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思当下考试研究(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武汉市汉南一中 张大勇

有了教,有了学,也就有了考。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鉴选人才的有效手段,其存在应该是十分正常的,其被研究也是十分正常的,问题在于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笔者以为,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当下的考试研究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一些危险倾向。

一、占卜主义愈演愈烈。照一般理解,考试研究的重心应瞄准如何使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科学化、人性化,但当下的考试研究却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发生了某种异化。稍作留心,便会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岁末年初,众多语文期刊(不管是老牌名刊,还是刊林新秀)纷纷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高考特辑”,在宣传攻势中这些“特辑”被描绘成即用即灵的“三步倒”,刊物会特别强调“特辑”由资深专家领衔,有时还有意无意地透露某某曾是高考命题组成员,言外之意昭然;有的刊物更绝,干脆如数家珍地抖落猜中上一年高考题若干,然后将猜中之题并分数一一照录,以示有凭有据。以上种种表明,考试研究正滑向庸俗化,正沦落为占卜学。为猜题,刊物绞尽脑汁,各显神通;为猜题,教师常痴迷某位命题负责人一星半点的言论,甚至还要联系其性格、癖好和舆论导向等作通盘审视;而一旦猜中,即如范进中了举,“十年教坛无人间,一朝中题天下闻”。2002年某省一位身处山区一隅的同行,因猜中高考作文题而疾速走红,其介绍猜题经验的文章“非无心使然,乃有心使之然”标题就透露某种玄机。社会舆论对愈演愈烈的猜题之风似乎还持一种欣赏的态度。2002年7月8日,高考还未结束,某省几家大报同时在显著位置报道“某报猜中高考题多少分,成为高考大赢家”。

某些报刊、某些名家或是猜题的始作俑者,或为猜题推波助澜,尽管打着“研究考试,服务考生”金字招牌,骨子里却是为了一己之私。“特辑”之类,除了干扰正常的复习备考、加重考生投机心理和课业负担外,别无益处。广大师生对猜题也要多一分理性,“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遑论瞬息万变的思维。即便真的猜中了,也只是猜中了文本而已,而同一文本命题的角度可以千变万化,语文的魅力与灵性也正在于此,故而所谓“猜中了”也只是猜中了形,而非神;换言之,即便面对的是曾见过的题,也不一定意味高分,相反思维定势或心理暗示有时会诱导考生用趋同思维应对已悄然变化了的题目,另一种情形是易导致从众思维。“我拿猜题赌明天”,但到头来常常是鸡飞蛋打,极易将考生引入凶险境地。

二、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水到渠成”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复习备考,但总有人耐不住寂寞,下不得深水,希望能有一条终南捷径,于是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与林林种种的“黄冈班”、“清华班”相伴,“高考秘笈”“高考点点通”“应考方略’“降考十八招”等复习资料铺天盖地。这类资料的最大卖点是破解高考,把脉支招:先将历年高考题一一破译,然后替来年算命,最后授以“短、平、快,于上手”的破解之道。让人感慨的是,这类资料对付高考还一度奏效。临近高考,各种标榜“内部动向”“全真消息”的研讨会、信息发布会更是频繁举行,应者云集。近几年,流布高考信息的时间愈提愈早。2002年末,有关2003年高考命题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人心浮动,以至于今年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官员出面辟谣,人们才恍然2003年高考命题尚未开始。

众多师生深陷“解题技巧”“秘笈指津”其间,抛纲弃本,皓首穷年,梦想能淘到对付高考的致胜法宝,除了心态越来越浮躁,所得几何?有一点必须要认识到,今天的高考已走向“能力立意”,它需要技术,但更需要实力。实力才是硬道理。

评估考试研究,首先要问一问考试研究的方向,其次要问一问考试研究带来了什么;如果考试研究带来的仅仅是投机和实用,那么,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研究。

三、文牍主义泛滥成灾。不少考试研究方面的专家堪称高产,文章一篇一篇地发,专著一本一本地出,鸿篇巨制,洋洋洒洒,动辄数万言数十万言。观者常有疑问:考试有这么复杂吗;即使考试有这么复杂,文章有必要写得这么复杂吗。要知道,考试研究的职能便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呀。读者乘兴而来,一看阵势便吓住了,硬着头皮读下去,结果却被鲁迅先生不幸言中: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冗繁削尽赛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绝不仅仅是作画之道。文章简不下来,可能是水平方面的问题,或者研究尚欠火候,但更大的可能是态度问题,一些研究者存心不让文章简下来。

部分研究者不但善于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还善于把熟悉的事情陌生化。某位名师经常在报刊上纵论高考,此公长于将心理学、文艺学、考试学等最新成果嫁接于高考研究,诸如“意象群”“情商”“焦虑度”“维度”等可以懂不可以懂的名词术语经常见诸其文,把本来云山雾罩高考弄得更加神秘兮兮。如此炒作只会给心理负荷本已极重的一线师生又投下浓重的心理阴影。

革除以上考试研究的弊端其实并不难,只需做到两点:第一,既然是研究,就要遵守公认的游戏规则一一求实、严谨、精准、负责;其次研究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只有这样,考试研究才能避免歧途,直入正道。

作者邮箱: zhangdy69@tom.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