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欣赏ABC[思想、意境、修辞、格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刘远军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05年央视春晚对联大派送给亿万观众送来了一道饕餮盛宴。传统的新春佳节中,写春联、帖春联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性的文艺活动。伴随新课改的推行,“奇妙的对联”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人教社出版的高一语文课本。“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所提出的目标,如何贯彻这一目标,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对联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陈管见。

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对仗和平仄。对仗指词句的对偶,它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意义相关。平仄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即上下联一三五奇数上的字的平仄不作要求,二四六偶数上的字的平仄必须严格遵守,二是“仄起平落”的原则,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另外,还要了解对联的禁忌,如“合掌”,上下联意义不相关等。

对联的欣赏因人而异,因联有别。对于中学生来讲,可从对联的思想、意境、修辞、格律等方面入手。

  一、对联的思想美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优秀的对联大多具备内容丰赡,思想深邃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胸襟、气度、才识、志趣,传承着优良传统、文化心理,民族精神。思想是对联的灵魂。欣赏对联,首先欣赏对联的思想美。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此联从“正气”和“信史”两个角度立意,对司马迁的人品

    和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逆境中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千百来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们。人格美,思想美是本联的最大的亮点。短短的联语胜过洋洋千言的的传纪文。

     (2)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  赵藩)

          本联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曾受到毛泽东、江泽民同志的高度赞赏 。原因何在?在于本联的思想美。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攻心”,七擒孟获是攻心取胜的典范。下联言治蜀思想:“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只有把握了形势,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否则就要失败。“后来治蜀来深思”明显寄托了讽喻之意。联语的作者曾担任四川盐茶使,在游览武侯祠时,仰瞻庙貌,临风结想,诸葛亮的文治武功,现实的严峻形势,一起奔向笔端,鉴古知今,寄托讽喻,一个封建官吏的政治敏锐和忧患意识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江泽民也许欣赏的正是这点。

    二、 对联的意境美

   意境决定了诗的高下,优秀的对联也要求意境美。意境是作

者的主观感情与外在的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境界。对联要在尺幅的天地营造意境并非易事,但感情的岩浆经

过充分酝酿后,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形成绚烂的喷发,意境也

就不期而至。

(2)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清  陈大纲)

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幅对联,它有一般登临诗的形式,上联

写景,下联抒情,湖光山色与忧乐情怀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形成 

了美的意境。情由景生,景因情美,景情相谐,浑然天成。

(3)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清 彭元瑞)

这幅对联若删去上下联开头四个字,就成了纯自然的“象”,

      没有什么意义,这就是缺乏意境造成的。加上了开头四个字,顿时生色,这是因为有了两个关键动词“动”与“催”后,便有

     了一字立骨的奇效:画面由普遍意义的“象”变成特殊意义的

  “象”,即经过主观感情过滤后形成的“意象”,联语表达的意思是最能打动我的是杏花和桂花,频繁催促我的是灯火和鸡鸣。这是一幅书房联,下联语意清晰,表达的是焚膏继晷,刻苦攻读的情形。上联稍显含蓄,为什么二月的杏花和八月的桂花最能打动我呢?原来古代每年农历的二月(礼部会试)和八月(乡试)是读书人科举应试的季节,“踏花归去马蹄香,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榜题名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所以上联是借“杏”“桂”表达应试及第的喜悦。鲜花的美丽与芳香和及第的喜悦与兴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美妙的意境 ,它如诗如画,意蕴丰富,给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艺术空间。这就是本联的佳妙处。

  三、 对联的的修辞美     

对联大多体制短小,旨在以极少的言语符号传达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联对语言极为讲究,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流传下来的一些绝对至今无人对上就是生动的例子。优秀的对联在语言锤炼、修辞的运用上是颇见功夫的。

(5)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清  徐氏女)

歌颂岳飞精忠报国,痛斥秦桧残害忠良的对联无以计数,而

出自这位名姓不全女子之手的这幅对联却脍炙人口,原因何在?

修辞用得实在高明。拟人(“有幸”与“无辜”)增添了强烈的爱

憎感情:青山埋葬忠骨,青山何其幸运;白铁铸成佞臣,白铁无

辜叫屈。让沉默的青山、冰冷的白铁自陈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对联中反对为优,此联中运用正反对比的修辞,将人们情感

中的两极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爱憎分明,言短情深。另外,“白”

对“青”,大自然两种基本颜色构成鲜明对比,给人黑白分明之感;“佞”对“忠”,对仗工稳。总之,这幅对联体现出思想美、修辞美,还有格律美,下文将要述及。它的广为流传是有原因

的。

(6)孙行者

     胡适之  ( 陈寅恪出上联,周祖谟对下联)

     此联是人名趣味联,趣味之处在于下联巧妙利用谐音双关

  的特点对出上联,“胡”对“孙”,即“猢狲”,猢狲本一族,对仗极工,妙不可言。同时,“适”对“行”,“适”有“到”、

  “往”之意,“之”对“者”,虚词相对。大凡愈是短小的对联,在修辞遣词上要求愈高。

  

四  对联的格律美

平仄是对联的一个重要元素,讲究平仄,方能达到声调和谐。

     在对联中,平仄犹如人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左右脚走路一 

     样要保持平衡,平仄是从韵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

     语的“四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稍有不同。古汉语

     “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即“平声”,“仄”为

     “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阳”   “上”“去”,“平”为“阴平”“阳平”,“仄”为“上声”“去声”。

平仄的发音是平扬仄抑,平升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利用汉字的不同声调,交错排列,就形成了格律,用到对联中,就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平仄又是对联的一个难关。对初学者来说,至少要掌握两个原则(如前所述),做到这两点,方能体现格律美的特点。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 无辜—铸佞/臣

           “—”表“平声”,“/”表“仄声”,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一联之中平仄相反,符合平仄原则一;上联末尾字“骨”属“仄声”,下联末尾字“臣”属“平声”,符合“仄起平落”原则,读之,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又如:

(7) 文辞—真比/丰年—玉

             气味/还同—幽壑/兰

             

         综合欣赏

       (8)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清  何绍基)

         本联语的思想美。上联交待岳阳楼的历史,指出名楼与名人的关系。这里用了四个典故:(1)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2)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3)滕子京重修岳阳楼,(4)吕洞宾的诗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这些典故从诗、儒、吏、仙等方面拓展了对联的内容,增强了对联的文化底蕴。上联末尾化用陈子昂的诗句,抒发怀抱,表达了封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感情深沉真挚。思想美是本联的一大特点。

         本联语的意境美。下联叙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描绘山川形胜,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渚流峙镇风月无边。个中“真意”何在?万般感慨,谁人能道?景情合一,构成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有意境,方为佳联。

         本联语的章法美。本联构思新颖,上下联以问答式展开,内容上相互关联补充。在语言形式上整散结合,“杜少陵”等四句整齐匀称,属整句,“前不见”两句属散句,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的变化。“杜少陵”等四句属“联中联”,“洞庭湖”等四句也是这种情形,对仗工稳,更为难得。

         

         好的内容配上好的书法,就会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这样的对联堪称艺术品,如成都武侯祠郭沫若题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清人赵藩题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些名联给人视觉上以美感,思想上以启迪。广大的中学生朋友不妨仔细品味。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对联的学习和鉴赏中,让学生去感受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独特的美,去领悟对联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去构建他们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刘远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