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距离美学到交往对话美学(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张江

从距离美学到交往对话美学——谈范进与孔乙己的比较

清初的《儒林外史》达到了讽刺小说的高峰,其中塑造的人物也堪称经典,广为人知的人物范进几乎成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代名词。自清以来,论述其人的文章浩如烟海,其形象也颇有争议。

堪称巧合的是百年之后又有一小说人物横空出世,那便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也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然而他们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范进苦尽甘来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孔乙己身残志催终落得个悲剧的结局。

然而鲁迅的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的典范,其小说观念与吴敬梓的小说观念已大不相同。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仅仅是一个客体,好比戏台上的演员,读者也仅仅是一个看客,彷佛戏台下的观众,演员与观众有种距离,人物与读者也永远隔着一层,读者在欣赏完人物的洋相(范进中举发疯)后,也仅仅是长吁短叹,没有更深的思考。作者也消失在故事的背后,没有参与故事,但却一直编织着故事,彷佛多能的上帝管着人物的命运,但却终不能活到世界上。

范进作为旧小说的人物就是一个提线木偶,命运掌握在吴敬梓的手中,表演在戏台上,台下是一群无名的读者,他们只能发出笑声或哭声,但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永远是两个世界,有着距离的鸿沟。读者撒了一把伤心泪,换来了畅快的心情,这种传统的审美心理称为距离美学。

鲁迅作为新文化的主将,革新小说的意识非常强,《狂人日记》就一反传统的温柔敦厚,显现出强烈的现代色彩,《孔乙己》更是这方面的典型。

孔乙己不再像范进一样荣归故里,获得大团圆的结局,而是走向了悲剧的命运。作者也没有充当上帝的角色,任意玩弄人物的命运,而是作为一个有个性有血肉的人物——小伙计,参与了这场悲剧的制造,参与了与人物的交往,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也不再是台下的看客,也纷纷走上舞台,与人物共命运,感受到切肤的痛楚,作者,人物,读者,组成了一场交往对话的盛宴,这种现代的审美方式称为交往对话美学。

作者邮箱: wy19830702@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