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命运(人教版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论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命运

【摘  要】在鲁迅先生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中,不仅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爱姑等,而且还刻画了其它许多妇女形象,如八一嫂,九斤老太等等。这些形象即是独立的,然而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通过将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归纳为底层妇女形象、好强者反抗妇女形、中间状态妇女形象,阐述了鲁迅小说中妇女命运的悲剧性,从而反映出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问题关注的深刻性,同时也揭示出旧中国妇女命运整体时代的悲剧性。

【关键词】悲剧命运、鲁迅、小说、妇女形象、反封建思想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领域,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里创造的一系列文学典型如阿Q等也筑起了鲁迅小说在现代文学上的丰碑。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除了有农村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的题材外,妇女题材也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尤其是对农村底层妇女命运的关注,更显示出鲁迅先生的批判锋芒和深刻性。鲁迅先生曾说过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②那么,妇女题材的介入更是中国的妇女在一个不幸的病态社会中痛苦的挣扎揭示,以便真正的引起疗救的注意。

仔细的理清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形象,也就会发现鲁迅先生在创造妇女形象上也有其独到的魅力,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这些妇女形象有《药》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阿Q正传》中的吴妈,《长明灯》中的灰五婶,《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故事新编》中的女娲,《故乡》中的豆府西施杨二嫂等等。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妇女形象的分析,探讨其悲剧的命运,以挖掘出妇女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及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的深刻性。

一、底层妇女命运的悲歌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开掘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封建社会吃人”,那么在鲁迅小说世界中,底层的妇女就成了在强大的封建社会面前“被吃”的对象。其命运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而显出其悲惨,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些妇女命运的关注来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同时也将笔融伸向了人物灵魂的深处,揭示出人内心世界的痛楚和麻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等一系列的妇女形象都承受生活煎熬,富于悲剧色彩,从而也成了封建吃人社会的牺牲品。

祥林嫂可谓是中国底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是善良、勤劳的,力气又大,所以是很受鲁四老爷喜欢的,只是后来由于命运的打击和挫折,使她显得麻木且怠慢,到了祝福的时候,祥林嫂最忙的时刻却闲下来了。对于祥林嫂,她也并非没有向命运反抗过,但结果也只有失败,生活在厚重的封建氛围下的她反抗也是无力的。除了来自外在的封建力量的压迫,她自身内心里所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也决定了她只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连最后“老了”,也只是得到了一句淡然的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祥林嫂的悲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祥林嫂个人的悲剧,在封建社会里,本身就有许多如同祥林嫂一样的人,祥大嫂的悲剧命运,不是由哪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在一个封建道德伦理的牢笼中,一个综合力量的结果使得祥林嫂最后的命运是“老了”。这个牢笼,是由生活在鲁镇上的人共同编织的,并且他们建造这个笼子也都是无意识的,自己在笼内“吃了”别人,而自己又可能成为另一个牺牲品。小说所揭示的封建社会妇女命运悲剧色彩,也不只是祥林嫂一个人,包括小说中的卫老婆子,即受到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毒害,又用这种毒害来毒害别人,婆婆的无情,社会四周人的冷酷,生活的艰辛共同作用使这个本来很有力的女人都难免有被“吃”的命运,何况其它软弱,弱小的女人就更是其不幸。

祥林嫂的悲剧还来自身受封建道德习俗的奴役也早已根深蒂固。一句“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的发问,使得她感到了女从二夫在阴间受罚的恐惧,祥林嫂自己害怕如此,所以也撞香案反抗过,结果由于对方实在太有力了,所以屈从了,而其内心深处还是感到很绝望的。加上周围的人对详林嫂的儿子阿毛的死表现出来的冷漠,自己生活又无着落,又遭到了鲁四老爷等人的歧视,终于在绝望中倒在雪地上死去,一个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也就划上句号。

与祥林嫂有着共同命运和遭遇的另一个妇女形象――都死了丈夫和儿子,那就是《明天》中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又一个苦命的底层妇女,宝儿的夭亡使她内心的寂寞和苦痛永远无法疗愈。一个女人的命运,达到了像单四嫂子这样也是悲惨之极,人生最大的不幸——丧失失子同时出现在她面前,鲁迅先生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单四嫂子的命运悲惨,更是把笔触伸向她周围的人的灵魂,揭示了在这样一个命运艰难的妇女面前人们的无情和冷漠,哪怕是就在间壁的红鼻子老拱依然唱着他的小曲,人们照常做着他们的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周围人们对单四嫂子这种无情使她内心显得更加的空虚和寂寞,所以希望梦见她的宝儿,但结果仍然无法梦到,更显出命运的绝望。

通过对祥林嫂和单四嫂子生活环境的探索,就会发现封建礼教对中国妇女的命运残酷的枷锁。各种外在的封建势力和内在的约束共同使封建妇女命运走向了悲剧,尤其底层妇女所受到的悲惨遭遇。“三纲五常”“从一而终”等等封建观念共同编织的绳索牢牢的锁住了妇女们的命运。鲁迅说: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烈是心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痛苦,也是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家的痛楚。

照这样说,不节烈便不苦么?答道,也很苦,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即然是下口,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③

可见,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那一套对妇女节烈的枷锁认识是很清楚的,而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妇女,除了命运本身的多舛,社会环境的无意识的压迫也加深了她们命运的苦痛。正如王富仁所说的“《祝福》写的是‘不节烈之苦’,《明天》写的是‘节烈之苦’,是一个守节妇女的;精神上的惨苦’”④(《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性――《呐喊》《仿偟》综论》北师大出版社)

对于鲁迅小说中的底层妇女形象的命运悲剧,祥林嫂与单四嫂子可以说是作者刻画较多的典型。在其它的妇女形象中,也体现出作者的反封建的意识,这些妇女其实也受封建枷锁的束缚而本身并未察觉,却仍然用一套封建枷索去束缚别人,只不过在物质上他们稍微的好过一点,精神上都是一样的被网住。《风波》中九斤老太的一句“一代不如一代”深深的烙上了一个维护正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印记。而在《药》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的命运,都是老来失子,却形成不同的对比,一个儿子吃“人血馒头”以治病,另一个却被吃。也符合鲁迅先生所说的“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⑤那么,像鲁迅先生所写的这些底层的妇女,就成了真正被吃的对象,而且他们却并无察觉,也许这就是那间“铁屋子”里“许多的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却“并没有感到就死的悲哀。”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表现这些妇女的悲惨命运,也就是要“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也的猛士”⑥

可以看出,鲁迅小说里的妇女形象,尤其是底层妇女命运,大多有着“老中国儿女”⑦的气息,大多有着纯朴的品格,仁慈善良的天性。然而,她们也有自己的缺点,麻木,愚昧,懦弱,这思想的病根使得在中国儿女的优秀品质得不到发挥,也没有使他们的生活带来好处。祥林嫂的勤劳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周围的人们对他依然冷漠的,单四嫂子善良勤劳也没能留住自己宝儿的性命,鲁镇的人照样唱着他们的酒,剩下的空虚和寂寞也只能由她一人来承担。《阿Q正传》中的吴妈,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却也依然表现出一种麻木,甚至是一种“看客”形象。当阿Q只是对吴妈说了句“我和你困觉”时,吴妈就“只是哭”,以表明自身清白,可见,封建的贞洁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是早已根深蒂固的。而当阿Q“大团圆”之际,她也只是“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一个失去本性的麻木妇女形象显得格外明显,面对与自己同命运的阿Q,没有同情和理解,有的只是维护封建礼教的那一套无奈的神情。

鲁迅小说中底层妇女的形象,构成了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希望通过这些妇女形象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而且这些妇女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是“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祥林嫂只担心死后是否有魂灵,是否能与家人团聚,单四嫂子也只是希望梦到宝儿,吴妈只是哭,华大妈与夏四奶奶也只有上坟来聊已安慰自己。可以说,这些妇女是可怜的,却也是可卑的,最后也被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所无声的吞没,命运多呈悲剧色彩。

二、好强者无奈“绝望”的反抗

在鲁迅先生的妇女形象中,也并非所有妇女都是社会底层的,也并非都是逆来顺受者,她们中有性格好强者,有接受过新思想者,甚至还有神话中的女强人,然而,这些形象的命运也并非能寻求自我解放。反抗者的结果也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留下的也只是无奈的屈从。

《离婚》中的爱姑与上述底层妇女形象不同,她的生活也没有祥林嫂那样的贫困,尤其是在性格方面,不是一个很软弱的人,而是以一个好强者面目出现。她性格直爽,大胆泼辣,即受了辛亥革命以来男女平等新思想的影响,又有着反抗的本性。丈夫要离弃她,她就闹了三年,并且语言也刚强有力,“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的?‘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也不要我,好容易呀!”这样的话语在当时妇女身上是非一般人所能够接受的并且也很难说出来的。但是就是爱姑这样一个新的形象,敢于冲破封建家庭那一套旧礼法,我行我素,并且在七大人老爷面前也显出不怕的样子,“七大人怎样?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贴,就不说人话了吗?他不能像慰老爷似的不通,保说是‘走散好走散好’,我倒要对他说说我这几年的艰难,且看七大人说谁不错。”,这样的语言也可谓有力,但是最后结查却出人意料,爱姑不知不觉的“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错,并且后来也承认“七大人实在威严,”就这样,一个反抗者就在无声无息中在封建势力面前失败了。那么倒底是怎样使爱姑屈服呢?其实爱姑打一开始就仗着有自己的后盾才显得格外大胆,因为她有父兄都给她撑腰,加上性格本也泼辣,所以就有那出格大胆的言行,而实质上在她的骨子里依然是按照封建道德来办事,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对七大人这样的人面人物抱有幻想,认为他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正是因为以七大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还占上风,使爱姑的反抗出显得孤立无援,当斗争真正动了起来的时候,爱姑也不得不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以失败告终。最终,爱姑也失败了,虽然她好强的个性本打算为自己争得幸福,但结查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使命运又呈现出悲剧色彩。

爱姑的悲剧可以说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大多人生的不平和坎坷,当然也没有大转折大变革和惊天动地的矛盾,作者却将笔伸入到了人灵魂的深处,把矛头指整个封建的家法价值体系。而且是毫不动声色,一切批判在冷静里进行,封建妇女婚姻是不幸的,对于此应该进行整体的否定。大胆妇女的自我解放的道路也只不过是无济于事,尤其是象爱姑这样还心存绞幸者更是只能给自己的命运带来悲剧。因此,正是鲁迅先生所说:“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⑧

如果说爱姑的反抗还只是一般妇女争取幸福的话,那么《伤逝》中的子君就有着时代的意义。这是鲁迅先生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爱情题材在鲁迅先生作品中并不多,此篇可谓独者,然而正是这篇小说表明鲁迅先生关注社会问题从婚姻转移到情感上来了。尤其是关注青年人的思想情感上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一般的妇女,而是一个在新思想鼓舞下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她能为了爱情,冲出封建樊篱,争取自由爱情,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惊世之语,可见其思想解放自由的彻底性。然而,事情也并非想像的顺利,爱情的喜悦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悲剧的开始。

在子君生活的时代,封建思想和礼教统治是极严酷的时代,自由恋爱是仍难的被接受,对于子君,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太多苦难,然而一切压力和束缚正是来自他严厉的父亲和胞叔的严厉管束,连找涓生的路上,也会受到监视,一个受到新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女性,自然会不满意父辈们所做的一切,她顶着重重的压力和歧视,“目不斜视地骄傲地”来到会馆听自己心爱的人“说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并且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婚姻自由,她还能勇敢地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吉兆胡同建立起小家庭,这一举动也表现出一位新女性追求幸福和爱情的决心,是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否定,是对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婚姻制度极为大胆,坚决的反抗和挑战。

子君是一个崭新的妇女形象,在物质和精神上她都不同于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她有知识,有理想,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且她的反抗是主动的,有意识的,积极的。然而,她的命运最终也是悲剧的,也难逃青春早逝的命运。子君的命运,可以说是当时时代青年的悲剧,因为封建势力依然是很强大的,青年自由恋爱依然是不被社会所容忍,每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子君的悲剧,除了封建势力的阻拦外,她个人的思想也是使得他命运朝悲剧方向发展。

由于她出身条件的优越,使她有条件接受新的自由思想,但是由于她只是一味追求精神上的爱情,在物质上更有一股清高的书卷味,正如小说中所指出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正因为子君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思想自由,完全忽略了物质上的基础,在经济上还不能脱离封建势力的支撑,最后只得由她父亲接走了,而使悲剧发生。同时也表明子君所追求的自由并不是彻底的成功。从她背叛父亲与涓生结合,子君追求的恋爱婚姻实现了,并没有意识到婚姻的悲剧,只是把狭窄的个人天地当作情感完全的寄托,而后来所做的“日夜操心”的事如做菜,饲养叭儿狗和油鸡们等等,以及为小事的争斗而“不快活”,表明子君的思想还生活在自己婚姻理想中,而没有正视生活,用心来爱涓生,去认真的面对生活来共同创造爱情的幸福生活,所以最终也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起来,与涓生开始有发真正的隔膜,爱情也退色,最后也只有回到父亲的封建家庭中,在无爱的封建牢笼中凄惨的死去,悲剧也就发生了。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家娜拉似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⑨经济是基础,经济的不独立也决定其反抗的不彻底,子君的反抗也是不彻底的。子君的形象及命运也正表明鲁迅先生认识到,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个人幸福。

通过对子君和爱姑形象的分析,联系整个20世纪,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命运思索的问题,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妇女所处的地位及教育,以及自身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农村,仍在封建陈腐观念的作用下时时发生悲剧,所以妇女命运仍是我们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三、中间状态妇女命运的悲剧

前面所述的祥林嫂等是底层妇女的代表,爱姑可以算反抗者的代表,如果将这两类妇女形象算做两极的话,那么在鲁迅小说中还有一些妇女并非完全属于这两极,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如《明天》中的王九妈、《风波》中的七斤嫂,八一嫂,《祝福》中的四婶等等,这些妇女形象命运没有祥林嫂那样悲惨,性格上也没有爱姑那种反抗的精神,物质上不算太穷苦,思想上也不太激进,可将之划为中间状态的妇女形象。

为什么说她们的命运也具有悲剧色彩呢?这是因为首先虽然他们不至于命运悲惨之极,但是他们经济也不是很富裕,她们大多生活在农村里,自然也并非地主阶级,虽然经济上能够独立,却仍也只能算温饱,如七斤嫂等人。条件是好一点的也只有像四婶这样的住户,还可以请得起人做祝福,而且在家中也没有完全摆脱从夫的地位,大多“家景总有些黯淡”。他们的悲剧,更主要也是集中在她们思想上的悲剧性。

这些中间状态的妇女形象,都是从封建社会中走来,并且不自觉的成了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四婶因祥林嫂再嫁而不再让她准备祝福,自然给祥林嫂带来心灵上的创伤,而且她们自身也没有意识到个人情感的冷漠,王九妈对单四嫂子虚伪的关怀,四婶再也不提祥林嫂了。在她们身上,看到的是封建礼教的一整套陈规,她们总是用这套思想去限制别人,去评价别人,来创造着一个无形的冷酷的网。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封建思想的维护者,才使得整个妇女的命运难以改变,其本身的后果就是他们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网里,这个网即约束别人的命运,同时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不幸。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要批判的,要解放妇女的命运,要使妇女命运从封建旧壳中脱胎出来,必须要打破他们的维护者。鲁迅先生发表《我之节烈观》指斥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大声疾呼“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这些妇女形象的悲剧也还在她们本身思想的不觉悟和封建思想的顽固,一场辩子风波使七斤嫂也惊慌了好久,四婶宁愿自己亲手做祝福的事情也不要祥林嫂来帮忙了,《明天》中的王九妈也只是麻木的帮单四嫂子打点着宝儿的后事,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就是这一句话,虽然未免可悲,但我以为出此没有别的办法。”⑩这些妇女形象在制造别人的悲剧同时也造就成了他们自己不觉悟的悲剧。

鲁迅先生描写妇女命运悲剧,不单以外部冲突着笔,更主要的是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利用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出悲剧主人公心灵的震颤、灵魂的痛苦,从而将笔伸进封建思想毒素的最深处,表现出反封建的深刻性和独到性。前面已分析祥林嫂的苦痛,长期受着精神的磨难和迫害,存在对鬼魂的疑问,反映出她心灵深处的悲剧性;子君追求自由,幸福,探求新生活之路,然而在封建氛围沉重的旧中国,等待她的只能是探求幻灭后的悲哀,她曾经那么无畏的走出旧家庭,却又无奈的回到旧家庭。因为非常实际的生活:涓生的失业,温饱的担忧,乃至爱情的枯萎,使得子君日益沉默,“常觉得凄苦和无聊,甚至不大愿意开口。”最后低着头,踏着出走时的路回去了。作者让涓生从旁述出,透过涓生的手记看到子君思想历程的变化,希望与幻灭时时折磨着这个新女性的灵魂。她曾追求个性解放,那样满怀信心地去开拓新生活,然而社会无情地扑灭了她的希望之光,把她扔回到了冰冷的世界里,在寂寞中离去。通过对这些妇女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反封建的深刻与犀利。

“在经济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通解放的天然尺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从祥林嫂、单四嫂子到子君、爱姑,再到四婶,七斤嫂等等,可以说反映了鲁迅所生活的中国时代的细微变迁,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妇女命运状况。在这个时代的变迁中,又折射出鲁迅探索人生,探索社会的深邃思想内涵,折射出他对中国女性的饱含无限深情,为中国妇女的命运写了一曲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凄苦,而又铿锵的悲歌。

总之,在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是深刻的,小说中妇女命运的悲剧描写,构成了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主题的重要一面。通过这些妇女的悲剧命运,使人们看到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并且,鲁迅先生所关注的妇女问题也在当今时代依然存在,封建思想和枷锁在时代更替的情况下依然在人们思想上起着作用,从而也是造成了许多的命运悲剧,批判的笔锋可谓犀利和深远,可以这样说,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即有其思想的深刻性,又有时代性,是鲁迅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下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①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求实集》 第101 页 北大出版社 1983年版

       ②鲁迅:《我怎样做小说》 ,《 鲁迅全集》   第4卷512页

       ③鲁迅:《坟•我之节烈观》

       ④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性――《呐喊》《仿偟》综论》北师大出版社

       ⑤鲁迅:《狂人日记》 ,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P11-12

       ⑥鲁迅:《呐喊•自序》 

       ⑦茅盾:《鲁迅论》,  《小说月报》第8卷11期 1927年11月

       ⑧鲁迅:《关于妇女解放》

       ⑨鲁迅:《鲁迅全集》 ,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P159

       ⑩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P22 

      

【参考书目】

     1.朱栋霖等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2.王富仁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5.《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6. 〔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倪华迪译:《作家们的作家•论经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7.〔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8.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10-25.

9.〔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宝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10.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