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一、正确认识语文知识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特性,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尴尬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可以取消它,理由是一些人并没有学习写作知识,文章照样写得生动感人(例如古人),一些人甚至没有进过学堂,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语言知识,但其表达却异乎寻常地流畅、自然、幽默、妙语连珠;高考语文得高分的,语文的实际能力却并不怎么好(曾有“高分低能”之说,也曾被一些人强烈地抨击过)。所以语文知识不需要教,不需要学。 不能说上述观点一点道理都没有,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过来说,不是没学过语文知识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同样,没学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人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也毕竟是少数。如果用少数、个别现象来否认语文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功能,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关键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语文知识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反之,如果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学生懂得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那么许多字就既好认又好记,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反之,如果不懂得形声字的基本知识,许许多多的形声字我们要多久才能认识并且记住。 2、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应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中形成。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感的形成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所以,语文知识是语感形成的催化剂。 3、语文知识是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味也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巴尔扎克、歌德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荷马史诗》、《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而且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文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关于词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至于怎么教,怎么学,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大体上包括: (一)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1、语音知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因素、拼写等。 2、文字知识:①书写知识:笔顺、笔画、结构;正楷字、行楷字;②造字知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重点掌握有关形声字的知识。 3、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4、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 5、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二)语法知识,主要有: 1、词语的分类:①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②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2、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 3、句子:①单句的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②复句(限二重复句)的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三)修辞知识,主要有: 1、积极修辞:简明、连贯、得体。 2、消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四)文体知识: 1、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3、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 4、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计划、报告(主要是课题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五)文学文化常识: 1、重要的作家作品。 2、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流派及其主要的文学主张(如明朝的公安派,宋代词坛的豪放派等)。 3、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化常识(如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4、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5、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 6、文学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 (六)写作的基本常识: 1、内容:选材、立意、主题(或称中心)。 2、结构:起、承、转、合。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写作手法:如开门见山法、曲径通幽法、烘云托月法、托物言志法、铺陈法、设疑法、对比法、象征法等。 (七)古诗文语言常识: 1、字音:多音字、异读字 2、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 3、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八)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1、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 2、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 3、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 4、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 5、文学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三、语文知识教学错误做法辨正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不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视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只就阅读教阅读,就作文教作文。阅读课上,一上课就是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容和写法,然后进行迁移与训练;写作课上,往往是就作文题进行一下点拨就让学生写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错误地解读了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考试导向误导,特别是中考很少考知识性的内容。 先看第一个原因,确实课标也有误导的嫌疑。比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说“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在“教学评价”中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文言文“不应考查词法、句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些阐述的确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语文知识不重要,教不教、学不学都无所谓。 第二个原因是指挥棒的问题。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心态和做法,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潜规则。确实,到了中考年级,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中考几乎不涉及诸如字词积累、作家作品、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这也给人以误导:语文知识不重要。 语文知识究竟重要不重要?认识上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这里我们着重解读一下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阐述,以进一步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读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予以落实的,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列于了语文教学目标之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缺乏语文知识,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缺乏语文知识的支撑,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没有基石。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关系问题,“不必过多”不是说必要的都不教、不学;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系统、不完整但“有用”的语文知识却是必要的。 2、教学方式不需要集中。字、词、句、文学文体文化常识应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写作知识也应融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口语交际知识应结合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语法修辞知识也应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3、强调理解和运用。应该说课标所反对的是名词术语类的概念性教学,提倡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语法修辞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练有用”,对学生写作过程诸如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具有指导意义。标点符号“能正确运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偏重方法性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性知识,课标强调很多,几乎随处可见,可谓达到了偏爱的程度。比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写作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等等。在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方法性知识必须进行强化,达到学生能够自由运用的目的。 5、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考,考也是重在理解与运用。课标明确提出不考的语文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语法修辞知识,另一类是文言文中词法、句法等知识。没有列入的有些知识也是不考的,比如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等。除文学文化常识外,其他的都是考查积累(如字、词、名言警句等)、理解(如词语在句子和文章中的含义、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和运用(如修改病句、造句、仿句等)。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不是名词术语上。 四、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语文知识比较枯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1、游戏策略。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比如,谜语游戏,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和作家作品的教学;找朋友游戏,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拼音教学、文学常识教学;接龙游戏可用于词语教学;对联游戏可用于语法、修辞教学…… 2、竞赛策略。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竞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单项教学竞赛活动,比如对文学文化知识教学,可开展“名家知多少”的教学竞赛;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竞赛活动,比如语文知识应用竞赛。竞赛如果与游戏联姻,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3、实践策略。主要是指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又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比如,利用黑板报、学习小报开辟语文知识学习专刊、专版;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趣谈语文知识”活动;开展成语故事会、名家名作报告会、语法修辞例话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积累成语、学习文学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牢固地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4、探究策略。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策略,适合于内容较深的语文专题性学习。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运用这种策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学习某一专项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和阅读与作文结合进行,题目宜小不宜大。如,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后,可以《烘云托月,意趣无穷》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类型和作用,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5、融合策略。是指把语文知识教学融会并整合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收到整体的教学效果。阅读、写作教学融合语文知识教学,课标作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时也可设计关涉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如在作家作品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走进鲁迅》、《对话〈红楼梦〉》等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教学融合语文知识教学就更多了,如成语故事会、修辞例话等。 符尤见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