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作者:苗金德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 语文教师半桶水 尴尬之后的非分之想

 

  将语文教师推到历史前台,成为众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我以为在应试教育达到鼎盛时,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这样那样的不足,实在不算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师本身并没有错。但时间转到现在,相对重视人文性的语文新教材已于2000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强调素质和能力的“3+X”高考已扩大到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而喊得响做得也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在如此大背景下,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已成为势所必然。今后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将面临什么样的尴尬问题,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这是让局外人感到困惑而又不可思议的事,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喜欢语文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出好成绩的学生。这是一个悖论?也不是,因为这里教育的最终结果已经异化为卷面成绩,而这卷面成绩是很难体现一个人的真正水平。在我们的想象中,语文教师喜欢语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语文是什么?你看语文教师办公桌上,翻烂的课本、教参和与课本配套不配套的试卷(附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语文连个影儿也没有。

  语文教师,现在仍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你跟语文的差距有多大,或者说你是真的喜欢语文而当上语文教师的吗?回答几乎是让人失望的。

  语文本来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自己必须对语文有热烈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过程》1993年版)的确,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语文学科的“刺激力”,自然也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有人对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看过“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一部的人不到10%,至于国外的名著,如《复活》、《红与黑》、《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在126名问卷者中竟无一人涉猎。为什么会这样?只要看一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怎样的就明白。从对初高中语文教师的调查来看,真正看过“四大名著”的是少而又少,仅占调查数的20%,至于利用休息时间看现当代的中外文学作品的,更属凤毛麟角。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获得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又有几人在看呢?语文教师不看书,对“名著”不感兴趣,又怎能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语文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我们上语文课,如工人做工一般机械;做语文教师,已成了一种谋生手段,其职责就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即肢解一篇篇有价值无价值的文章,应付一次次乏味得令人窒息的考试。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然而课堂上已见不到“文”,至于“神韵”、“领悟”更是无从谈起。“名篇”不名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少名篇为一个个语段所代替,而对语段也不过是采用肢解的方法,抠这个词,辨那个句,左一个层次,右一个句序;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少了,师生沉浸在课文中创设的文情并茂的佳境少了。多少作家用心血凝结成的篇章,被教师讲得平平淡淡,毫无滋味,使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破坏,语文失却魅力。无怪乎学生说不少文章我们自己去读倒很激动,可一经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就提不起精神。这不是语文之故,而是我们做语文教师之错,因为我们进行的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做教师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更是将自己对文章的领悟、评判(当然这领悟、评判能更大程度地切近文章的本意)传达给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语文的熏陶,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写作),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说白了,语文教师不会写是很正常的,因为考试的方式不正常,才使不正常的事成了正常。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画画,音乐教师唱歌。然而,美术教师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教师要领唱给学生听,语文教师却可以不写给学生看。于是,不会写文章的人大可以去做一个说不定蛮称职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能写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所学校,最会写的应该是语文教师,相比较而言这判断可能是对的。但事实又明摆着,发表文章最多的往往不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中除有人偶尔发表过所谓的教学论文之外,又有几人在写散文或其他,这里只是说写,而不是发表。实实在在说,现在是语文老师的,能写的几近没有。这话语文老师听了最要动气,我自己也要动气,但动气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们没有底气。

  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底气,但在学生面前似乎又显得底气十足。我们常常是这样说,作文要怎样构思、怎样布局,要怎样琢磨、怎样去写,这样说几乎没有讨价的余地,于是听话的学生会奉为圭臬。而令人忧心的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这样做是在“误尽苍生”。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能写,却去指导学生作文;自己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却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语文教师本事不小,尽管自己平时不作文也写不来作文,但评点起学生的作文时,又显得无比的“大气”,空洞说教者有,隔靴骚痒者有,甚至错对颠倒者也有,把作文中许多精妙之处作为“劣质品”处理掉。记得前年《浙江教育报》登过一篇题为“老师,你能作文吗?”的文章,用语尖刻,但确是实情。如此景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做语文教师的震惊和深思。语文教师会写理应不成问题,不成问题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上海《语文学习》举办过一次教师、学生的同题作文竞赛。出人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令评委们瞠目结舌。

  从道理上说,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桃李效应”。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这种事俯拾皆是(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少在“文革”以前)。冯骥才、从维熙同读于北京四中,受同一语文教师的影响,使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作家,至今回忆起他们的语文老师来也感慨系之。语文教师能写,更深层的是影响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抑或是讲课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人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因为没有写作的体验,更多的是对教材表层的理解,或依照教参的说法人云亦云,整堂课中没有“我”的主体意识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上课冰冷,刻板,乏味。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师不受学生欢迎,也就不值得惊呼了。

语文教师半桶水

  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老师,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课文,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这话不假。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不是容易当,最容易当,而是难当,最难当。

语文老师难当,现在已基本上在业内达成共识。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

  因为语文教师缺少相应的知识,使之出现一种怪象,各学科中最热闹的要算是语文,效果最差的也要算是语文,这也是业内业外人士对目前语文教学的评语。我们语文教师上课,相当多的是对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自小学至高中,反来复去的是在字、词、句等上面做文章,或者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反复做一些没有多少意义的“标准化”试题。这不仅使自己成了试题“专家”,也使学生成了只会做题的试题“专家”。试题畸形了,语文畸形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还能好吗!我以为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教师的简单的知识结构。

尴尬之后的非分之想

  尴尬语文教师,肯定不止这三种,但可以说这三种是最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尽管我们可以喊得很响,但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难呀。因为这是几十年来对语文的误解,使语文教师积重难返,而更难的是本不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人(对语文没有兴趣)成了语文教师。“语文最容易”、“语文教师人人能当”,是以牺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代价的,这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因此本文在反观我们语文教师的现状之后,也顺便作几点非分之想。第一,对未来的语文教师进行素质测试。为了让下一代能真正意义上接受语文教学,为了使素质教育顺利进行,为了使语文的人文性的地位得以确定,为了使以后来做语文教师的人不再尴尬,我想师大中文系在录取新生时是否象音乐、美术一样,进行素质方面的测试,而这测试不求复杂,让测试的学生当堂写一篇作文即可。第二,语文教师要耐得失败。现在对学生的考试,还是沿习应试教育的模式,哪怕以后完全是素质教育式的考试,语文不同于数理化或政史地等学科仍是非常明显的,即知识之间的衔接不是很严密,教学效果(主要指语文能力)也不可能是立竿见影,但教师的高素质一定能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得寂寞和牺牲精神,这不仅是对教学学生而言,其实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而讲。第三,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炽热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终日以书为伴,这个书最好不是教参、教材和其他考试资料,而是一些所谓的“闲书”,即“三教九流”之类的,哲学、美学、社会等大部论著,抑或小说、杂谈、书评等短章残篇,那么,这个语文教师往往是很合格的。同时,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写一些文章,文学的学术的,长的短的,只要在写(当然最好发表),自身的文学水平就会与日俱增,理论修养也会蒸蒸日上。如此,语文教师的素质一定能得到充分保证,而语文教师中出几个鲁迅、叶圣陶、朱自清也成为可能。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