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语言引发的思考(选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浅谈语文审美教育

新学期第一周,要求学生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学生写自己“霸占茅坑不拉屎”,静观“哥哥憋不住的窘态”,以为是童年趣事。

1994年,高考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个别考生竟写自己尝试偷自行车。

1999年,高考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想象了这样一个故事:假如把我的记忆移植到一只母老鼠大脑里,那么,“我”就能看到两只公老鼠为了争夺“我”而进行角斗的精彩场面。

2002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以“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有个别的学生写为自己“高超的作弊技术”竖起大拇指。

、、、、、、

仅从评分标准看,以上有的作文还不能视为完全偏题,不符合要求。但是,这些学生殊不知:尽管你的“童年趣事”描写的绘声绘色,但内容未免太俗了吧!“尝试”是指主动地、有意识进行探索性的试验,“偷自行车”一事居然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做,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思想感情健康吗?“我”的记忆移植到母老鼠的大脑里,为的是看两只公老鼠的角斗,格调实在太低了吧?即便你的作弊技术再高超,作弊也是一种被严禁的行为,怎能为此“竖起大拇指”呢?

“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写出如此低俗低调的作文,可见他们的思想感情健康存在问题,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值得大家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些低俗的作文呢?这些“病症”的“病因”在哪里呢?

首先,忽略课外阅读,生活单一,视野狭小。

现在一些学生还上为了考试而读书,仍然“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课本其他的书很少阅读,除了教室,窗外的世界几乎不闻不问,致使他们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里之蛙”。生活圈子小,家、学校两点一式的轨迹,日复一日重复着,所以他们的思路闭塞,腹内空空,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展不开,更不用说飞起来了。

其次,受社会上娱乐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扑面而来,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耳旁,其内容不少粗俗,情趣低下,主要是满足下层市民的娱乐。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缺乏岁不健康文化侵蚀的免疫,抵制能力差,加上好奇心的驱使,头脑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认同感。例如广告词中滥改成语,致使学生易写错别字;一些宫廷戏枕头戏,为了搞笑,常用粗俗的语言,这些也容易影响学生。

再次,淹没在题海中,失去了自我。

学生整日整夜地沉湎于题海,沉湎于标准的选择题,似乎成了解题的工具、机器。人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丧失了,课文中的文学作品也被肢解抽象了,剩下的只是几条干巴巴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被高度统一了,结果学生的思想和思维也被统一了。于是他们在课堂上,只会用参考资料上的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语言,而是人云亦云,失去了自我。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病因”,那么产生“病因”的“病根”又在哪儿呢?——在于缺乏审美教育,他们患上了“美育贫乏症”。

在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少的不是语法修辞知识,而是一种对美的感受和辩识,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一种中学生本该具备的人文精神。长期以来,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美育可以由德育、智育、体育代替。例如有人说:“在德育、美育、体育中包含有美育的成分,美育可以不必提”。这种否认美育独立存在意义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以上那些“病症”就说明我们学生的美育还很薄弱、苍白,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有待于强化提高。

“诊断”之后,如何治疗呢?要而言之,补上美育这课,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一门综合课程,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还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但在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人文学科中都渗透了美育的内容。因此各个学科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自觉地渗透美育的内容。作为学生花最长时间学习的主课程语文,更应该担负起美育的重任。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的载体,因为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生活美、语言美等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所以说语文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主要从课堂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漫步语文园林中,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象美无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敲开读者的心扉。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在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具体实施:

1、创设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的创设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的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建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即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从而在愉快轻松中加深理解学习语文,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渲染审美氛围。教师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实物和景物,或者出其不备,制造一种意外的氛围,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一种审美情境。

   例如:语文教师于漪讲朱自清的《春》时,导入新课中,于老师对春天美景动情的描述,历代绘春佳句的朗读,使整个春意融融,学生沐浴在春光里,为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借助媒介施教。教学时,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择审美载体。例如叫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诗曲的情感基调,主体结构,浪漫主义思想极为相似,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2、激活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语文审美教育应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用感情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呢?

朗读激情。朗读教学是通过有声的语言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生动、鲜明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学生获得语文课本中的诸多信息、知识,达到美的享受。

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造成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朗读时必须努力发挥正确而合乎情理的想象,让学生眼前呈现一幅客观而真实的生活图景,使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扣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的感情和共鸣。例如:在教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教师用高昂激越的语调来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热烈的气氛 ,感受到黄土高原雄浑豪迈的气势和安塞腰鼓火暴热烈的特点。

设疑激情。教学中可用设疑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由质疑触发学生的情感,让其自愿倾心赏美。例如在教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老师可以提问: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真的就只是讲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吗?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进入对课文的阅读。

3、诱发审美体验

语文审美教育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质疑感、惊疑感等。从而真正调动审美主体的潜力,产生审美激情,张扬审美个性,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正如席勒所说“在审美的王国,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叶圣陶先生也倡导:让学生自立品文,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并从心里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而不至于跟别人说长道短。

如教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五律诗用了省净的语言,平平静静地叙述了一个到朋友村庄做客的故事。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兴奋的词语,怎样来讲解这样自然到“看不见诗”的诗呢?带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品味诗中平淡、朴素、自然带给人的美。

   教读此诗时,要求学生多朗读几遍,然后闭上眼睛想想:一个农家小院,院中摆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放置丰盛的酒席,诗人和朋友坐着边喝酒边聊天,对面有打谷场和菜园,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汇集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在这恬淡幽静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名利得失全忘却了,就连隐居忧郁孤独的情绪也丢开了。他对绿树顾盼,与朋友对酒交谈,可见他的情绪兴致极高,这正是自然美在起作用,以致诗人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朴素单纯的田园生活不能不让我们陶醉、惊叹。学生体验到这种自然美,就不难领会诗人的兴致和心情。

4、展开审美鉴定

审美鉴赏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是区别于审美情境、审美情感、审美体验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语文课堂不能用一个模式或一个标准答案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而应该允许叙述对课文中“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有自己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趣味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学生个性的鉴赏评析观点,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淡化鉴赏的权威性。如对于《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我们教材和老师多是把她贬得一无是处,而一位学生却认为路瓦栽夫人是一个很诚实和可爱的人物。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但他的这种个性化的审美鉴赏活动是值得我们赞赏的。我们的语文审美教育提倡这种个性的发展和张扬,让他们用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鉴赏活动。

  总之,语文审美教学要采用熏陶、潜移默化的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美育人,以情感人,强调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从而达到陶冶美好心灵,塑造健康人格的效应。

二、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美的事物不胜枚举。带我们的学生走进大自然的迷宫,引导他们观察:奇峰突起的山峦,碧波荡漾的湖泊,一望无际的草原,茫茫无边的大海,还有苍翠欲滴的松柏,婀娜多姿的垂柳,芳草茵茵的绿地,鸟雀争鸣的林间、、、、、、真是美不胜收。的确,正如罗丹所说: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发现美的心灵。所以语文教学中应教育叙述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多留心关注眼前的世界,这样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以致成为一个有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的人。

   创造美即审美创造,是在感知美、欣赏美、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审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能力,结合学科的特点,可以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审美的创造。如,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作文题:《美的瞬间》、《美在身边》等等,引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而创造美的形象。

三、提倡广博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广博阅读,尤其阅读经典之作,是开阔视野和胸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底蕴的有效途经。前面出现的那些低俗低调的作文,就是这方面远远不够。新大纲初,高中各推荐了一些名著给学生课外阅读,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重要的是各校各班如何落实。现在不少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组织收音,看电视节目,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效果显著。有条件的学校学生还可以或团体或个人欣赏名画,名曲,观看戏剧舞蹈,接触高雅的艺术,接受艺术熏陶,所以应该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体育活动,琴棋书画,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提高他们兴趣爱好的品味。

四、举办美学讲座,推荐美学书籍

    在学生中,适合举办一些美学讲座,讲授一些美学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文艺作品,深入浅出,指明高雅与粗俗,通俗与低俗的本质区别,宜多讲简单的实例,不可在概念术语上纠缠不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知识人的本能,有些深藏人的内心,只有通过美育活动,才可以将它升为自觉的审美意识。

    新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其中有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都是美学经典之作,且图文并茂文笔流畅,可推荐给学生阅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教育不完整的教育,缺乏审美意识的学生是成长发育不健康的学生。对类似篇首那些“犯病”的学生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超之过急,因为,“美育贫乏症”是“慢性病”,需要一个较长的“疗程”,既须“医生”准确的“诊断”,对症下“药”,更需要学生自己用心“调养”。

    注:1、《人民日报》1983年2月22日林默涵文

          2、3、4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5、转引自《艺术美育》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月刊,12月刊,2001年8---9期,2002第12月刊。

2、孙晓著《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新华出版社。

3、《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4、曹利《美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