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人教版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学科体系逐渐被打破,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纬线学科等迅速兴起。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应对知识发展的这种趋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间渗透和整合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什么是整合?整合(integration)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实施整合,才能从中方面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可从现实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似乎并不高涨,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有退步的趋势,而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学生心目中并不看重。语文教学该如何摆脱困境,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的的问题。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里,我主要从事的学科有语文(七年级 )和历史,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的课文如果能利用历史知识来融会贯通在里面,上起课来很轻松,学生听起课来也很容易理解,并且还会有很大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很容易使一些抽像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们在上语文的一些课文时,应该学会用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这也更加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也达到了教育目标中的情感教育和人生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我们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划分,要学会学科无界限,学科无边缘,学科的整合。所以我对语文与历史知识作了一些整合探究。

一、现状分析:

1、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为很多学生所轻视,通过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能引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阅读文言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现在的快餐文化、卡通文化造就一批心智相对薄弱的学生,他们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对于祖国的历史不甚了解,用是否对自己有 来衡 祖国的那些优秀道德传统,为此许多文化界人土大呼“要重拾中国的道德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宏扬民族文化 语文教师和历史 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携起手来捍卫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大教育的内容,为振兴民族文化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语文课堂上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实践

可能我的专业是历史的原故,上起语文课来,有时候有意无意间就会讲起历史知识来,没有想到的是,效果还很好,学生听起课来津津有味,也很专心。于是,我在上语文课时有时也特意去备些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有时为了教学中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常常去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这样达到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多方位去认识文学,欣赏文学。文学,它对社会生活能动的反映,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也表现了一个人的思想、人格。比如,我在对鲁迅先生的的作品《风筝》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课文讲解前,先给学生讲鲁迅先生在日本“弃医从文”的故事,鲁迅先生在仙台看记实片,他知道了学医只能医治国人的身体,不能医治国人思想上的愚昧、麻木,要想唤醒他们,治好思想病,就必须为之流血、奋斗。于是先生就以笔作战斗武器,扛起了提高国民思想素质的大旗,在黑暗的道路上,向着光明奔去.。这是先生一生中从思想到行动的伟大转变,从中看到了先生可贵、高尚的人格。 从鲁迅的作品中看到了那写满“吃人”二字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看到了国人的愚昧、 麻木的苦相。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强了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会无意间增强了学生对他的爱国之情所感染,从而教师可以引导出学生对鲁迅先生文章学习的切入点,也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面隐藏着对封建礼教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不满,他以笔底波澜揭露社会的黑暗,或为民请命、或呐喊战斗,向愚昧沉睡的国人呼喊,要求他们从愚昧中惊醒,为自己自由而奋起抗争。

  2009年9月26日,我们兴仁中学的语文组全体教师有幸去贵阳一中听国家著名特级教师余应潮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观摩课,他给我们展示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的语文课,其中他在展示高二《故都的秋》这一课文时,就采用了作者生活历史背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去上这一课,他没有急于直接跟学生讲解很多关于作品的内容,更没有急于引领学生去欣赏作品的美感。而是先给学生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历史背景,让学生通过作者生活背景,历史时代背景来去欣赏文章的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之后,我也就学了余应潮老师的这一方式去上一些课文,效果挺不错的。比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紫藤萝瀑布》这一课里,“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这一段里,就应该给学生说一段“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故事。 说说这十年来四人帮是如何迫害广大人民的,我们选择一个有关这一方面的小故事来讲,让学生体会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层度。可以利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科书里的知识来讲述。比如:“红卫兵运动”、“夺权风暴”、“二月抗争”、“刘少奇被迫害致死”、“九一三事件”、“七一三事件”、“四五运动”,在这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里,我们国家的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巨大的损失(当然也是在不断的发展着,也不有少的成就,如石油、电子工业的发展,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突破等)。然而,这么多故事在这一堂课时间里是不可能都讲的,我们可以选择一到两个来让学生体会在这一时期的迫害深度。其实我们在七年级课本中不仅此于这一课可以讲文革时期的历史事件,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第6课“理想”“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这一段,我们在对学生讲解时也可以给学生来一段文革时期的历史事件,本来上诗歌就比较的枯燥无味,这样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文革时期的历史事件跟语文知识整合之外,也还有很多中国近代史是我们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需要我们学会这两学科知识整合,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6课:“黄河颂” 时我先出示文章写作年代背景: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这一课,我可以跟学生讲我国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一件历史大事件————台儿庄战役。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我国出现的许多爱国将领对祖国的热爱,如: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司令官;第五战区第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第五战区第59军军长张自忠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增强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及母亲河现状的热爱以及保护。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都主要以爱国为主旨的文章,除第十课:“最后一课”是法国的外,都是与我国近代史有着密切关联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对历史事件要有所掌握,比如第9课“土地的誓言”, 这是一篇自学阅读课文,它是纪念“九一八”事件十周年的文章,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好1931年9 月18日在东北发生的“九一八事件”,那么学生也很难去自学阅读完成这一篇文章,而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部分,还没有学习近代史,如果语文教师认为这是历史老师的事的话,那要等到第二年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在语文课上与历史知识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更使作为一位教师的你轻松完成这一课堂。

三、作文教学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写作文也成了学生们也很头痛的一件事: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无材料可写,所用的素材就是那老掉牙的几件事,哪来的新鲜材料呢?近年来,随着对作文教学的关注,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我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纳入到写作的范畴中,作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把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或者是一个确定的人物,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家庭条件较困难,上网查找资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能实现。因此我就利用历史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查找能作文题目有关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觉得有素材可利用了,写作也似乎就方便多。然后我在着重从语言的表达角度进行辅导,提高他们语言的表现力,使他们的文章能显现出一种大气,有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同时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对问题的思考具有了深度和广度。历年来上海作文竞赛的获奖文章来看,许多小作者才华横溢、思接千载,所写文章具有很浓的历史沧桑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们掩卷沉思,不难发现小作者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积淀大有渊源。

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就是让我们是去讲名人故事 ,人物传记相关内容,,记录名人成长的轨迹,展示名人的生活风貌,揭示名人的内心世界。而在我们这些偏僻落后信息闭塞乡镇学校里,想让学生自己讲一个人物传记故事是很难的,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去了解伟人,其实不仅学生不能接触名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几乎没有机会去亲身接触名人,伟人,所以只有借助图书室里的书籍去了解,但现在学校里的图书室也是封闭状态,学生上课时间也非常的紧,想让他们去多看课外书,了解名人,伟人的事迹,的确很难。面对这样的状态,只有我们这些教师们去讲给学生们听了,而如果只用一到两节课来讲的话,学生知道的也不多,于是我们应当多利用在课堂上的一些时间去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才得以拓宽。但据我了解,很多语文教师在这一方面都会以为那是历史老师的事,所谓历史吗?就应该讲故事给学生听,但我们不能忽视了历史老师他们也一样要上完那一堂课的知识点,我上历史课也有了八年时间,说实话,讲故事给学生听的课堂里也不是很多,虽然也有,但有时教材里的知识点也很多,甚至有时内容没讲完就下课了,那里来那么多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呢?我觉得这是历史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去探究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两学科中的整合。

四、探究结论:

     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对教学的实效性加强了:1、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扩大了,对历史学科也感兴趣了,因为他们发现,如果把历史学好了,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更主要的是平时最怕的作文,现在也有东西可写了,同时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了切入点,这就解决了语文三怕中的两怕(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2、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由于有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学生发现他们能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作品,而且由于信息量的加大,他们考虑问题更细致、更全面了,学好历史真的很有用。由于我又是历史老师,所以学生在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也就可以直接指导了,这样,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通过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借用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千古流传的美文佳作,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达到积淀文化,传承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学整合以后,可以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大力挖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合适的内容,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感受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合以后,可以借助历史专业知识引领学生追寻文化古迹,从而让学带着记忆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去认识人生。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生活中,语言与精神是以共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