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可以负载多少(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金华市婺城区蒋堂初中 赵风富 关于语文,我们常常会这样说,语文是负载人类的思想文化。那么,学好了语文,它究竟可以负载多少呢?恐怕谁都没有去计算过。因为人类的思想文化多得无法估量,所以也就没办法用数量来涵盖了。但我想,如果具体到一个人的时候,它所负载的一定有多有少,那这个多少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计算呢? 科学的计算更多的时候需要假设,然后再去论证自己所假设的是正确的。在这里我也先进行假设,假如我们把语文比作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的主干应该是根圆柱。那么,它的体积容量就是由它的底面积与高度来决定的。 自然,这棵参天大树必须要有一定的高度,高度从何而来?它靠底面积来支撑的。只有足够的底面积,才能长成一定高度的语文大树。这样的大树,才是常青树。否则,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是不可思议的。即使长成,也必然倒塌!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底面积的大小是取决于圆面积半径的长度大小,也就是说半径的长度越大,圆面积所涉及的范围宽度也就越广。换言之,半径长了,圆面积也宽广了。反之亦然。因此,圆面积的宽广与否和半径的长度大小是相辅相成的。同理,作为一棵大树,它的圆面积宽广程度又与它的高度成正比的,也即圆面积越宽广,语文这棵树长得也越高大。这样,语文这棵参天大树的容量,就是由它的长度、宽度与高度来决定的。不论这棵参天大树是挺拔伟岸,还是虬枝盘旋,只不过虬枝盘旋的大树比挺拔伟岸的大树多了几步演算而已,把那些虬枝盘旋的主干分割成一根根圆柱体计算出来,得到的总和就是这棵虬枝盘旋大树的体积容量了。 先说长度。人生之路有多长,语文学习就有多长。所以,“生活即教育”, 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其实时时处处都在学语文,生活中到处都有学语文的途径。所以,一个班级里出现几个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语文老师千万别自以为是,功劳很可能不在于课堂。我们的语文的确有太多的急功近利,所以有人评论语文教学是误尽苍生,一份中考高考试卷,即使是著名作家能考几分?著名作家王蒙、郑渊洁等都尝试过,考得极为狼狈。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们语文能力,而是能力与运用脱离了。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我们的语文。如考名著阅读题吧,照理是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并且要好好落实的,但学生根本无需去看名著,当然恐怕也没有时间去看,要看也只能看一些简缩本,仿佛是在吃压缩饼干,只能充饥,没有营养。非但如此,而大量的名著则是我们语文老师把它梳理了出来,让学生去读读背背,再来应付考试也就完事了,就好像我们语文教师把自己嚼过的馒头再喂给学生吃,当然毫无味道了。试想,这样的语文学习哪有长度? 再说宽度。生活大地有多宽广,语文学习就有多宽广,美国教育家化特•B•科勒涅斯有句广为传播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揭示了语文要有宽阔胸襟,非凡的涵量。语文需要课内外相衔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开展拓展性学习,但传统闭锁的语文教学将语文引入了狭路,造成了与社会生活的不适应。就以我写的这篇文章而言,我就要有数学的圆柱体知识,你说语文有多宽广?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面向生活,紧扣时代脉膊,干预社会生活,引入社会风云,把语文课堂延伸到校园,延伸到社会天地,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读死书,死读书,僵化的读书考分再高,走向社会也是低能。语文,看见玉树灾情,引起悲悯;看见楼市冷热,产生忧乐;看见校园凶案,形成忧愤……一个只有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人,才能在社会生活的探究中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这样,从社会生活的肥沃土地里汲取养分的语文这棵大树,就会根深叶茂,也会枝繁叶茂。 最后谈谈高度。语文植根于现实,中国语文就是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悲哀的是,我们却过多地依赖舶来的教育教学观念。文革结束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曾一度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了我们语文的母语教学,学生语文学习不可能是一张白纸,有他们所处的生活与文化的背景这个环境。他们生活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无需过多地传授一些外来语文的语法规则。新课改的理念虽有了更新,其实许多还是换一种的外来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一经导入会不会又出现“水土不和”的症状?比如说,新课改的理念倡导个性化教育,但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则是提倡集体主义;新课改的理念提出了批判性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则要求长幼有序……不仅如此,教学方法也曾喜欢舶来的,我们放着这样好的孔子教育思想不用,反而要批判;前苏联老大哥的搬来就用,于是红领巾教学法应运而至,其法是,分析一篇文学作品规定,必须要有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阅读、分析、结束、复习等严格的“五个步骤”,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有这些我也不想多提,但愿这是分娩前的阵痛,只是千万不要胎死腹中。否则,课改将贻误了一代人。其实,民族的文化应该是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上的,就以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来说,怎么办?外来的可以借鉴,但要有辨别;传统的应该继承,但也要有选择。这方面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一个好方法:中庸之道。为此,我有时常想,在个性化教育下何以产生了这么一大批自私而又使性子的孩子?搞得我们教育者颇为头疼。而在此之下的语文个性化阅读,它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产物呢?看来,我们接下来对舶来的就很有必要进行本土化。我想,如果本土化了,自然就融合了传统的。这个方法就是采取“中庸之道”。此法不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吗?这样,我们的语文高度不就出来了吗? 有了语文学习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自己学到的语文可以负载多少了。如果我们的语文形成了一棵的参天大树,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乘凉了,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但愿我们学语文都能形成一棵的参天大树,这样负载着人类的思想文化也就更多。 作者邮箱: jhjtzff@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