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浅谈(人教版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廖永成 在语文导创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人们主动探索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的动力。在语文导创教学中,我有意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得到发散。如我在上《风景谈》这课时,将课文中六幅“风景画”进行投影展视,紧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作者所描绘的这六幅风景,与我们学过的其它作家笔下的风景,与旅游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不同?这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七嘴八舌,谈自己所读的写景散文,自己所游览的风景是如何的美,学生思维发散后,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这六幅“风景画”很平常。我继续设疑:作者为什么不赞美美丽的风景,而要赞美这些平平常常的风景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思维发散后来获取答案。又如教《警察与赞美诗》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我围绕“追求”设计了一组问题:一般人追求什么?苏比追求什么?→苏比是怎样追求的?→结果怎样?→苏比的追求为什么总难实现?→苏比为什么用追求被捕的办法来解决食宿问题?提问的角度新颖,问题层层深入,富有启发性。学生饶有兴致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寻找到了答案。 二 .发展想象能力,使其思维扩散 想象是“创造之母”。发散思维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列宁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发散性思维,也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幻想。如在语文阅读中,要能领会课文中比喻、比拟、类比、通感、象征以及联想的妙用,要能理解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以及言外之意,画外之音,要能欣赏课文的形象美、思想美、意境美、都需要展开想象。如教完《眼睛与仿生学》后,让同学们大胆地设想,利用仿生学原理,可以制造一个什么产品?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利用蜻蜓可以悬浮在空中的原理,建筑空中住宅;利用变色龙变色的特性,为战士们设计变色的迷彩服;利用猫眼夜间视敏度高的特性,制造猫式眼镜;利用鳗鱼可以放电御敌的特性,制造鳗鱼防身器等等。 三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发散思维可用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这三个特征来衡量。流畅性是指思维发散性的量,灵活性是指发散的项目变通度的大小;独特性是指思维新奇的程度。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与独特性可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快速的联想。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作快速联想,这对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是十分有益的。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 0”的断想》,看谁能在三分钟内想得最多:有的说, 0 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有的说, 0 是一无所有; 0 是起点; 0 是空白;也有的说,对进取者来说, 0 是一张白纸,可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还有人说, 0 在懒汉眼里是可以充饥的大饼;在落水者眼里是救生圈。学生联想之丰富,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2 .多角度分析。受阅历、学识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常是单一线型 。怎样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呢?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我曾给学生一则材料,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材料的意义。 材料: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第。后来在家门口摆上桌椅端出茶水,恭请路人给他讲各种传说故事,二十余年从不间断。在搜集这些素材的基础上,他写成了闻名遐尔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结果,学生找到了六个角度来概括材料的意义:蒲松龄坚持二十年终于成功→坚持就是胜利;蒲松龄不进学府照样成名→谦虚是贤者共有的品质;蒲松龄屡试不第,终不消沉→意志坚韧不拔;蒲松龄搜集民间传说著书→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多次类似的练习,使学生养成了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3 . 多方案比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再让他们对这些答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如讲《项链》时,我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重新设计结尾,然后与原作进行比较,看哪个效果更好。同学们提出很多方案,使其思维得到发散,然后再结合原文,结合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分析、比较、评价,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原作结尾效果是最好的,这样先发散,再比较选择的办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是十分有益的。它既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也能进一步提高聚合式思维水平,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