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沈贵鹏 () 一、社会转型、道德转型与青少年亚道德21世纪已经来临,我国社会转型的节律也呈加速趋势, 如果把鸦片战争看作是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开始,那么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共和国成立是慢速转 型期;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速转型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整个社会则进入全面的快速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由欠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也相应地带动社 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社会步入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时期。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 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并直接导致 道德转型,根据社会学家涂尔于的观点,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这一 变化特别容易使人受新观念的影响,社会也因而突然迷失方向。我国社会正处在突变时期,而与之 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不健全,建构与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新道德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因此,新道德体系的建构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的发展及人的精神提升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国目前伦 理道德领域异常复杂,社会主流道德因社会改革、利益重组而变得“山重水复”,西方道德思潮的 冲击波正“一浪高过一浪”,传统的以宗法、血缘、情感、人情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仍固着在许多人 的意识中,国人的道德世界正经历从未有过的混乱、迷惘、冲突与裂变,也预示着新的整合。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转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 客观要求青少年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青少年正从传统 的“边缘人”向现代社会的“参与人”过渡,逐步体现其社会主体地位。以文化为例,青少年文化 是一种典型的边缘文化(亚文化),必须接受主流文化的制约,但也同时体现出独特的主体性、批 判性和创造性,会对主流文化加以补充、提升,或者偏离和反叛。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转 型期,在主流道德文化之外,也存在着通俗道德文化、大众道德文化和青少年道德文化。由青少年 道德文化可以自然地引出青少年亚道德。在道德发展中是否存在青少年亚道德?如果存在,那么转 型期青少年亚道德有何表现?如何针对青少年亚道德进行德育?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尽管对 青少年亚道德尚未见到定性的描述,但一些学者与此相关的见解则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北京师大陈 会昌教授认为:“在学校主流道德教育之外,也就是在学生内部,已经和正在形成着他们自己的亚 文化、亚道德体系,我们教育者无法禁止这种由学生自己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南京师大吴康宁 教授认为:“人们屡屡指出青少年有其自己的文化,或曰青少年处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 化中是不乏道德取向和道道规范成分的。据此而论,青少年也确实在进行着德性的创造,唯其创造 结果未必都能为社会认可而已。”由此,可以这样来理解青少年亚道德:它是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 而言的,是社会主流道德的一种补充,是由青少年群体所特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等 构成的一种道德体系。青少年亚道德以青少年亚文化为母体,是一种道德文化,社会、道德转型在 客观上提供了青少年亚道德赖以生成的条件,青少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 也为其“德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社会的改革开放也能以宽容的态度认可和接纳青少年群体特有 的道德心理、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理想,从而为社会的青年化和青年的社会化开拓广阔的发 展前景。 二、青少年亚道德的成因、特点及对主流道德的作用 1.成因 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与发展可以从社会、青少年自身和道德教育三方面进行归因:第一、社会 原因:如上所述,我国社会正经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正日益受到 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从而使道德行为判断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扩大 了,正如《境遇伦理学》所言?quot;完全不顾特殊的具体情况而一味坚持普遍化原则,这同先知 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先知的话决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的境遇,决不是永久有效的抽象训诫,总是 要联系实际境遇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社会转型期对青少年的规范作用越来越需要与具体的” 道德境遇“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规范和导向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主流道德的”改组“,促进 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与发展;社会转型也加速了社会主体的塑造,社会青年化和青年社会化的趋势 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使其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对社会主流道德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出某种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创造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体系,即青少年亚道德。 第二,自身原因: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逐步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 会生活、履行社会义务的社会人的过程,随着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的增强,青少年已不再盲从既 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甚至产生心理上的逆反性和抵触行为,在道德生活中,他们不再被动地 受制于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束缚,而是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吸纳社会突变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取向和 道德规范,并根据青少年群体所特有的规则建构自己的亚道德体系;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的一 个重要现象就?quot;文化反哺”,文化人类学家米勒称之为前象征文化,并有这样的界定:“在 论及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这种文化类型时,我们就用前象征(Pre-figurative) 这个词。”文化反哺现象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也动摇了由长者操纵的主流道德规 范体系,使传统道德典范丧失了权威,道德生活的革新也就成为青少年一代向年长一代文化反哺的 一项内容,这不仅促使青少年亚道德的形成,也促使其对社会主流道德的渗透和改组。第三,道德 教育的原因:社会转型客观上导致了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转型。现代德育已逐步?quot; 学会选择的德育“、”主体性德育“、”活动性德育“、”开放性德育“迈进,德育方式的改进促 成了青少年德育主体的形成,他们能积极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生活、评价现有的道德规范,分析社会 道德现象,探索新的道德准则,从而形成青少年亚道德体系。 2.特点 青少年亚道德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下列几方面: 创造性。青少年亚道德就其本质反映了这一群体对“德性的创造”,随着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其创造性道德需要也愈益增强,在社会转型之际,传统道德规范往往难以使其“就范”,发展新的 道德价值取向、尝试新的道德行为方式是青少年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 独特性。青少年亚道德是与社会流道德相对的一种道德体系,是体现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 理想、道德规范、道德价值与众不同的一种道德体系,相对于主流道德,这是独特的,相对于其他 类型的亚道德,同样是独特的,独特性能较好地概括青少年亚道德发展时代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反逆性。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社会主流道德的一种反叛,他们追求独 立选择、尝试新的道德生活和摒弃陈规道德戒律的愿望使其成为道德的反叛者。因此,“2000年的 教师应该准备迎接这样一种青年:他们竭尽全力以克服严重的心理问题反对那些令他们感到陌生、 有害并和20世纪主导价值观念相距甚远的制度、标准和模式。”这种反逆性常使青少年产生道德偏 离和失范。 前喻性。青少年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道德生活具有前喻性,具有“文化反哺”功能。在 道德转型之际,青少年的道德生活最接近转型社会的要求,也最能反映现代社会的特点,因此,青 少年亚道德的一些价值取向对成人社会具有示范性,并有可能被纳入新道德体系。 享用性。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与发展与青少年群体对道德生活的享用密切相关,青少年群体从 其亚道德生活中能够实现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追求的快乐,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享用性对青少年道德理想的确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对主流道德的作用 美国青年心理学加尔把青少年期称之为“疾风怒涛时期”,特殊的年龄、特定的经历使他们难 以安于现状,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社会产生某种影响,在社会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上,年青人总 是以“弄潮儿”的角色出现,从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就青少年亚道德对社会主流道德的影 响来看,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归纳其作用。 积极作用。年青人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变 革的动力,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首先是在他们身上发轫的,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五四” 和“四五”爱国民主运动就是以青年作为先驱的,社会道德转型是一“吐故纳新”的过程,一些落 后于时代的旧道德必须被无情地抛弃,而一些代表新时代的道德新质将被补充进来,社会主流道德 对道德新质的选择往往是通过青少年亚道德的渗透达成的,青少年对现代社会超强的适应性、较少 受传统定势影响的思维方式以及青少年群体内价值多元等特点,使他们有充足的条件在社会新道德 建构中担当重要角色,起到道德示范作用。与成人相比,青少年更易形成一些极富时代特色的道德 新质,如现代人际道德、科学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国际理解道德、人口道德等。这些道德 新质恰恰代表了现代道德发展的趋势。 消极作用。青少年亚道德是与主流道德相对的一种道 德体系,在很多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主流道德的“反叛”,从而产生偏离和失范。一方面表现为对传 统道德过多地否定,甚至将一些优秀道德遗产作为排斥的对象,致使青少年亚道德在纷纭复杂的社 会变革中失却了“道德母体”所奠定的赖以生存的根基;另一方面,不少青少年往往错误地?quot; 西方道德“等同于”现代道德“,不加选择地予以接纳,从而让西方一些腐朽的道德思想有了可乘 之机。上述两个极端的综合使得青少年亚道德的许多层面暴露出一些幼稚、无知乃至消极、颓废的 缺点,如自我中心,缺乏谦让、崇尚权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这些不良倾向客观上对主 流道德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既影响青少年亚道德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流道德对其汲取、 接纳和整合。 三、青少年亚道德要素分析 从青少年道德发展来看,一方面要不断接受社会主流道德的导向,这是青少年社会化所不可缺 少的;另一方面,在社会主流道德之外,青少年又按自己的规则形成亚道德体系,这种体系的生成 与发展既依赖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成熟,也依赖社会的快速变化。当然,青少年亚道德的发展表明 了转型社会青少年道德发展的一种状况,这是一种处于开放发展状态中的道德体系,因此,下文只 能对当下青少年亚道德的一些要素进行分析。 1.亚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青少中亚道德规范 往往既受社会主流道德的调节,也体现群体的特点,是一种折衷的形式。青少年的行为道德首先要 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又不仅仅是主流道德的摹写,更主要在于群体的协商和规约,因此,青少年亚 道德与社会主流道德之间的碰撞、磨擦也就不可避免,这与《境遇伦理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境 遇论者在其所在社会及其传统的道德准则的全副武装下,进入每个道德决断的境遇,他尊重这些准 则,视之为解决难题的探照灯,他也随时准备在任何境遇中放弃这些准则,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它 们搁到一边。”青少年亚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实用性,即从青少年群体需要出发, 使道德规范符合群体利益,满足群体的享用;二是相对性,青少年亚道德规范是相对于社会主流道 德而言的,如果将主流道德规范看作一种刚性的准则,那么青少年亚道德规范则是富有弹性的,这 种规范是青少年自己约定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通的;三是公正性,青少年亚道德规范是基于 公正、公平的观念而共同商定的,就象“游戏”规则一样,失去公正性,游戏也无法进行下去,道 德生活中“违规”则会受到群体的谴责;四是践行性,青少年亚道德规范是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 过各自的践行而逐步生成的,它不是理念的法则,而是践行的规则。例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不只是一种口号,而是许多青少年道德践行过程的一种行为准则。 2.亚道德价值观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关系的一种评价系统,道德价值观则反映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之间关系的 一种评价。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发生紊乱,道德价值观体系异常活跃,青少年亚道德价值 观也随之膨胀起来,从而使主流道德价值观与青少年亚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使社 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对青少年亚道德价值观进行整合并吸取其合理的成份,为自身输入新鲜血液,从 而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青少年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元性,主流道德价值观 是一元的,而青少年亚道德价值观在对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批判与逆反过程中更崇尚多元性,青少年 主体意识的增强及辩证思维的发展也为多元的价值取向奠定基础;二是个体取向性,个体本位的价 值取向是当代青少年亚道德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在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在认可个人价 值之时,比较偏重从个人需要的满足去考虑,不太强调从个人对社会贡献中去认同个人价值,似乎 个人价值就是对个人而言,忽视个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三是功利性,在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青少年亚道德价值观较为崇尚功利,惯用世俗的态度来理解现代生活,道德 生活中注重互利互惠,青少年之间注?quot;物质交往“、”礼尚往来“就是明证;四是不稳定性, 从总体上看,青少年亚道德价值是一种未定型的价值观,这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表现尤为明显, 他们对诸多道德问题的评价往往显得幼稚而游移不定,因而价值观的多元色彩较浓,需要主流道德 价值观的引导。 3.亚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是对社会中道德关系的预见以及对理想人格和至善品质的设想。青少年期是道德理想 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亚道德体系中,道德理想与生活理想往往是协同发展的,只是道德理想 更为突出与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的结合。青少年亚道德理想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道德理想与 主体需要密切相连,青少年人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理想,这种理想是主体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中就有这样的观点:“青年对道德问题具有敏感性,遵循一种道德理想 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二是偶像崇拜中尚欠缺理性思考,偶像崇拜反映了青少年的一种道德理想, 只是许多人习惯于以“感觉取代思考”、“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性的思考,致使偶像崇拜中良 莠不分,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成了“追星族”、“发烧友”们效仿的偶像,甚至历史和现实 生活中的反面人物也成了少数人的崇拜对象,而一些值得崇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却未得到应有的尊 重,这说明青少年亚道德理想还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三是同辈群体道德期望的世 俗化、幼稚化明显,道德期望是道德理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青少年同辈群体对其成员的道德期望常 常有世俗的气息,幼稚化明显,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被认为是讲义气“能攀龙附凤、左右逢 源”被认为是有本事,“保守朋友的某种罪恶的秘密”被认为是守诺言;四是青少年亚道德理想的 内容较为丰富,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理想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全面性,从科学创造到崇尚民主、 从生态保护到可持续发展、从弘扬人伦到重视审美、从互利互惠到和平共处,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 是青少年道德理想的场所。 4.亚道德心理能力 道德心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社会道德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它是一种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 德践行能力,是道德结构的基础。在社会转型、道德转型期,道德心理能力是驾驭人的道德生活的 重要心理品质,在青少年亚道德生成发展过程中,道德心理能力的发展有下列特点:一是道德认知 能力基本达?quot;普遍伦理原则“水平,即青少年能够根据自身的判断选择特定的道德取向和道 德价值,当道德生活突破某些道德准则时,青少年也可根据群体规范及平等,尊重的原则重新制订 亚道德准则;二是青少年道德情感逐步由直觉、想象为主体的情感能力过渡到以理性为核心的情感 能力,比如,青少年”同情心“的发展使其能够对他人的道德情感产生共呜,”同理心“的发展使 其能够领悟理解人的道德生活,”道德义务感“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内心产生自我规约、明晰自身的 道德责职和权利,”正义感“的产生则使其道德生活步入道德价值的最高层级;三是青少年道德践 行能力逐步由外在控制转向内在控制,在青少年亚道德产生之前,其道德行为方式主要受外在控制, 听任师长的”摆布“,随着青少年亚道德的发展,他们的道德生活已不再一味地听任他人支配,而 更多地指向自我控制和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四是青少年道德评价能力已经逐步摆脱他人影响,能进 行独立地、全面地道德评价,当然,其中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尚待 进一步提高。总之,道德心理能力的发展为青少年亚道德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基础,也为青少年亚道 德向社会主流道德的提升及对主流道德?quot;反哺”创设了有利条件。 四、德育转型 社会的转型、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与发展客观上要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 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转型大体可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道德价值:由一元向一元与多元的结合转变 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 教条。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与青少年亚道德价值是辨证统一的,传统德育只重一元的价值取向已不 能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少年亚道德价值的多元性结合起来, 使德育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 2.德育目标: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的转变 传统德育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教会顺从”的教育,要求青少年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 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在社会疾速转型的今天,“教会顺从”的德育已经过时,社会的转型、 青少年亚道德的生成发展迫切需要建构一种主体式的、参与式的、创造式的“学会选择”的德育目 标体系。 3.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 传统德育的内容强调道德知识的接纳,致使德育内容严重脱离青少年的道德生活。青少年亚道 德的生成发展表明:灌输道德知识、道德信条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 唯有发展青少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现代社会的道德生活中立于败之地。 4.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 传统德育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 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社会转型期正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年青一代来说,青少年道德品 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quot;活动性德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 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础上,让青少年在动中学习、动中思 考、动中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5.德育视野:由小德育向大德育转变 传统德育内容贫乏、方法单一、视野狭窄,是一种“零打碎敲式”的小德育,而在信息社会中 成长发展的青少年一代,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这迫使德育必须 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加以全方位地拓展,以适应青少年“德性”的整体培育,也只有在整体的大德育 视野中,才能培养出青少年的现代道德素质。 注释: ①“青少年亚道德”这一提法尚未找到经典性依据,在此只表达作者的一种理解,意在抛砖引 玉,——这一提法是否妥当和必要,其与“青少年伦理有何异同,我们希望引起讨论——编者; ②陈会昌:“经济转型和德育观转型”《河南教育》1998/5,第29页; ③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南京师大校庆论文》 (1998); ④[ 美] 约瑟夫·弗莱彻著、程立显译:《境遇伦理学》第19页,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出版; ⑤[ 美] 玛格丽特·米勒著、曾胡译:《代沟》第20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第161 页,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⑦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教育研究》1999/2,第21页; ⑧[ 美] 约瑟夫·弗莱彻著、程立显译:《境遇伦理学》第1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版; 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第160 页,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3 月)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