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隋燕 一、考点阐释 “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近年来,成语(熟语)命题的再现率是100%,是高考中的必考题。成语(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其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成语(熟语)的确切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了解成语(熟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二 考向预测: (一)综合性越来越强,由于客观题的逐年减少,有可能把熟语的使用和辨析同义词合二为一,也可能把这一考点和修改病句的考点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在第二卷出现,这些都使这一考点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二)选取的测试熟语不避熟就生,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应用范围较广的,如雨后春笋,差强人意,一文不名,墙倒众人推,三下五除二,回马枪等,而且不回避以前已经考过的成语 三 考试形式 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竞成 B、置喙 如日中天 轻歌曼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 毛骨耸然 拭目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 荆棘丛生 天随人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应选B项。B项书写全部正确。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 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吹毛求疵) 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 。(沆瀣一气) 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 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贪得无厌) 3、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要求用到某个成语、熟语。 例: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2004全国卷丁)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②追根究底 4、作为名言名句默写形式出现。(略) 5、最常见的考察方式——选择题。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5年浙江卷)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正确选项B。擦边球: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屈指可数:形容寥寥无几,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解答这道题可以从分析这些成语内部的词或语素开始,还要看在句中的具体语言环境。) 总结:正确运用成语(熟语)首先要在平时苦下功夫,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出处、感 彩,同时还要注意它在使用中的变通情况。成语(熟语)运用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人的语言文化修养,因此,高考中考查成语(熟语)运用的这道题也就不仅仅是一道纯粹的知识性题目。高考正是要通过这一道题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修养, 从92年到05年连续十二年都设置了这道题。 四、熟语——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熟语的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1 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活到老,学到老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 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 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 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 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 交友处世: 君子之交淡如水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2) 劝学: 活到老,学到老 3) 军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 民俗: 入庙拜佛,入乡随俗 5) 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 饥时饱,必送命 6) 道德情操:仁义值千金 人穷志不短 7) 行为规范: 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一失足成千古恨 8) 世态人情: 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 善恶美丑: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 自然气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比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好死不如赖活 寻(等)死不如造反 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 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 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2 巧设悬念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阎王爷嫁女——鬼才要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 (1)会意型。比如:“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2)谐音型。比如:“ 驾车——谁赶(敢)”“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比如,“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驾车——谁敢”,用“谁赶”对“ 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 (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 (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 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想象)等等。 (3)深具悬念性。试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如“老鼠给猫理胡子”,人们就会想到“大胆”,“不怕被吃掉吗”,等,但看到后半部分“拼命巴结”,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成语:一目了然 解甲归田 痴心妄想 歇后语: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 3 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 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 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如“下海”“吃醋”“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炮”“喝迷魂汤”“喝西北风”“钻牛角尖”“打退堂鼓”属四字格, 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 “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成语:置若罔闻 阿谀奉承 李代桃僵 惯用语:耳边风 拍马屁 替罪羊、背黑锅 五 相沿习用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同病相怜”; 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 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 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不可救药”; 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 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目前尚无严格统一的界定,四类专用词典收录词语互有交叉,所以在学习中不能过于钻牛角尖去划分类别。 作者邮箱: 1114963611@qq.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