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吴江市高级中学 李琴芳 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今南京瞻园)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唐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一张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目:给出上联,将该对联的下联的顺序打乱之后重新排列。这样一道题目难倒了大批考生,不少考生没有理顺对联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规律而失分。而近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对联题,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对联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对联是一种雅俗并存、运用极广的文学形式。内容上,它可以言志、咏物、喻理、讽喻、记史、叙事、庆贺等;运用范围上,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庆贺,还是开业迁居,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山村,对联都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的应运有对联如此之广。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体现汉语的特性,还有四条检测功能: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知分虚实字;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分平仄声;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言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简而言之,对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史学家周劭先生说:“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巧的是,对联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学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小孩子学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再到双词句然后再到句子。而一旦句子出现也必定带上表示语言单元之间关系的虚词。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我就只读书,上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对课也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对联的训练就是思维的训练与表达的训练。而如今的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联的人文性体现在它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富有韵律的节奏集中反映人们的生活。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加以渗透,可以从一些特殊的字词引申开去,挖掘方块字后面深厚的文化意义。 二、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 1.利用对联导入新课 恰当地引用对联可以搞活课堂气氛。我在讲解柳永《雨霖铃》时,我将网上的对联雅座里的一幅对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借用过来,细心的同学发现其中的“机关”,由此引出对词牌名的介绍。 在讲解《秋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用了这样一副对联: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这副对联可谓神韵无穷,它道出了儒与道两种文化的根本特质。这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是儒家的,一是道家的。但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儒家和道家在这个地方却达到了某种一致,这便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然后再让学生去体会庄子的思想自然水到渠成了。 而在讲授《鸿门宴》的时候,我引用了一幅对联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问学生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说是樊哙后,我解释其中的奥妙——相传这是清代名儒纪晓岚与江船武夫的对联。武夫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是拿古人鲁肃和樊哙的谐音说文不如武。纪晓岚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这是拿古人狄青与萧何的谐音说武不如文。学生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时候,我趁热打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在介绍本文的作者时,就可先向学生介绍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联语言简意丰,深入浅出,指出了蒲松龄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地。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然后以联为纲,联系课文展开教学,联语起到了加深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的理解的作用。 2.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们在介绍作者时往往是罗列生卒年月、主要作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篇篇如此、课课如此,时间一长形成一套固定模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主要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长能力的过程。学生连学习兴趣都没有了,还怎么谈学习过程呢?利用对联可以打破这种模式而有所创新。 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抑郁不得志。诗人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3.巧用对联讲解语法知识 相传,古代有一个能文的长工与一富家小姐对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姐出的,出句不断增字,即玫瑰――香玫瑰――一支香玫瑰――鬓角斜插一支香玫瑰――红颜小姐鬓角斜插一支香玫瑰。下联是长工对的,老师可以写出“粪桶”二字,要学生加字与上联相对(下联全句是中:黑脸大汉肩上平挑两个臭粪桶)。对句字数不断增加,句子结构渐趋复杂,难度越来越大。对句中运用了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动词,还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还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这样便能让学生在极少的文字里和极短的时间内学习和运用了极丰富的语法知识。 三、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的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对联是一组词语的组合,这种组合短小精悍,很具有张力,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词,这就挑战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在充满挑战的同时又是那么具有趣味。对联中包含很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么脱落的一联是什么?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注解去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论语季氏》,有这样一段文字: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在这段文字中,朱熹对“不学诗,无以言”的解释是“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对“不学礼,无以立”的注解是“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据此,我们知道已经脱落的对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这些引用自然生动,扩充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他们的趣味性,可谓:“一石二鸟”。 2.充分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个题目就是后来的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接触过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在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板书的设计上有对偶的地方,接近对联,因此我觉得可以就此让学生来概括,以训练其这方面的能力。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为了让学生对苏辛词派的风格有更多的了解,我借用了郭沫若题辛弃疾墓前的一幅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用“非常之观在于远处险峰;博达之学在于深思慎取。”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总结语,以展示作者治学处世的人生态度。这富有哲理启迪的对联将会成为同学们行身立志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学习《沁园春•雪》时,用对联对诗人毛泽东作这样的介绍及评价:“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此嵌字对联言简意赅,很大气,高度颂扬了政治家的伟大气势和非凡抱负;对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增知助记作用 我在讲解《蜀道难》中“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记住砯字的写法,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绝对”的故事。冰在古代汉语中,左边的两点水只有一点,“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这是一个很难对的对联的上联,据说纪晓岚对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万繁体字是草头。很工整,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赶考路上结识了一位姑娘,两人情意相投,一起饮酒作乐,姑娘出了上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难住了书生。书生准备赶考回来后迎娶姑娘,谁知第二年春天,姑娘居然离奇去世了,坟头开满了丁香花。见到此情此景,书生不禁潸然泪下。眼前的景物不就是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领域是很广阔的。只要我们对对联有深厚感情,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沉甸甸的责任感,那么也必定会很好地把对联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喜悦。 李琴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