世祖的事迹无疑都是“表明先祖 ‘乐善好施’”的;而A项的“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是说二世祖如何治家的,D项的“遇事慷慨,不避艰险。”是说刚直不阿、忠勤报国的,这些都与“乐善好施”不相干。运用排除法,就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C项。

该题的复杂性,在于题中 8个文句,散于全文,其中B项、C项这两项所列事迹还都不是同一个人的,也不在同一段落。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浏览全文,了解大意”,没有“审视试题,回扣原文”,不能做到眼观全篇,而是仓促地、毫无目标地去筛选信息,不仅耽误时间,还难免出现错误。

第12题,是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答这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选项的表述(姑且称为“流句”),在原文中去找对应的句子(可称为“源句”),然后一个一个信息点去核对。如D项:“流句”中的“忠勤公忠孝双全”,与“源句”“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以及“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与“源句”“ 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意思相合;“流句”中的“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与“源句”中的“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意思相合。据此即可判断D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发现A项对原文第2段内容的概括,B项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概括,其每一个信息点都能从“源句”中找到依据,从而确认它们也都是正确的。至于C项,细心的考生很容易发现“流句”中“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的概括与“源句”中“数困棘闱(‘ 棘闱’是科举时代试院的别称),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有出入:颖川公是先应乡里的拔擢担任永平郡司训的官职,最后才升任颖川王府教授的。如果考生对文言虚词“即”的意义和用法(“即”为副词,作“立即”讲)没有理解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是另一说;如果是没有读懂文章大意以致误认为此项正确,就太可惜了。

第13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4分)

(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分)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4分)

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句子的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信”,首先就是与原文意思相吻合,高考中的翻译题通常是只要翻译出大意就能得分(“评分参考”具体规定了这一题的三个句子都是“翻译出大意得1分”),

而只有理解了全文大意,才有可能做到译文的意思不与原文相悖。

例如翻译文句(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共下”,就要在第2段中找到其前句“尤好施予。岁时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以明确文句(1)是具体表现二世祖“好施予”“ 赈乡里贫乏者”的;还得找到其后句“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以明确文句(1)是交代其“施予”的具体地点和方式的。这样,文句(1)的大意就出来了。如果能够再落实几个关键词,如“扶疏”(大树的树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时”(充当状语,作“时时、时常讲”)、“糜”(粥)、“哺”(作“给……食”解),文句(1)的翻译就没问题了。本句的翻译为:“                         ”

又如翻译文句(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如果在原文第5段中找到“……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就会得知高祖之所为是在任职之地为京城建“三殿”而“求大木”,文句(2)的大意也就好把握了。“走”(奔走)、“报”(报告)等关键词一经落实,正确翻译也不在话下。

翻译文句(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有相当的难度,但如果能够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段来理解文句(3),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公性孝友”中的“孝”好理解,就是“善事父母”的意思,下文“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可以为佐证。“友”呢?多数考生对“敬爱兄长”可以成为“悌”而对“弟兄们好”只可称为“友”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理解“公性孝友”是总说高祖品性的,又不能从下文中找到与“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并列的另一分说的句子“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进而理解“友”的含义,该句就很难准确翻译。“为颖川公次子”的翻译没有难度,“方龀而母沈安人亡”的翻译也可以从后句“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得到启发,而知道该句是述说高祖的生母沈氏在高祖还是童年时就亡故了。

4.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试题解答完之后,还必须重读原文,审视答案。

       这一次的重读原文,就是将试题的答案代入到原文中读。具体说,就是将自己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代入到原文中,看句子是否通顺,表意是否准确;参照原文看自己对原文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将自己对文句的翻译代入到原文中,看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连贯得体。重读原文,审视答案,是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

  通过以上对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文言文整体阅读的基本程序可解题技法-----

1.做标记。

       浏览全文,是读文答题的第一步。浏览的目的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采集重要信息。浏览多为“跳读”,即着眼于整体理解,不拘泥于个别字句。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例如:

       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以利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利明确实践发展过程等;在出现“变化”(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浏览全文时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理顺文章思路,尽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

2.寻对应。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或理解、或筛选、或分析、或概括,所有的答案都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在解答具体试题时候,首先应锁定题干要求,明确试题指向。例如上边2007湖北卷《先祖事略》第11题,题干要求找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根据题干指示,解题时就应该实施“题”“文”对读,将试题中出现的8个句子放到原文中寻对应点,逐句确认其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终确认一组作为答案。

        依照整体阅读思路答题,不仅需要通过“题”“文”对应,还要从人物或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角度思考,观照全篇、抓住一些对应关系。这些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

       一般的高考文言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而命题往往指向其中确定的一人或几人,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9题,题干为“分别标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对象为“廖刚”。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候,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如在C项中就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事件与其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人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2题C项。

        事件与人物品行的对应关系。

      这些年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的主角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以此来对考生的价值取向做正面的引导。但传记中作者往往会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的多种美德。命题人常就其中的某一种美德设题,如果考生对题干一瞥而过,不很仔细,筛选时就很容易选出与题干所示美德不对应的句子,落入陷阱。例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第11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D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分析:①句表现了朱晖年少而胆大,不畏惧群贼强暴的一面。这与题干中所言“不惧权势”很是貌似,如果考生忽略题目要求,看见“美德”就选,很容易出错。 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直接表现的。答案:D。

       3.用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句,试题中对文章作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利用试题信息,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意是有帮助的(如果是“选非”题,就会有3项是正确的,那么给我们的帮助会更大些)。有人认为,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匙,这些经验之谈也不无道理。

我们提倡依照整体阅读思路解题,但并不排除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作为解题的辅助手段。例如,“排除法”就是解答选择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4.查疏漏。

        在解答完毕全部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后,一定要重读原文,审视答案。这既是确认答案的必要程序,也是防止疏漏的有效途径。

-----------------------------------------------------------------------------------------------------------------------

附录:2005广东卷文言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详解:B.候,拜访。前面有动词“往”,明显看出“候”作“等候”不恰当。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B. 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将要”;连词,“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答案: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快速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①②④⑥句都是“不惧权势”的直接体现。③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⑤句是骠骑将军对他的器重;都不是直接表现的。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而不是“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答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3)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创之处,他都被人弹动。

【附 文言文翻译】

      朱晖字文季,南阳郡宛城人。朱晖幼年丧父,朱晖13岁时,王莽政变失败,天下大乱,朱晖和母亲及其亲属从乡间逃入宛城。路上碰到一群强盗,强盗们拿着刀挟持众多妇人,掠夺她们的衣服等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朱晖拔出剑走上去说:“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强盗们看他年幼,佩服他的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于是放弃了掠夺离开了。当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一起在长安求学,有故交之情。等到光武帝即位,寻问朱岑的时候,朱岑已死,于是就召来朱晖授予他郎中职位。不久朱晖因病离开官位,在太学府完成学业。朱晖性情端庄严肃,行为举止讲究礼仪,各位儒生都称赞他有高尚品德。

      永平初年,显宗帝的舅舅新阳候阴就羡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拜访他,朱晖躲避不见;阴就又派家臣带着礼物去求见,朱晖躲在家里不接纳他们。家臣回去禀报,阴就叹息说:“真是志士啊,我们不要辱没了他的气节。”后来朱晖在郡里任职,太守阮况曾经想买下朱晖的奴婢,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后,朱晖就厚赠给了他家。有人为此讥讽朱晖,朱晖说:“以前阮大人有求于我,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要求,是告戒自己,不要玷辱了大人的美好名声。现在送奴婢给他家,是要表明自己当初那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吝啬。”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了朱晖的事迹,就想征召他,平时对他非常恭敬有礼。正月初一的早晨,苍去朱晖家庆贺新年。旧例,少府要给予出行官宝璧。当时阴就做府卿,显贵骄纵,他手下小吏们也傲慢不守法。苍坐在朝堂上,更漏快要燃尽,可还没得到宝璧,回头对佐治官吏说:“这件事怎么办?”朱晖看见少府的主簿拿着璧,就走上去;骗他说:“我经常听说宝璧但未曾看到过,请让我看看。”主簿就把它交给了朱晖,朱晖回头招来令史拿走了璧。主簿大惊,马上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阴就。阴就说:“朱先生是义士,不要再找那璧了。”苍也就罢手了,召来朱晖对他说:“你是个属官,你和蔺相如比怎么样?”显宗帝佩服朱晖的胆略,任命朱晖做了卫士令。后来又封为临淮太守。过了几年,朱晖因为犯了法而被免职。

      朱晖做官吏的时候刚正不阿,常被上面官员嫉恨,担任官职时大多被人弹劾。自从去了临淮,闭门居于乡间,穿粗布衣服,吃粗杂粮食,不与乡里人来往,乡里人讥讽他耿介。建初年间,南阳发生饥荒,朱晖把家里的千多石粮食和家中财物,拿来分给同宗亲友、故旧之交和贫穷老弱的人,乡里人都心向着他了。后来朱晖被任命为尚书令,在年老体病的时候离职回家了。

 

刘学志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