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导学案[第二课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编写人:岳中博   审定:高二语文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研读第三部分。

【学习方法 】

小组互助、讨论;学生展示;重难点点拨。

【学习过程】

1.学生快速自由诵读第三部分。

⑴找学生诵读文段,学生从字音、断句、情感角度简评。

⑵.学生齐诵第四段。

2.学习4-5段。

⑴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A级)

壁垓下:驻扎。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在夜里。四面皆楚歌:名作动,唱起楚歌。天之亡我: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骑能属者:跟上。骓不逝兮:奔驰。

⑵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定语后置句     ﹚

②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饮”后省“于” )

③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者”作“汉骑”定语  ﹚

④ 然卒困于此。﹙ 被动句   ﹚

⑶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⑷ 探讨文本。

(1)《垓下歌》的引用对塑造项羽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是一种末路英雄穷途之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运用细节刻画是必需的。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⑶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⒊背诵第四段。

4.本课巩固练习。

 阅读3-4段,完成1~4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流逝

B、与秦军遇    遇:遭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    属:归属

 参考答案:A  (奔驰)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大惊    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    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由:介词,从

D、项王则夜起    则:连词,不译

  参考答案:D  (连词,于是,就)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巨鹿之战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 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答:   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什么?

    答:  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 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                                                                  

(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译文:   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巨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击。                                                                 

(3)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5.拓展阅读。

             秦末两雄:项羽 刘邦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 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 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 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 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 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 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 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 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 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 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 阳。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 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 沛公不为王。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 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 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 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项羽本纪》导学案

编写人:岳中博   审定:高二语文组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研读第三部分6-8段。

3、研读第四部分。

【学习方法 】

小组互助、讨论;学生展示;重难点点拨。

【学习过程】

1、学习6-8段。

⑴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A级)

地方千里:古今异义词;古义,地方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亦足王也:名作动,称王。怜而王我:名词作使动,使……称王。马童面之:转身背向。豪杰蜂起:名作状,像蜂一样。乃持项王头视鲁:给……看。邑万户:名作动,封邑。

⑵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宾语前置句     ﹚

②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省略句,“项王”后省“于” )

⑶翻译重点句子。

①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 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⑶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⑷ 探讨文本。

(1)思考:第六段写汉将争夺项羽尸首,第七段写鲁地之民义不降汉对刻画项羽分别有何作用?

明确:第六段写汉将急夺项羽尸首,“相杀者数十人”,突出项羽声名的显赫和身份的尊贵;第七段写鲁地之民义不降汉以曲笔写出项羽重礼尚义的一面。

(2)第八段略写项氏宗族战后境况和待遇,从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什么特点?结合《高祖本纪》体会《史记》“互见法”写人物的高超艺术。

明确:八段略写项氏宗族战后境况和待遇,从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宽大的政治胸襟和高超政治艺术。运用“互见法”,刘邦的形象得以补充和完善,既不喧宾夺主,又丰富了人物。

2.研读第四部分。

⑴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A级)

师古:效法    经营:古义,治理;今义,筹划,计划,组织。

奋其私智:逞,有极力施展。 引:拿过来,找借口。

⑵探讨文本。

思考:司马迁的点评从哪些方面分析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

明确: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⑶小结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⑷背诵本段。

⑸小结本文的艺术手法:

⑴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⑵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3.拓展:诵读李清照《夏日绝句》,思考作者对项羽这一人物的看法。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观点看法分析:

4.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何也?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白起率数万之师,使秦有帝业,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  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节选自《史记 蔡泽列传》)

[注]①“应侯”即范雎。②拮,或作“掊”,赐剑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侯因让之曰    让:责备    B. 然比干忠,不能存殷    存:保全

    C. 乃延入坐,为上客    延:延请   D. 应侯遂称笃    笃:深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   ②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B、①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②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C、①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    ②公为我献之

D、①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蔡泽善抓机遇和范雎不识物盛则衰道理的一组是(    )

A、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

B、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C、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D、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蔡泽听说范雎举荐的人犯了重罪,马上意识到正在鼎盛时期的范雎已开始有了隐患。深明盛极则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说服权臣、飞黄腾达的机会终于来临。

B、蔡泽公开扬言要夺范雎的相位,且与范雎见面时态度傲慢,显得恃才傲物;范雎本对蔡泽一肚子恼火,但为其辩才所折服,最终举荐了蔡泽,显示出其爱才的大度。

C、蔡泽极为善辩,雄辩过程环环相扣,各种人物、事件随手拈来,他列举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的遭遇,目的是要范雎认清盛极则衰的道理,从而主动让出相位。

D、秦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谈吐,加上应侯始终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雎的相国官职,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相国。

 

答案解析:1、D  (笃:病重)  2、B  (A. 两个“以”都解释为“在”;B. 笫①句“而”字表顺承关系,第②句“而”字表假设关系;C. 两个“为”都解释为“替”;D. 两个“于”都解释为“在”)  

3、A     4、B(错在“显示爱才的大度”)

 

岳中博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